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依存假设
依存假设(interdependent hypothesis)至今没有上升为一种理论,因为它仍然属于一个尚未定论或有待进一步验证的假设。尽管如此,该假设已经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认同。
依存假设认为,学生第二语言能力水平部分地取决于第一语言能力水平。譬如,第一语言学术能力较强的人,其第二语言学术能力往往也较强;第一语言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术能力,这些能力也正面影响了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
依存假设揭示了“精通语言”与“表面流利”之间的本质区别。“精通语言”指学生达到了“认知学术语言水平”(Cognitive/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CALP)。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熟练掌握的语言,获得了认知和学术方面的发展。“表面流利”指学生仅仅具备了“人际交流基本技能”(bas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BICS)。在教学过程宁,人际交流基本技能常常掩盖了学生尚未“精通语言”的实质,从而导致他们在认知发展和学术发展方面的滞后。这也是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学生学业相对落后或失败的根源所在。
依存假设针对交际提出了两个维度。第一维度表示学生可以得到语境支持的程度。譬如,在一个“理想”的课堂上,语言能够得到非言语交流的支持,如眼神、点头、手势、语调等,学生据此能够与教师探讨词义、提出问题或表示疑惑。第二维度表示交际所需要的认知要求。譬如,需要在课堂上迅速处理信息等。这两个维度可用图4-2表示。

图4-2 依存假设的维度示意图
相比而言,第一象限(有语境支持、无认知要求的交流)是一种相对容易的、层次较低的交流,“表面流利”或“人际交流基本技能”能够应付这种交流;第四象限(无语境支持、有认知要求的交流)是一种相对困难的、层次较高的交流。
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当学生能够使用第二语言进行对话时,他们也许仅仅达到了“表面流利”,而并没有达到足以应付“无语境支持、有认知要求的” 情境的程度。此时,他们也许不能理解词义,也无法参与较高层次的认知过程,如综合、讨论、分析、评价、诠释等。当学生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足以应付“无语境支持、有认知要求的”情境时,双语教育便开始获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