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学目标的结构
双语教学的目标大致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子目标:①学科学习目标,即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②语言习得目标,使英语成为教与学的一种工具,让学生逐步掌握学科的专用术语和语句、语言结构和语言表达,读懂该学科的英语教学资料,并能用英语就该学科的问题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③文化理解目标,即培养学生对各种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
(一)学科学习目标
双语教学在本质上属于学科教学范畴。双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果一味追求外语学习目标而放弃了专业知识目标就是舍本求末。目前实验双语教学的部分学校采用了国外进口的原版教材,由于国外教材的编写体系与我国现行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给尚未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的中小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学习障碍。这就使得部分中小学的双语课往往变成翻译课,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解释生词上,对语言形式投入过多,忽视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等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式,课堂气氛单调乏味。而且由于中小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要求比较统一,双语授课减慢了教学进度,教师很难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此外,学生语言水平差异悬殊,个性不同,某些语言能力差的学生难免会产生很多负面情感,这一问题在中小学双语教学中尤其值得注意。双语教学,必须时刻注意学科目标的达成程度,切不可以牺牲学科目标来换取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必须把学科目标摆在双语教学的首要位置。
(二)语言习得目标
双语教学的语言习得目标是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双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流。根据心理语言学的理论,两种语言的相似性易导致语言学习的正迁移;相反,两种语言的相异性则会导致语言学习的负迁移。英、法两种语言的相似性是加拿大“浸入法”双语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而隶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和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从音、形、义到文化背景都有天壤之别,所以,两种语言的差异决定了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芒罗(Munro)的研究表明,八岁之后,儿童的母语学习系统已基本形成,达到二语本族语者的语音水平的可能性极其微小。这就要求教师在双语教学中要制定合适的语言目标,这种语言目标的要求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不宜过高或过低。
环境也是语言学习不可缺少的因素,环境包括课堂环境和课外环境。欧洲与加拿大的双语教育实验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有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而我们的双语教学,即使增加了英文板报、英文广播也只是个虚拟的目标语环境。多年来英语教学的费时低效饱受指责,客观上,我们的确缺少英语环境,所以我们的英语学习只能停留在学习外语的层面上;主观上,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工具动机。因此,教师在制定语言目标时,既要考虑客观环境的因素,又要突出语言的应用功能,使语言目标切合学生以及环境的要求。
(三)文化理解目标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对话作为一种文化上的“人际关系”发生过程,体现为现在与过去的对话、解释者与文本的对话、解释者与解释者的对话。掌握外族语言是理解异族文化的重要条件,克服语言障碍将有助于减少“文化独白”“自言自语”的封闭与隔离的状况,有助于推动文化间的交流。双语教学中的文化理解包括两层含义:其一,理解是历史的。要丰富文化视野,真正接受外来异域文化,理解其文化要义,要懂得本国与外国的文化发展史。其二,理解是运动的。国际理解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和不断生成的开放的动态过程,对异域文化的理解也是在不同文化间相互渗透、相互交流中完成的。静止的凝固的文化理解,将导致对异族文化刻板、狭隘和破碎的认识与理解,将使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人为地僵化与扩大。通过双语教学,能够加强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