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卣形器

13.卣形器

唐兰云:“酉与卣声相近,《尔雅》:‘卣,中尊也。’然则卣是尊之属,其字形当与酉之作img者相近,卜辞imgimg诸形与尊形略同,而为平底。img彝云‘imgimg’,又正读为卣,则img即象卣形无疑。余意,卣之有提梁者,后之制,其原形当如瓦罐或以绳约其颈,则提梁所自仿也。如瓦罐而较长,变为img形则铜器中img卣一类之型式也。后世卣既有提梁,而卣字作img者卜辞或增饰而为img,小变为囚则与img相似,及殷末遂假img为之,而字形与器悬隔矣。……”[25]

安阳发掘出土的殷商时代的青铜卣形器都具提梁,共有标本四件,今分述如下:

(甲)绳纹提梁鸟纹卣形器(R1072 图49,图50〔1a〕、〔1b〕)

这一器的器身是最低矮的一件标本,类似小屯陶器中的P278型(《殷虚陶器图录》拾壹)。陶器也具一对贯鼻,圈足有两孔遥对鼻穿,但器口无盖。

R1072出土于侯家庄HPKM2046号墓。提梁完全仿两股麻纽的绳索制作,器身上边一对系提梁的立耳。横穿的一对立耳,各由一个半环形的圆条构成,扣在提梁两端的圈套上,如两节圆环。

器高150公厘,连盖高202公厘,椭圆形,口径为77×101公厘,最大腹径为156公厘;容量为1175立方公分。

盖形为罩口式,盖顶沿边向下投出罩壁。顶中心一钮,如伞状,钮顶八分,每分成一三角形扇面,以窄条阴线界划。各单位均横刻img形曲线三道,平行横排而上。钮结下一茎,直接顶中心。顶面近边缘处有花纹一周,上下两边缘以连续小圈纹为花边,中段铸有八鸟形纹,分两段排列;以半周为一段,各以凸出棱脊为中线,左右对称地安置双鸟;两段分界点与提梁位置相符合;器身纯缘内缩,故盖罩后,器面与盖表面壁齐。

器上花纹一周,内容除中线外,与盖顶花纹周带的设计相同。但器的半周中点,以兽头代替棱脊。

圈足有弦纹二周。

器身完整,全体重量为2010公克。

(乙)扁条提梁长颈卣形器(R2065 图51,图50〔2〕)

小屯M238出土。出土时已破裂成碎片,经粘合复原。全器连盖高307公厘。圆形,口径94公厘,最大腹径约160公厘;颈中缩小,横径仅57公厘。未清理前,花纹多为锈隐蔽。盖顶与提梁原有系环,但经腐蚀折断。但盖钮茎柱套有一蝉形链端,链条为绳索形,扣梁的一环,大约与(甲:R1072)扣钮柱的提梁套环相似。此器的铸工复杂,至少可分六次(见前)。但器身形制,除提梁外,与壶形器中之R2075大致无重要分别。惟满装的文饰,似另有所承袭。

提梁铸成长扁条形,如倒置img形状,表面划连续的菱形三口套纹,尖尖相接,两边衬以三角形套纹;两端铸成两个带角的动物面,面后有横梁,穿入器上的贯耳。

盖为插口式。盖顶拱形,中心有一小钮,钮顶饰以圆涡纹;茎下周围绕连续雷纹一圈;再向外为刻划的宽条肥遗型动物图案,构成顶面全部文饰;外圈以弦纹作边;肥遗型动物面向内,顶角与躯干均在外缘。

器身之长颈中细,形成不同的三围,细腰,口稍大,而与腹部相接处最大。颈部外表花纹,分上下两段;上下边缘及隔两段花纹之中,均以连续的云雷纹窄条周带镶边并隔离。

上段主体花纹为三角形面孔的肥遗型花纹一对,构成一周带;面下部左右衬以对视的立龙一双;肥遗型纹及立龙纹均以刻文宽条表现,另以细线云雷纹填空。下段主体花纹为侧面视景的龙纹两对。每对各以细条直立平行线间隔,对称地排列,后爪下填以带立尾的眼纹,眼前有一上勾的尖嘴;对称的龙纹及填角的眼纹,均以刻划宽条表现,细线云雷纹填空。

腹部花纹一周带,以相同的两大宽条肥遗型动物构成;左右两躯干自眼后伸出,中后段折向上,横伸向后,再下垂,尾尖内卷;躯干上下有带钩的旁肢,躯下及尾后两侧各有侧面视景的简化龙纹一对;肥遗型动物及配衬的龙纹均用刻划宽条表现,细线云雷纹填空。

圈足亦有花纹一周,由八个类似形的动物单位,首尾衔接成一圈;每一单位动物均俯卧,顶端有弯角,面侧方眼,身部躯干复杂,后端似为一屈肢腿。代表何种动物,殊难臆测。圈足文饰带亦以细线云雷纹填空。

(丙)圆颈方腹带棱脊的提梁卣形器(R2066 图52,图50〔4〕)

