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的特点

一、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的特点

广义的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指在习得了第一语言后习得与学习第二种或更多种语言。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在第二语言环境中习得与学习该语言;另一类是在第一语言环境中学习第二语言。随着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研究的深入,研究范围已从应用语言学扩大至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的概念也从狭义走向了广义。目前除有必要区分两者不同的特点外,一般都接受广义的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的概念。

虽然第一、第二语言的习得与学习都是掌握某种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体系并运用它们进行交际的过程,但是,两种语言体系和交际环境与手段都不一样,它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

首先,第一语言习得从婴幼儿时期即已开始,童年、少年时代是第一语言习得最重要的阶段。而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可以在任何时期开始,在第一语言环境中学习第二语言的人(如中国人、日本人学习英语等)大部分从青少年时代或更晚些时候才开始。因而,在这两种语言习得的起始阶段,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智力水平和阅历都不一样。同样地,两者习得与学习的效果也大不相同。任何一个自幼就在某个语言环境中长大的儿童,只要不患有严重疾病,都能学会第一语言,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可是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有些人能达到近似第一语言的水平,另一些人的学习效果则始终不理想。由此可见,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策略和方法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

其次,第一语言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习得的过程始终离不开交际的目的。在与同龄人或长者的交流中,习得者不仅觉得很自然,而且不时受到鼓励。但是,一般说来,第二语言学习是在课堂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语言很少,学习者又经常被指出各种错误,心理压力比较大。

再次,第一语言习得与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就交际对象而言,在家有父母兄弟姐妹,在学校则有老师同学,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会遇到社会上各类人群。此外,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等媒体还随时随地提供生动的语言环境。然而,学习第二语言的途径较少,除了课堂外,大部分时间是自学。在看电视或听录音时,那些语速快、词汇量大、成语多的语言素材常使第二语言学习者却步。

由于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具有上述特点,不少研究者认为,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的本质、过程及结果都比第一语言习得更为复杂,目前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