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伯特的态度-动机模式
兰伯特(Lambert)的态度-动机模式(attitude-motivation model)源于对个人性向和态度的研究。他认为,在双语学习方面,性向和态度是两个重要的、相对独立的影响因素;双语学习不仅需要某种认知能力,而且需要一种积极的态度;态度关系到动机,譬如工具性动机和(或)综合性动机。因此,双语能力基于性向的程度、态度的程度、动机的程度以及态度与动机之间的关系。
兰伯特进一步指出,成为双语者将影响个体对待双语制度的看法;具有与其他语言群体进行交流的能力,也许会改变个体的自我形象。譬如,掌握英语的威尔士人也许会选择英语群体作为参照对象,形成新的行为准则。学习第二语言关系到文化适应的问题,双语者也许能成为双元文化者,从而产生新的渴望、新的国际视野、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信念。融入两种文化会影响自我概念的形成。譬如,学习威尔士语的英国人也许会进一步了解威尔士文学、艺术、音乐、体育、宗教、风俗等,从而修正原先的观点。当获得第二语言和第二文化,但又无须取代第一语言或降低第一语言的重要性时,即导致添加性双语制度。譬如,学习威尔士语的英国人在无意中加深了对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的理解。当获得第二语言和第二文化,但又面临压力,必须以第二语言取代第一语言或降低第一语言的地位时,即导致削减性双语制度。一般而言,当鼓励少数民族语言学生学习多数民族语言时,当他们只能通过多数民族语言接受教育时,当倡导文化认同而不是多元文化时,就可能阻断少数民族语言学生与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联系,也可能使他们疏远自己所属的少数民族群体。譬如,学习英语的威尔士人开始接受盎格鲁文化,他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减少使用威尔士语。
兰伯特的态度—动机模式可用图4-3表示。

图4-3 兰伯特的态度动机模式
六、加德纳的社会-教育模式
加德纳在研究第二语言的各种社会心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社会-教育模式(social-educational model)。该模式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社会和文化环境
儿童都生活在各自的、传统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在英格兰的许多白人社区,传统的看法是:双语制度是不必要的,也是难以实现的;如果实行双语制度,必然以牺牲其他领域的成就为代价。在美国,传统的哲学一贯倡导以主流文化和主流语言同化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语言。但是在加拿大,政府支持双语制度和双元文化的共存,积极改善和扩大学校的双语教育。
2.第二阶段:个别差异
该阶段由四个主要的变量组成,即智力、语言性向、动机和情景焦虑。其中,智力决定个体如何完整地、迅速地理解各种任务的性质或所提供的各种解释;语言性向关系到学习语言的特殊才能;动机关系到努力、欲望和情感;情景焦虑将阻碍个体的学业,影响语言的习得。
3.第三阶段:语言习得的语境
有必要区别语言习得的正规语境和非正规语境。正规语境指的是以语言学习为首要目的的场景。譬如,课堂属正规语境,因为其首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双语者。课堂内开展的操练、视听、翻译等活动都是正规的语言教学手段。非正规语境指的是不以语言学习为首要目的的场景。譬如,出于娱乐需求观看外语电影,出于亲情关系或社交原因与亲人或朋友进行外语交流。尽管人们在这些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外语水平,但这只是附带的收获,而不是这些活动的初衷。
正规语境与非正规语境之间的界限有时是模糊或重叠的。譬如,在课后请教教师,出于学习和娱乐的双重目的收听外语节目等。
4.第四阶段:结果
最终的结果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双语能力的结果,如流利程度、词汇量、发音等;第二,非语言的结果,如态度、自我概念、文化意识、价值观念、信仰等。
加德纳的社会-教育模式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该模式可以用图4-4表示。

图4-4 加德纳的社会-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