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二、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表明茶已深入百姓日常生活。但这深入生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西汉以前,茶主要为药用,直至西汉年间饮茶才有史可据,证明中国饮茶习俗不晚于公元前1世纪。

(一)两汉时期

茶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但两汉时期,饮茶风气只盛行于四川一带,汉代对茶做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均是四川人。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提到茶的“荈诧”作为药用,名儒扬雄在《方言》一书中写道,“蜀西南人谓荼曰蔎”,两人皆被陆羽列入《茶经》人物。又有西汉文学家王褒在《僮约》中以“烹荼尽具”“武阳买荼” 两次提及茶,可见在汉代,四川早已将茶作为商品,只是在该时期,茶为珍品,仅供上层社会的王公贵族享用,民间极少饮茶。这一时期的饮茶方式是煮茶法,把茶入釜鼎内煮后再盛到碗内饮用。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

自秦汉王朝统一中国后,各地经济往来更加紧密,上等茶在成为贡品的同时,茶业也随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扩散至长江中下游。三国两晋时期,中国茶业进一步发展,逐渐由独冠中国的巴蜀地区为长江中游地区和华中地区所取代。三国时,孙吴据有现在苏、皖、赣、鄂、湘、桂一部分和广东、福建、浙江全部陆地的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当时我国茶业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名门望族。

两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道教勃兴、佛教渐入,对茶的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文人雅士、僧侣、道士对茶的需求,让茶已经脱离日常饮品渐入精神领域,开始具备一定的文化功能。这一时期,一方面门阀制度形成,一般官吏和士人的夸豪斗富让有识之士提出“养廉”思想,以陆纳、桓温为代表的士大夫主张以茶代酒推行节俭,促进茶文化滋生。另一方面,玄学兴起,以所谓名士为主导的玄学家们重门第、仪止,喜爱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的高谈阔论,酒可能使人失雅,而茶却能助人心态平和、精神饱满。加之,茶有助于僧人禅定提神,有助于道士修炼养身,因此,茶文化在这一时期开始初显,茶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饮茶已成为一种精神现象。

(三)隋唐宋时期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上百年分裂局面,政治经济方面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及大运河的开凿、驰道的改善为茶文化的传播提供良好外部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之后,大唐盛世促进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成就陆羽撰写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同时,也将茶文化推广至民间。有学者认为民间饮茶始兴于玄宗朝,肃宗、代宗时渐多,德宗以后盛行。以《茶经》为例,初稿约成于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780年)。该书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都把茶当作家常饮料。隋唐年间,饮茶方式除了传统煮茶法外,还有煎茶法,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开启饮茶习俗。

宋承唐风,饮茶习俗进一步推广,茶文化随之传播。北宋时期,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大观茶论》云:“荐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咸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适其极。”[5]到了南宋时期,不仅茶铺陈设讲究,且服务时间长,临安夜市依旧有茶卖。吴自牧的《梦粱录》卷十六《茶肆》记载:“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止用瓷盏漆托供卖,则无银盂物也。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6]宋朝制茶方式改变,散茶逐渐取代片茶,导致茶饮方式随之改变,由煎茶为主变为点茶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斗茶习俗。

这一时期,除了《茶经》《茶录》《大观茶论》等具有代表性的茶学著作外,还出现了大量有关茶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唐代约有500首、宋代约有1 000首关于茶的诗词,出现周昉(唐)《调琴啜茗图卷》、刘松年(南宋)《斗茶图卷》和《茗园赌市图》等优秀绘画作品。总之,这个时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风靡、变革的时期,是茶在中国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时期。

斗茶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人的一种雅玩,以三斗两胜的赛制来评判茶的优劣。斗茶较为集中的时间是新茶初出的清明时节,地点主要在有规模的茶叶店,斗茶的主体是文人雅士,比赛主要围绕斗茶品、斗茶令和茶百戏三个方面展开。

时至今日,斗茶习俗依然兴盛,但主体、形式和目的发生了变化。斗茶主体由文人雅士为主的群体变为茶农或茶商为主体,形式上在仅保留斗茶品的基础上,增加了茶艺表演、遴选茶王等内容,目的由纯粹的雅玩变为筛选好茶,推动茶产业发展和作为茶叶营销的手段。

(四)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在保持传统饮茶习俗的同时,茶文化进一步丰富。这一时期茶品繁多、门类齐全,流传至今的泡茶法趋于成熟,泡茶流程基本固定下来。元朝忽思慧《饮膳正要》载:“金字末茶两匙头,入酥油同搅,沸汤点之。”“沸汤点之”说明已经开始有泡茶法泡茶的趋势,明代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总结了壶泡法的步骤大致为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泡茶、酌茶、啜饮这些程序。

泡茶法的出现推动了茶器的发展,表现突出的有瓷器和紫砂器具。从宋代点茶之风始,瓷器茶具开始发展,如建安窑的黑瓷茶盏、浙江龙泉哥窑黑胎青瓷等。元朝时期,景德镇因烧青花瓷而闻名于世,明代时,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在青花瓷茶具基础上还制造彩瓷茶具。与此同时,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新质陶器紫砂壶也在发展,涌现出供春、董翰、赵梁、元畅、时大彬、徐友泉、李仲芳等制壶大师。

这一时期关于茶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有唐寅(明)《事茗图》、文徵明(明)《惠山茶会图》、丁云鹏(明)《玉川煮茶图》、钱慧安(清)《烹茶洗砚图》等作品流传于世。此外,在《水浒传》《聊斋志异》《老残游记》《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中,都有饮茶情景出现,描写饮茶场景最多、最细腻、最生动的莫过于《红楼梦》,如“香销茶尽”一说为荣、宁二府的衰亡埋下伏笔。《红楼梦》中数百处关于茶事的描写,说明茶已充分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五)清以后至今

清代以后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即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以前、改革开放至今。

民国时期,由于战火频仍,中国的茶业发展相对滞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茶业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管控,茶叶统购统销,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贸易,但在前农业部副部长吴觉农的带领下,实现了茶产量的恢复,1977年茶园面积已达101.4万公顷,茶叶产量达25.21万吨,超过历史上的鼎盛时期1886年的23.4万吨。[7]

改革开放以后直到今天,茶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开始的生产体制改革,把茶园分包到户;第二阶段是1985年开始的流通体制改革,国务院下发〔1984〕75号文件,规定除边销茶仍实行计划性指令以外,内销外销彻底放开;第三阶段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出茶业发展要抓市场、抓科技、抓文化,使中国茶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据中国茶业流通协会的相关报告,2018年全国18个主要产茶省(区、市)茶园面积4 395.6万亩,全国干毛茶产量为261.6万吨。[8]茶业的发展也促进茶文化的繁荣。

茶文化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全国高校茶学专业蓬勃发展,茶学研究兴盛,茶学著作层出不穷,各个领域的优秀茶人不断涌现,传统茶文化逐渐回归。以茶学研究为例,有庄晚芳、陈椽、陈宗懋、于观亭等一大批为茶倾注毕生精力的优秀专家,且成果丰硕。在茶艺服务方面注重不同层次茶艺师的培养,近年来,部分地区考取茶艺师资格证政府还给予一定的费用补贴。与茶相关的各个产业链逐步形成并完善,传播茶文化的专业场所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北京的老舍茶馆、上海的湖心亭茶楼、广州的翁姐学堂、贵州都匀的本善茶馆等五星级茶馆,传播茶文化的团体组织也相继形成。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自信”的提出,习主席先后多次与外国元首茶叙。茶事外交呈现常态化,且频率高。

可见,茶自被发现和利用以来,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从未间断,直至今天仍在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