这也是一件高颈的提梁卣,特别的地方,为长颈是圆形,具四条棱脊;下腹却是方形的,每隅接着自颈部下行的棱脊。提梁同甲形(R1072)一样,也是扁条img形,梁外的中间,凸出片状棱条一行;脊边左右各刻划平行两行鳞片,以弦纹作边界;提梁两端,铸成尖角兽面,面后有横幅,穿入贯耳。

顶盖为插口式。盖钮浮雕鸟状,长尾短身;鸟羽刻成方格,鸟首具两钝角;鸟体钮下直接一短茎上端,茎下端接顶盖中心;茎根周围一圆块,刻划圆涡纹,外界以下陷槽口一圈;顶盖外围,为主体花纹,由三个单位构成一个;每单位以粗线双钩鸟状之侧面视景为主,鹰钩喙、圆眼、高冠、长尾,一爪向前,以一翎代表飞翼。三鸟间以细线云雷纹填空。

顶钮和提梁间,以两端有环之长条小虎形状联系。

长颈圆形,以四棱脊分成四弧面,每面文饰,自口缘下到腹肩又可分为四层:顶层为阴线刻划的钩状纹;顶层下,面积长大,以宽条钩划一动物面,最上似为高耸之双角,眼、眉、口、耳各器官均向正前面表现,惟口向下弯曲,作img状(或云全形似高冠人面);再下为一连续W纹波浪的折纹一周,线条粗细如上层动物面,两角间都填有相同的细线云雷纹,此层构成一周垂花与山纹交错织成的一周带;第四层为窄条细线云雷纹,无双钩宽条的文饰。

第四层以下(或云第五层)器身即成由圆而方的四肩坡,坡面在四隅及四边中心各有一浮雕动物面;居四隅者为钝角兽头,口上尖牙;居四面中心者,两为提梁两端的尖角兽头面,两眼间刻菱纹;其他两正面之中心兽头为露齿之大耳虎头。浮雕的底面即肩部——有刻划文饰,但已腐蚀难辨。

方腹部分之四隅,为四个突出的浮雕螺转形弯角羊头面;羊角特大,占去隅角大半截;角尖透出器面特高,尖端凌空外刺。

四隅各有棱脊,大半腐蚀;下半面部尚齐全,如头上两卷角,折向两面;四羊头间,正面均以细线云雷纹填空。

圈足部分文饰,上下以弦纹为界,中填以粗线连续回纹。

(丁)重盖活颈扁条提梁卣形器(R1071 图53,图50〔3〕)

这是殷墟发掘出土的,最完整而且保存最好的一件标本,出土地为HPKM1022墓,相伴的出土铜器,大半都是与饮酒有关系的。器连盖高280公厘,圆形,口径74公厘,最大腹径163公里,容量1205立方公分。img形扁提梁,两端铸成兔面;提梁外表刻划连续对勾云雷纹。梁内有半环,以系顶链,与套于顶上之半环相连;此一系链中段,作圆角长方形,类似蛙状。

盖顶除中心之半环钮外,顶面全装花纹,自钮至周边共分三圈:最内的一圈为半环钮生根处;中间一圈,围钮扣的第二圈皆刻划向右旋转的圆涡纹;最外的一圈,也是最大的,满布花纹,可分三个类似单位,每一单位各以一个特著的眼纹为核心,眼珠突出饰面,四周绕以云雷纹。

盖下长颈,是可以移转的,可以取下自成一觚形杯;器中有隔,盖在腹上,外表花纹位置颠倒,内部两格下深上浅;长颈外表花纹倒装,上下可分四层:第一层为顶层周带,可分四单位;每一单位中心为一眼纹,上下左右均以细线云雷纹围绕;四单位眼形,顺序排列,不作对称的安置。第二层为一窄条周带,由斜行img形纹连结构成一周圈。第三层为双联式肥遗型动物纹,有中脊为鼻梁双眼对称地安置,鼻上额前作盾牌状,四周填以羽纹、眼纹及云雷纹,躯干线条与填空线条粗细相等。最下一周,占面积最大,用较宽线条双钩一图案化之动物面;眼珠突出饰面,外眼角向上向外勾卷,其余器官均已形成带钩的曲直线图案,皆用双钩宽条表达,细线云雷纹填空。

腹部花纹分上下两段:上段周带可分为六弧,但在提梁两端的两弧,花纹细节不全,不如提梁前后四单位之清楚。这两边的花纹,却是同样的,每边一对,对称地排列,左右两侧面;一对鸟状纹,首向中,尾在后,两相追逐;各鸟形图案加繁缛文饰的粗条纹,外以细线云雷纹填空。

腹下段却为三联式肥遗型动物的简化图案,面部表现详细;躯干已简化了,仅余上行的卷曲大雷纹及旁出一羽纹,两旁以立龙配衬,以细线云雷纹填空。

圈足花纹带,亦由三联式肥遗型动物构成,细线云雷纹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