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
儿童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年内掌握复杂而抽象的语言规则?儿童的语言知识和能力是先天具有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在获得语言的过程中,语言能力是单独发展还是和一般能力的发展有关?儿童是主动的创造者还是被动的接受者(模仿者)?这些问题几十年来成为心理家和语言学家热烈讨论的问题,形成了各种关于语言获得的观点和理论,其分歧主要表现在对语言规则系统获得的解释上。影响最大的有先天决定论、后天决定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三派理论,这些分歧实际上是关于儿童发展理论的分歧。
(一)先天决定论
先天决定论者,强调人的先天语言能力,强调遗传因素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决定作用,忽视乃至否定后天环境的影响,与后天环境论针锋相对。较有影响的理论主要有先天语言能力说和自然成熟说。
1.先天语言能力说
先天语言能力说,又称“转换生成语法说”。主要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其《句法结构》(1957)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决定儿童能够说话的因素不是经验和学习,而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这里的语言能力指的是语言知识,即普遍的语法知识。
同后天环境论者的观点相反,先天语言能力说认为,儿童是自然界特别制造的小机器,是专为学语言而设计的。乔姆斯基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假设:儿童大脑中有一种受遗传决定的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se,简称LAD),这种装置包含两样东西:①一套概括普遍语言特征的范畴和规则;②先天的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为这套普遍的语法范畴和规则赋以各种具体语言的值。
LAD在后天语言经验的作用下,转化为使用某种具体语言的能力和关于这一具体语言的知识即该语言的具体语法。儿童在出生时就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可以适用于各种语言。一个儿童在适宜的经验条件下,经过一系列的认知状态后,最后达到一种不再发生变化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不包括增加新词这样的外围状态。
这一理论提出后震撼了美国语言学和心理学界,被称为“语言学的革命”,掀起了研究儿童语言获得的热潮。这一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行为主义的儿童被动模仿的看法,注意到了儿童获得语言的先天因素和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中的过分概括等现象,可以给出较为简便的解释,因此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学术史价值的重要学说。
但也受到不少批评。第一,乔姆斯基的理论是思辨的、唯理论的。第二,过于低估后天语言环境作用。第三,表面上非常强调儿童本身在获得语言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则对此估计不足。
2.自然成熟说
自然成熟说是由美国哈佛医学院心理学家勒纳伯格提出的,勒纳伯格也赞成先天说,但他的理论基础却是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的。他把儿童语言的发展看作是一个受发音器官和大脑等神经机制制约的自然成熟的过程。语言是人类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当大脑机能的成熟达到一种语言准备状态时,只要受到适当外在条件的刺激,就能使潜在的语言结构状态转变为现实的语言结构,语言能力就能显露,儿童的语言也就逐渐发展成熟。
勒纳伯格认为,语言既然是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语言的获得必然有个关键期,约从2岁左右到青春期(11、12岁)为止。
语言发展关键期学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成人的语言学习能力不如儿童,为什么兽孩被发现之后语言能力不能得到顺利发展。而语言的关键期究竟在几岁?关键期对于语言学习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这些是众说纷纭的事。
(二)后天决定论
理论基础: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和两种信号系统的学说、华生的行为主义学说。
基本观点:把语言看作一种习惯,否定或轻视儿童语言发展中先天的或遗传因素。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儿童掌握语言,就是在后天环境中通过学习获得语言习惯的,语言习惯的形成是一系列“刺激-反应”(stimulus-response)的结果。
其内部还可以分为模仿说、强化说和中介说三种。
1.模仿说
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而学会语言的,成人的语言是刺激,儿童的模仿是反应。模仿说可以分为早期的机械模仿说和后来的选择模仿说。
机械模仿说是较早的行为主义理论。它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于1924年提出,20世纪20—50年代流行。机械模仿说把儿童的语言看作是其父母语言的翻版,忽视儿童掌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显然是偏颇的。
选择性模仿说,较早、较系统的论述者是怀特赫斯特和瓦斯托,他们1975年合写的《语言是通过模仿获得的吗?》一文指出,儿童学习语言并不是对成人语言的机械模仿,而是选择性的模仿。当儿童对某种语言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时,就会对这种语言进行选择性模仿。选择性模仿是对示范者语言结构的模仿,而不是对其具体内容的模仿。选择性模仿把示范句的语法结构应用于新的情景以表达新的内容,或将模仿获得的结构重新组合成新的结构,这样便产生了儿童自己的话语。
2.强化说
