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双语教育环境的作用
教育学认为,环境是指人们周围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使遗传所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重要条件;没有环境的作用,遗传提供的物质或生理基础不可能实现,人不可能变成人,世界上“狼孩”的存在就是实证。环境也是个体习得和掌握语言的重要条件,人只有在社会生活环境中,才能习得和掌握人类的语言。“狼孩”尽管拥有大脑这个精致的物质条件,却没有形成人的心理、没有掌握人的语言,就是因为过早离开了社会生活环境。
语言习得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有先天决定论、后天决定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三派理论,其中后两种理论都重视环境对语言获得的作用。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后天决定论认为,儿童掌握语言,就是在后天环境中通过学习获得语言习惯的,语言习惯的形成是一系列“刺激—反应”(stimulus-response)的结果。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论(互动论)的观点认为,语言习得是儿童认知发展、语言能力、心理情感等内部因素与语言输入、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比较令人信服,对语言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意义之一就是要利用语言环境的作用。首先,语言习得是人脑创造性地掌握语言规律的过程,语言教学就应该从“创造性”和“语言规律”两方面下功夫,既不能一味进行机械操练与死记硬背,同时也要避免使学生放任自流。其次,由于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具有极大的影响,语言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具有大量语言素材和生动、良好的语言环境。再次,由于语言习得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运用,除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语言能力外,还得注意学生的心理、情感等非语言因素。最后,语言习得是上述各种因素互动(interaction)的结果,语言教学不仅要分别注意每一因素的特点,而且必须促使它们互相配合、互相作用,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二语言获得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更加关注社会环境的作用。在语言的社会化进程上,第二语言的学习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社会化。在学校教育上,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学具有相当的特殊性,因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生不仅是学习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而且是获得不同民族的语言知识及其蕴含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维系族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因此,第二语言的获得不仅仅是为了了解第二语言的语言知识,还涉及群体交往中的文化因素。
在众多的见解中,1979年加拿大罗伯特和加德纳提出的理论特别引人关注。他们认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因素分为四个部分:社会环境、个体差异、第二语言学习语境、结果。其关系是,社会环境决定各种个体差异变项的重要性,个体差异变项和第二语言语境相互作用并影响学习者第二语言的学习结果。
我们认为,首先,第二语言的学习关涉社会环境。一方面,社会环境是学习者选择和制定学习第二语言规划的大背景。何种时代、何种社会背景、何种社会需要,决定学习者学习何种第二语言。另一方面,社会环境使得与第二语言学习任务有关的老师、家长和亲友以及学习者本人产生许多期待。
其次,学习者本身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智力、意志、态度、兴趣、习惯、动力、语言能力等。这些个体差异变项受对第二语言文化特点信仰程度的影响,又受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学习动机影响,还受第二语言学习的情境影响。
再次,第二语言的学习受学习环境影响。语境有两种,一是正式的课堂中进行的语言训练;二是非正式的无老师指导的语言学习,如与操第二语言的人对话或自学。学习环境也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结果。
综上所述,第二语言的获得作为更高层次的社会化,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充分考虑社会环境、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变项、第二语言学习环境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既注重客体—社会环境、第二语言环境,更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因素与客体的关系,它将视角指向学习者的主体因素,这是社会心理语言学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根本看法。[1]
小学双语教育离不开双语语言环境。从根本上讲,双语教育本身就是要通过创设更多、更大、更持久的外语或第二语言环境,来提高学习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效率。因此,双语教育本身必然要求关注和加强双语教育环境建设。没有良好的双语教育环境,双语教育就难以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