小学双语语言交往环境建设

一、小学双语语言交往环境建设

语言交往环境,在儿童语言学习(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作为双语教育环境建设的重点。

布鲁纳、贝茨等学者提出的社会交往说,属于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的语言理论。他们认为语言获得不仅需要语言能力,而且也需要一定的生理成熟和认知发展,更需要在交往中发挥语言的实际交际功能。因此,他们特别重视儿童与成人语言交往的实践,并认为儿童和成人语言交往的互动实践活动,对儿童语言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交往说还认为,社会交往几乎可以看作是儿童的一种天性。

对第二语言学习的社会情境的相关研究也强调社会交往和语言互动的重要作用。[4]菲尔莫尔(Fillmore,1976;1979)强调社会因素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所起的作用,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和他的对话人建立社会关系。通过解释对话情境中的线索,儿童开始猜测和理解其他讲话人的语言并做出应答。儿童第二语言的句法也是通过社会互动发展起来的。

第二语言的对话情境也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人们用母语同第二语言学习者谈话时,通常会使用较简单的语言。凯勒·科恩(Keller-Cohen,1979)分析了对话的这一特点,尤其是关于话题转换的情况。她的研究是观察母语分别是日语、芬兰语和德语的4~6岁儿童同母语是英语的成年人的谈话情况。她观察到在8个月中,由儿童控制的话题转换次数增加了一倍多。儿童通常用两种策略来转换话题,一是提问,二是使用一些注意导向的话,如“看啦”。她由此推论出儿童首先必须了解谈话是一个不断的话题转换和话题定位的社会过程,并认为这一方面的认识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佩克(Peck,1978)也主张社会互动和第二语言的学习是密切相关的。她特别注重儿童之间谈话的作用,尤其是玩耍过程中谈话的作用。她认为儿童是通过和其他儿童及成人的社会互动来学习第二语言的规则的。与此相一致,哈奇(Hatch,1978)认为掌握第二语言的顺序可以通过谈话分析来解释,有充分证据表明儿童是通过和别人谈话来发展句法形式的。欧文·特里普(Ervin Tripp,1974)也强调社会互动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他发现当第二语言不是社会情境中的一种交际语言时,第一语言对学习第二语言的干扰最大。

语言交往环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建设:

首先,校园内的互相问候、交谈,尽量使用英语或双语。进入校园,提倡教师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用英语相互问好、打招呼以及交谈,双语教师、英语教师应该起带头作用,使儿童周围充满英语/双语语言刺激。鼓励全员参与,教师、学生、行政管理者和后勤服务者都可以是双语教育环境的建设者、参与者,只有尽可能多的人员参与到双语教育环境的建设中来,才可能建设成无处不在的双语教育环境。

其次,营造活动环境。组织孩子们喜欢的节日活动、游戏活动、角色扮演、唱歌、故事表演等,让儿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习得两种语言,丰富双语交流经验,发展双语交际能力。

(1)开展部际、班际和组际交流活动。部与部、班与班、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活动,符合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满足其表现的欲望,增加使用英语的机会。

(2)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拓宽输出英语的渠道。比如:“英语故事擂台赛”、“英语歌曲大联唱”和“圣诞节文艺汇演”,让儿童在表演活动中学习英语、展示英语,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3)组织区域语言训练活动。区域活动既有助于巩固双语知识,又能发展交际能力。创设“爱心医院”“快餐店”“娃娃家”“超级市场”等角色游戏区,以及建构室、阅览室、歌剧院等功能场室,为儿童提供情境性的语言环境,使之在情景体验中自然地用英语或双语表达和交流。

(4)进行双语文化渗透。不了解一种文化背景,就学不好该文化的语言,没有文化渗透的双语教育,不是完整的双语教育。应该让儿童初步了解英语文化背景,掌握有关的英语文化知识,如问候方式、生活习惯等,增强对英语学习和使用的敏感性,提高英语自然习得的效果。还可以适时地组织有代表性的节日文化活动,辅以仿真的环境布置,让儿童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经验,体验和比较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接受多元化的教育思想,达到最终适应汉英两种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