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
双语教育评价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门类繁杂,为便于研究和应用,可依据不同的准则做出分类。
(一)按参与评价的主体分类
1.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就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进行评价。比如,学校对自身的双语教育教学管理和双语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师对自己双语教学思想、内容、方法、态度、效果等的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科能力、英语能力的评价等。其优点是:
第一,自我评价有利于全面收集信息,形成准确的判断。
第二,进行自我评价,有利于大大减轻评价组织者的工作量。
第三,开展自我评价,有利于评价活动真正发挥促进改革、推动工作的作用。
2.他人评价
他人评价是指由被评价者之外的他人进行的评价,也叫“外部评价”。例如,社会舆论对双语学校的评价、校领导对双语教师的评价、双语教师之间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双语学习的评价、双语班级同学之间的评价等。
他人评价的优点是要求严格,评价结果客观性较强。缺点是组织工作较为繁杂,耗费的人力和时间也较多,因而不宜频繁进行。对于规模较大的评价活动,通常的做法是先进行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再组织适当规模的他人评价,综合发挥两类评价各自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弥补二者之不足,以求达到尽可能理想的效果。
(二)按评价对象的复杂程度分类
1.单项评价
它是指对双语教育评价对象的某个侧面进行的价值判断。如对某一学科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学校管理水平的评价,对教师双语教学评价,甚至对教师一种教学技能,诸如双语讲解技能、双语语言技能的评价。单项评价可以为评价对象某一方面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可以提供评价对象具体细节的有关状况,为综合评价提供基础资料。
2.综合评价
它是指对双语教育评价对象完整的系统的价值判断。双语教育活动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只有相互协调、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教育目标。综合评价的方法有两种基本的思路:一种思路是通过分析的方法,先对评价对象的评价内容进行分解,在单项评价的基础上汇总做出全面的评价结论;另一种思路是直接通过综合的方法,不对评价内容进行分解,而是凭直观和经验对评价对象的整体进行评价,这种评价简便,一般适用于非正式的评价。比如领导在视察某校后,做出一个比较简单的综合评价,等等。
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的区别不是绝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单项评价是综合评价的基础,综合评价是单项评价的综合。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实际评价工作中,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三)按评价范围分类
1.微观评价
它是以学生的发展变化或教师的课堂教学为对象的教育评价。学生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知识、技能、能力、兴趣等)、英语掌握(听、说、读、写等)和对多元文化的认同等方面;教师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师的双语教育理念,教学的方法、技能、效果等。
2.中观评价
它是以学校内部相关方面的工作和条件为对象的双语教育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学校开展双语教育的物质条件、师资条件、心理和理念条件(主要指学校的管理层、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双语教育的认识、接纳和包容的程度)、环境建设等。
3.宏观评价
它是以双语教育的全领域或涉及宏观决策方面的双语教育现象、措施为对象的教育评价。如对双语教育目标、双语教育结构、双语教育制度、双语教育内容、双语教育方法、双语教育行政管理、双语教育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评价。它是总体的、全局性的、战略的、宏观的、高层次的。
(四)按评价的内容分类
1.条件评价
条件评价是对双语教育方案可行性的评价,也就是对达到目标所需条件的评价。为了识别各备选方案的优劣,需要对实现目标所需成本费用、可利用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相应的程序设计等进行调查研究。为了设计实现目标的最佳方案,可以把两个或多个竞争性策略中的最好方面结合起来,增强其可操作性。
2.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是对双语教育方案实施情况进行的评价。目的是获取方案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作为修改方案的依据。为了将方案的执行过程和预定过程相比较,对是否按预定计划实施方案、是否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等问题进行考察。
3.成果评价
成果评价就是测量、解释和判断双语教育的成就,确证人们的需要被满足的程度。为此它要收集与结果有关的各种描述和判断,并与目标相比较,对它们的价值和优点做出解释。
(五)按评价的基准分类
1.相对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体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标准,然后将其余评价对象与该标准进行比较,或者是用某种方法把所有评价对象排成先后顺序的评价。通过比较,可以确定被评价对象在集合体中的相对位置,以分优劣。相对评价主要用于选拔性和竞赛性活动。
由于相对评价是在评价对象集合体的内部,将集合体中的评价对象互相进行比较,以确定评价对象在集合体中的相对位置。所以相对评价的结果只适用于所选定的评价对象的集合体,对于另外的集合体未必适用。
2.绝对评价
绝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集合体之外,预先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该客观标准进行比较,判断其达到标准程度的评价。它主要用于合格性和达标性活动。比如,我国的高中毕业会考就属于绝对评价,凡达到合格标准的高中毕业生都可获得毕业证书。
绝对评价的标准一般是依据特定目标所确定的标准。评价时,每个个体只与评价标准相比较,个体和个体之间不进行比较。绝对评价的优点是可以使被评价对象明白自己和标准之间的差距,激励其积极上进。它的缺点是客观标准的制定比较困难,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和合理。
3.个体内差异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把被评价对象集合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或者一个个体的若干侧面相互比较。它在运用时常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把被评价对象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例如,把学生的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另一情况是把被评价对象的几个侧面进行比较。例如,一个学生的外语水平可以从听、说、读、写、译等几个方面来比较。个体的今昔比较可以了解被评价者某方面的发展情况,个体的各个侧面比较可以了解被评价者哪方面强哪方面弱,以便进行调节。
(六)按评价的方法分类
1.定量评价
它是指采用数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结论的价值判断。如运用教育测量与统计的方法、模糊数学的方法等,对评价对象的特性用数值进行描述和判断。
2.定性评价
它是指不采用数学的方法,而是根据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平时的表现、现实的状态或文献资料的观察和分析,直接对评价对象做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比如,评出等级、写出评语都是定性评价。教育活动是十分复杂的,具有模糊性,存在着许多难以量化的因素。因此,定性评价是不可缺少的。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各有其优缺点,各有其适用范围。现代评价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趋势就是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求得更客观和更全面的评价结果。
(七)按评价的时间和作用分类
1.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某项双语教育活动进行之前,为使其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预测性、测定性评价,或对评价对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出鉴定。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评价对象的基础和情况,判断其是否具备进行这项活动的条件。如在对某个班级进行双语教育之前,运用诊断性评价对该班级学生的学科和英语能力、基础等进行辨别,以便判断是否适合开展双语教育。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双语教育活动进行过程中评价活动本身的效果,用以调节活动过程,保证双语教育目标实现而进行的价值判断。它的目的不是预测,也不是为了评定成绩,而是为了了解工作过程中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工作的状态。比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就是为了测定评价对象某一具体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并指出还没有掌握的那部分任务或者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是指在某项双语教育活动告一段落时,对最终成果做出价值判断。也就是以预先设定的双语教育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最终取得的成就或成绩进行评价,为各级决策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就教学目标而言,终结性评价是指在一门学科的重要部分或整个教学结束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所进行的全面评价。
以上三种评价在实际评价工作中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比如,诊断性评价,一般说来是一种工作初始时的准备性评价,但是,实际上由于任何一项工作都是连续性的,阶段的划分也是相对的,无论是形成性评价或终结性评价都带有诊断的性质。而由于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工作、促进发展,所以任何评价都带有形成性的性质。没有诊断性的评价不是真正科学的评价,它只能是一种主观臆测,而没有形成性评价也就必然失去评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