强化说是行为主义最有影响的解释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初非常盛行。强化说以刺激—反应论和模仿说为基础,并特别强调“强化”在儿童语言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儿童是通过不断强化学会语言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斯金纳认为,语言和其他功能一样,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获得的,语言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在由环境引起的、声音和声音连接的选择性强化的基础上。比如儿童牙牙学语时,会自发地无目的地发出各种声音,一旦有些声音近似于成人的说话声,父母便对这些声音给予强化,使这些声音在儿童的发声中占据优胜。这一理论特别强调选择性强化这个概念,认为这是语言操作性反射的核心问题,即对正确的东西给予强化,而不正确的东西不给予强化。他们还认为儿童学习说话必须学会适合每种语言反应的情境,这就是语言行为受到环境的控制。这种环境的控制本身,也就是对儿童语言反应的一种强化。通过这种强化,使儿童的语言逐渐变得有效和得体。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解释不了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儿童的语言发展的速度如此惊人,这仅仅是强化能解决的吗?第二,在儿童语言的掌握过程中,成人通常很少对其正确语法进行强化,甚至对于明显有语法错误的句子,也并不及时指出。那么儿童是怎样掌握语法结构的呢?如一个三岁多的儿童说“He a girl”,他的母亲说“That's right”,并未纠正其语法错误。第三,强化并不能促使儿童了解句子为什么正确和不正确,那么,儿童又是怎样理解句子意义的呢?总之,强化理论过分强调儿童无目的的反应和狭隘的强化作用,忽视了儿童自身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3.中介说
中介说又称传递说,是为了解决传统的刺激—反应论的简单化缺陷而提出的一种改良主张。中介说在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的链条中,又增加了“传递性刺激”“传递性反应”的中介。
斯塔茨在探讨一个人的语言形成时说,一个词或一句话都可以具有刺激的性质,可以诱发出条件反应。比如,听到“他病了”,就会联想到“他躺在床上”、“他去看医生”或“他打针吃药”以及猜想他生病的原因等。这种隐含的反应又可以成为刺激,引起新的反应。
(三)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1.皮亚杰的认知说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一派提出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论,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说明语言发展,认为儿童的语言能力仅仅是大脑一般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基本观点:①语言能力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符号功能是指儿童应用一种象征或符号来代表某种事物的能力。②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③个体的认知结构、认识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它来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④儿童的语言结构具有创造性。儿童不是被动模仿来掌握造句规则,他们在造句中不仅有概括性的同化作用,而且还具有创造性。
语言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过分强调认知这一因素的影响,未免太片面。因此,认知说只强调认知发展对语言发展的影响,而忽视乃至否定语言发展对认知发展的影响,这种单向影响的看法,也已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2.规则学习说
规则学习说是在乔姆斯基和行为主义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赞同者主要有布朗、弗拉瑟、伯科等学者。
规则学习说认为,儿童具有一种理解母语的先天处理机制,但是,这种机制主要是一种学习和评价的能力,而不具有如乔姆斯基所说的语言普遍特征。儿童学习语言是个归纳的过程,而不是演绎的过程。儿童用先天的语言处理机制,通过对语言输入的处理归纳出母语的普遍特征和个别特点。
儿童的语言学习主要是对规则的学习。对规则的归纳,凭借的是工具性反射,是刺激—概括的学习过程,是先天因素同后天因素的相互补充和相互影响。
规则学习说与行为主义的最大不同,是它强调儿童的语言学习有先天能力的存在,与乔姆斯基学说的最大不同,是它认为儿童学习语言的先天能力中不包括语言的普遍特征;语言学习是一种在先天能力参与下的条件反射,对语言的学习是归纳而不是演绎的。
3.社会交往说
社会交往说是布鲁纳、贝茨等学者的主张。他们认为语言获得不仅需要语言能力,而且也需要一定的生理成熟和认知发展,更需要在交往中发挥语言的实际交际功能。因此,他们特别重视儿童与成人语言交往的实践,并认为儿童和成人语言交往的互动实践活动,对儿童语言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交往说还认为,社会交往几乎可以看作儿童的一种天性。
从目前研究成果看,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论(互动论)的观点比较令人信服,即语言习得是儿童认知发展、语言能力、心理情感等内部因素与语言输入、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这一观点对语言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语言习得是人脑创造性地掌握语言规律的过程,语言教学就应该从“创造性”和“语言规律”两方面下功夫,既不能一味进行机械操练与死记硬背,同时也要避免使学生放任自流。其次,由于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具有极大的影响,语言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具有大量语言素材与生动、良好的语言环境。再次,由于语言习得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运用,除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语言能力外,还得注意学生的心理、情感等非语言因素。最后,语言习得是上述各种因素互动(interaction)的结果,语言教学不仅要分别注意每一因素的特点,而且必须促使它们互相配合、互相作用,以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