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与饕餮

龙与饕餮

讨论殷商时代的铜器花纹,很难避免用“龙”与“饕餮”两个名词。它们代表着两组复杂的纹绩。这两种神话动物表现在器物上,都是名符其实地变化多端。富于耐性的北欧大汉学家高本汉教授,曾把用这两种神物形象所构成的不同纹缋编成目录[2]。照他的单子,可以列入龙形的花纹有二百四十四种,这并不包括变形的龙在内;规则的饕餮形有二百七十五种,也不包括它的变形。所以我们若要用这两个名词代表某一种花纹,意义的伸缩范围是很大的。但是我们能够不用它们吗?事实上也做不到。本篇也用“龙”与“饕餮”两个名词,不过要把用的范围加一点限制,这个限制是有根据的。先说饕餮,《吕氏春秋》的界说:“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现在且不讨论所指的周鼎是否准确,但所说的“有首无身”,却可以用作界说饕餮意义的根据;所谓饕餮,在此文中的意思,为“有首无身”的一个复合动物的正面。实际上这个界说所包括的范围已经够大了,因为神话动物的变化是没有界限的。高本汉教授的目录中,把饕餮分成两类:一类是有身的,一类是无身的。他所集的二百七十五种有规则的饕餮,包括有身的在内。

铜器花纹中的龙,着重点应该在它的长条躯干上。但它的头部所占的面积,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比例,龙的躯干有时可以缩小到成为头部的一个附属品。不过,一般表现龙形姿态的方法,仍完全寄托在它的躯干上。龙可以有足,也可以无足;无足的龙常带有尖的短肢[3],或其他附体。青铜器花纹中的龙形,以侧面的视景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