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小学双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评估的任务及关注点

二、教师小学双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评估的任务及关注点

在小学双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双语教师需要完成双重任务。第一,必须执行业已制订的课时教学计划;第二,必须不断评估教学的进展和成功之处。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必要时对教学予以调整。

图8-1展示了教学的过程。教学一旦开始,教师就要不断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和提问的情况评估教学的进展,基于这些反应和应答,教师会做出新的如何执行教学的决定。如果教师认为教学的进展很成功,那么他就可以按照教学计划继续开展教学(路径A)。如果教师感觉教学有问题如学生的理解不够或者缺乏兴趣,那么教师就修改计划中的教学活动,实施新的教学活动或策略(路径B),排除现有的问题。在一堂课中,会多次重复这样的循环。

图8-1 互动性教学评估的步骤[2]

为了保证教学评估的效度和信度,教师在小学双语课堂教学过程评估中需要着重关注以下几方面:

第一,采用双重评估标准和依据,把二者融合起来,不能只看学生的反应。小学双语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估标准和依据应该是双重的,一是课前制定的课时教学目标,二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现场反应。在课的进行过程中,双语教师要把这两方面的标准和依据结合起来,融为一个整体去评判和调控教学进程,既不要只管实现教学目标而忽视学生的反应,也不能只看学生的反应而忽视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二,关注小学生是否听清楚了。由于教学语言是英语,刚上课或接触新知识时,小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有可能比较慢,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教学环节转换时也有可能听不清楚老师的要求;因此,双语教师在刚上课和教学的转换环节,要特别关注小学生是否听清楚了指示语和教师的要求。要组织好教学,采用恰当的方式,使学生一开始就做好上课的心理和物质准备;在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提出指示语和教学要求;在教学环节转换时,通过放慢语速、提高声音、重复、辅以手势等来表达指示语和教学要求,让每一个小学生听清楚,以保证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如果忽视这一点,往往会造成很多小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一节课就是跟着看看热闹。

第三,关注小学生是否听懂了。在双语可理解性教学原则部分,阐述了课堂教学英语语言水平应该是学生经过一定努力能够达到的,但不一定是100%能理解与接受,一般来说,有60%~70%能听懂,其余的可借助语境、情景、推测得到,就可以视为可理解。但需要理解的内容和重要的学科专业术语、专业词汇等还是需要听懂接受的。因此,过程评估既要关注小学生是否听懂了需要理解的内容(概念和概念分类、定理等),也要关注他们是否听懂了重要的学科专业术语、专业词汇等。

要根据小学生的反应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解释,是否需要用图片、实物、图表、曲线、演示等方式使其更直观易懂,是否需要运用头脑风暴、概念习得(区分概念的例证和非例证)、类推、提问、下级概念的分类(把概念往下细分的办法)、建立概念的相互联系、规例法(解释关键的或基本的原理和原则)、概括法(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概括、解释或意译概念)等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第四,关注小学生是否记住了。主要关注小学生是否记住了教学目标中需要记忆的知识,一般是要记忆事实知识,包括记忆具体事实、数据、词汇和术语等。根据小学生的反应,判断其记忆的状况,决定采取什么方式帮助他们记住,如操练与实践、记忆策略(把事实知识与思维图片、情感或物理感知联系起来,创造记忆术搭配)、重复策略(用闪动卡片、游戏、小测验或匹配练习等不断重复)、提问等。

第五,关注小学生是否会操作、会应用了。教学目标中设计的学生需要形成的技能和能力是程序性知识的应用,往往也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各种程序性知识只有通过练习形成了技能和能力,达到会操作、会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才算真正掌握了,才能内化为学识,才能更长久地被享用。否则,可能会很快被忘掉,或者变成无用的东西徒劳地占着记忆的空间。因此,过程评估要关注小学生是否会操作、会应用了。通过观察小学生的现场反应,判断他们技能、能力的形成状态,决定采用什么方式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会操作和应用,如类比、有声思考模型(教师口头解释学生将要使用的解决问题的程序)、流程图、方法—结果分析(解释问题,然后决定解决的办法,让学生提供问题解决方法的计划)、组架法(任务支持、简化策略、增加学生的独立性)、有指导的实践—反馈与矫正—独立实践、拓展实践—直到程序变成常规。

第六,关注全面、客观地反观、审视自己的教学进程。要想更准确地评估小学双语教学过程,教师需要尽量全面观察学生的反应、观察更多学生的反应,不能只观察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尽量客观地反观、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既要看到优点,也要看到不足,并及时调控、弥补不足。尽量跳出教学过程,或者把它当成别人的教学那样寻找和改进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