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弱势双语教育
所谓弱势双语教育,是指学校拥有双语学生,课堂教学语言采用多数民族语言。出于课堂环境适应的需要,可以允许学生短暂地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以便尽快地运用多数民族语言学习课程。学校实施双语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熟练掌握两种语言和双元文化的人才,而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单语人才或低水平的双语者,帮助学生尽快过渡乃至同化到主流语言和主流文化中去。
如果把双语教育界定为培养双语者的教育,或者认为双语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培养双语者,那么,弱势双语教育,尤其是前五种弱势双语教育就不属于双语教育的范畴了。
1.淹没式双语教育(Ⅰ)
淹没式双语教育(sub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是最弱势的双语教育类型。它不仅适用于移民教育,而且适用于土著人教育。美国、英国、日本、新西兰、肯尼亚,以及法国布列塔尼地区等都采用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淹没式双语教育把学习语言比作学习游泳:把学生扔进深水里,在没有任何救生器材或专门游泳指导的情况下,让学生在水中呛水、下沉和挣扎,直到学会游泳。
通常,淹没式双语教育学校不单独开设教学班,而是在主流语言班级中实施。来自少数民族语言家庭的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直接通过多数民族语言接受教育。譬如,来自西班牙语家庭的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开始通过英语接受教育。
淹没式双语教育的支持者认为:如果让儿童淹没在英语的海洋里,他们将很快掌握英语,教师和其他学生都能成为他们学习英语的榜样;如果允许学生使用家庭语言,只能延缓他们掌握英语的速度。
在美国,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淹没式双语教育形式,通常被称为“结构型沉浸式双语教育”(structured 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它允许任课教师在短期内使用简易英语,甚至允许移民学生少量使用家庭语言。
淹没式双语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少数民族语言学生尽快地熟练掌握英语,让他们能够与来自英语家庭的学生一起学习,而且还基于政治的需要。譬如,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面对众多不同的种族群体和种族语言,学校扮演了“熔炉”的角色,成为形成共同语言、共同态度、共同目标和共同价值观的教育场所。淹没式双语教育历来被认为是帮助移民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重要途径。
2.淹没式双语教育(Ⅱ)
淹没式双语教育还有两种变式。
一是,建立单设班的淹没式双语教育(submersion with withdrawal classes)。在美国、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单设班也被称为“补习班”或其他名称。
学校为少数民族语言学生专门开设补习班,帮助他们掌握主流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学生在补习班的学习期限短至几周,长至几年。一般而言,这些学生的学业水平往往落后于普通班级的学生,而且可能蒙受某种耻辱,被同伴称为“补习生”“低能学生”“英语蹩脚学生”。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要求有条件的学校不再为少数民族语言学生建立单设班,而是在正规班级中专门为任课教师配备双语教师助手。助手的职责有三:第一,在课堂上给予少数民族语言学生个别帮助;第二,翻译教学资料,灌录磁带,并担任课堂口译;第三,配合任课教师带领班组活动,如朗读故事等。
二是,采用保护式的淹没式双语教育(submersion with sheltered English)。有些学校针对少数民族语言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采用便于理解的英语词汇、针对性较强教材以及适宜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但坚持英语为唯一的教学语言。
3.种族隔离主义语言教育
尽管种族隔离主义语言教育(segregationist language education)属于双语教育的范畴,但它基本上是一种近乎“纯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它是统治阶级强加给被统治阶级的一种政策,其目的是维护种族隔离制度。这样,少数民族语言的群体就不可能掌握或只能少量掌握统治阶级的语言,以致无法对社会产生影响;也不可能掌握其他被统治群体的语言,以致它们彼此之间无法进行交流。
4.过渡性双语教育
过渡性双语教育(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也是一种弱势的双语教育类型,流行于美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等一些国家,主要面向移民学生或来自少数民族语言家庭的学生。
与淹没式双语教育不同的是,过渡性双语教育允许少数民族语言学生在入学初期的两三年内或更长的时间内,使用他们的少数民族语言,并且允许教师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实施教学,直到学生掌握主流语言,能够进入同一所学校的正规课堂与多数民族语言学生一起学习。
过渡性双语教育强调的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步骤地引入主流语言,尽量避免突然地、大量引入主流语言。通常,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边逐渐增加主流语言的使用比例,一边逐渐降低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比例。
过渡性双语教育的支持者认为,少数民族学生需要掌握主流语言,这可以使他们像其他学生一样,获得同等的就业门路和致富机会。如果他们不能迅速地掌握多数民族语言,他们将会落后于其他学生。
过渡性双语教育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早期退出过渡性双语教育”(early exit 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指入学初期的两三年内最大限度地使用母语,从中获得帮助;二是“后期退出过渡性双语教育”(late exit 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指六年级之前,允许课堂教学使用40%的少数民族语言。至于两种语言的使用时间和场所,没有硬性规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可以让师生同时使用两种语言,也可以按照学科分别使用两种语言。譬如,音乐、体育、社会学科等学科使用英语,数学、科学等学科使用少数民族语言。
5.分离主义少数民族语言教育
分离主义少数民族语言教育(separatist minority language education)又称“分离主义教育”或“脱离主义运动”。这是少数民族语言群体主动脱离多数民族群体的一种教育,主要由少数民族语言群体比较集中的社区组织实施。其目的是为了自我保护、自我生存和追求独立生存,或者是为了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群体免遭多数民族语言群体的蹂躏,或者是由于宗教、政治、文化等其他原因。
6.滴注式语言计划
滴注式语言计划(drip-feed language program)又称“滴注计划”(dripfeed program)或“含外语教学的主流教育”(mainstream education wit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在加拿大等国,它还被称为“必修法”或“核心计划”(a core program)。
滴注式语言计划把法语、德语、日语、俄语、西班牙语等第二语言或外语等同于地理、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科目,把它列为一门必修科目,每天学习半小时或一小时。与采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语言不同的是,滴注式语言计划把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
宽泛地说:滴注式语言计划属于双语教育的范畴,因为广义的双语教育是指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严格地说,滴注式语言计划不属于双语教育的范畴,因为狭义的双语教育是指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数学、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