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母语习得的基本阶段
母语(本族语)习得一般指儿童出生以后逐步掌握本族语或母语口语形式的过程,也就是儿童在最初的言语环境中不断发展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能力的过程,有人称之为语言掌握、语言获得或语言发展,即任何一个发育正常的儿童,不论其智力如何,都能学会说话。这一现象看起来十分平常,然而在每个儿童身上都经历了十分复杂的神经生理、心理的发展过程。大部分儿童习得语言都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
第一阶段,语言发展前阶段(咿呀学语阶段),从婴儿出生到一岁左右。近年来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测试和研究所获资料表明,由于婴儿在6至8个月时声带已基本形成,并开始发音和咿呀学语(babble),他们对周围语言反应的敏感程度以及区分成年人语音的能力都大大超过了人们的预料。因而,这一阶段被称为儿童语言发展的启蒙阶段,对他们后来的语言习得有重要的意义。有些研究表明,在一岁前不能开口咿呀学语的婴儿,儿童时期语言发展显著滞后。生长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的婴儿大约都在同一年龄阶段开始咿呀学语,而且发出的声音中有很多都是相似的。有人录制了不同国家婴儿的咿呀声,加以比较,结果发现,一般人很难单凭咿呀声来区分这些婴儿的国籍,这些咿呀声太相似了。可见,自发性咿呀声的产生,似乎受到生理或成熟因素的影响。从总的方面来看,儿童的生理因素或所处的文化环境都不会影响到儿童咿呀学语的进程。
第二阶段,单词句阶段,一岁到一岁半。儿童在1周岁左右,开始能说出有意义的单词,对经常接触的人或物,能在不同情况下正确称呼,表现出一定的分化和概括能力。但讲字吐词十分缓慢,最初说出的单词只是作为事物或动作的一般标志,随后不久开始出现单词句。单词句指儿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比该词更为丰富的意思。如一个儿童说“鞋”,并反复提到,那是在说“我要穿鞋”。第三阶段,双词或三词组合阶段,一岁半到两岁。从一岁半开始,儿童出现了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语句,如“妈妈鞋鞋”等,这种句子虽比单词句表达的意思要明确一些,但其形式是断续、简明和不完整的。儿童双词句的发展起先缓慢,以后的发展则急剧增加,在比较短的时期内逐渐出现了词的大量组合,并开始能适当地用单词或两个词组合起来粗略地表达语义关系。
第四阶段,完整句阶段,两岁到三岁左右。很多儿童在两岁前说出的话还不是真正的句子,到两岁至三岁间,他们学会了说出有主语和谓语的句子,他们会说:“爸爸出去了”,或“妈妈抱我”。这些句子基本上都是完整句。幼儿在三岁时已基本上掌握了本民族口语。但这只表现在语言的基础方面,即符合语法和语义的简单句子中。至于语言的精确化则是长期的学习任务。有这样一项实验,让三到五岁幼儿用玩具狼和长颈鹿表示“狼踢长颈鹿”,他们会照着指示去做。但是让幼儿表示“狼被长颈鹿踢”时,他们仍然用狼去踢长颈鹿。
幼儿早期言语的发展在全人类各民族、各地区之间表现出相似的水平和模式,而且婴幼儿时期是语言迅速发展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