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甲骨文中所见之“鼎”字及与鼎形器有关之字体

附录 甲骨文中所见之“鼎”字及与鼎形器有关之字体[27]
img

以上录自《殷虚文字甲编》

img

以上录自《殷虚文字乙编》

《藏》四五·二 《前》七·三九·一 《前》七·三九·一以上录自《殷虚文字丙编》

img

见本所出版之《殷墟文字》甲、乙、丙三编之“贞(鼎)字”举例:

1.贞:祝挈之疾齿,鼎龙?」一 〔丙一二(8)〕[28]

2.祝挈之疾齿,鼎龙?」二小吉 〔丙一四(8)〕

3.祝挈之疾齿,鼎龙?」三 〔丙一六(8)〕

4.祝挈之疾齿,鼎龙?」四 〔丙一八(8)〕

5.祝挈之疾齿,鼎龙?」〔五〕 〔丙二〇(8)〕

6.(贞):王img鼎㞢伐?⎿一二上吉 〔丙一二二(5)〕

7.壬寅卜,㱿贞:㞢于父乙曰黎卯鼎?⎿一 〔丙三四〇(5)〕

8.贞img于父甲曰img不鼎?⎿二 〔丙三九二(8)〕

9.癸卯卜imgimg(侑)鼎。 〔乙4761.6176合〕

10.img㞢(侑)鼎img王亥亦img。 〔乙4447.4572.5682.6125合〕

11.img(㞢侑)于鼎 〔乙6103〕

12.丙戌卜贞丁亥酒img犬 〔乙4810〕

13.丙戌卜贞酒丁亥img犬 〔乙4810〕

14.庚寅贞御妇丁 〔乙4810〕

15.癸巳贞吉 〔乙4810〕

16.戊戌卜贞img卜日丁酉 〔乙4810〕

17.丁亥贞img 〔乙8697〕

18.乙卯卜贞已img 〔乙8697〕

19.丙午贞多妇亡疾 〔乙8816〕

20.丙午贞多妇亡疾 〔乙8816〕

21.丙午贞妇 〔乙8816〕

22.丙午贞妇img 〔乙8816〕

23.丙午贞img 〔乙8816〕

24.丙午贞img 〔乙8816〕

25.辛丑卜贞疾亡亦 〔乙8816〕

26.贞妇img 〔乙8815〕

27.(甲)午(卜),彭(贞)img己鼎□于毓上 〔甲2674〕

28.贞:鼎□img 〔甲2580〕

29.贞:鼎上甲来若? 〔甲2805〕

上举二九条贞(鼎)卜辞的例子,大致可归纳为四类:

(1)“贞”(鼎)字作卜问用,在上举二九条卜辞里共二十一条即:1、7、8、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等条。前甲骨文字体中诸贞字即属于此类。

(2)“贞”(鼎)字有祭祀之义者共八条即:1、2、3、4、5、27、28、29等条。前甲骨文字体中之“鼎”字即属于此类。

(3)“贞”(鼎)字有器物之义者共四条即:7、8、9、10等条。前甲骨文字体中之“鼎”字即属于此类。

(4)“贞”(鼎)字有地名之义者一条即第11条。

关于甲骨文“贞(鼎)”字之资料已作了一次简略的整理如上。在这次简略的整理中,发现了几个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

(1)甲骨文“贞(鼎)”字,在诸家的解释中常见到两句话,这两句话即是见于《说文》的“古文以贞为鼎,籀文以鼎为贞”。关于此两句话中之“古文”两字,其所指的时代,大概不出于周金文字之前。但是在甲骨文字本身来说,因时代的先后,早期的亦可称为“古文”。所以在甲骨文中的现象是“古文以鼎为贞”这个问题虽亦有人提到,如田倩君云:

甲骨文中初无“贞”字,借“鼎”为“贞”。“卜贞”为国家第一要务,因为一切大小事故,都要听“卜贞”的指使,鼎的价值也因之高贵,时常借用“鼎”字,感觉混淆,于是加“卜”而成为另一字,便和“鼎”字分开。“鼎”字则为器物的名称,“贞”即成占卜专用字。

田说似未注意到甲骨文字的实际现象,故未中肯。虽然“贞”字亦有作“img”者(《甲骨文字集释》第三1103、《藏》四五.二),田文作“img”,此字仅一见,“贞”上之“img”与“贞”字是否为一字尚属问题。查对原书,见“贞”字周围蚀痕斑斑,此一“img”或为蚀痕,除非查对原物,否则不能肯定。在甲骨文中,“贞”字由img形而变为“img”形,纯粹是因契刻的省变而来,例如《殷虚文字乙编》中的4810。此版中有五个“贞”都是鼎形,其中最像鼎形的是上举第16条辞例中的“贞”字,作“img”形,鼎腹与鼎足很显然可以一目了然看出是器物的两部分。其次是第14、13两条辞例中的“贞”字仍存鼎形,腹部与足部连接之处尚存曲线,还看得出鼎之形状。至第15条辞例之“贞”字,作“img”形,鼎耳鼎腹和鼎足已连接成一直线,已不复有鼎之形态。在第一版中的几个“贞”字,刻法的变化是很显然可以看出来的,第16条辞例的“贞”字,是先刻鼎耳和鼎腹部分,再刻鼎足部分,是分两次刻的。第15条辞例的“贞”字,是先刻两边的直线,然后刻其余部分。这两字刻法的比较,当然15条的“贞”字几乎全部是直线,虽然腹部的横线微有弯曲,但比起16条的“贞”字刻腹部的弯曲线,要简单省事得多了。因此“贞”字之作“img”形,纯粹是因为契刻之方便省事演化而来的,因为卜辞中几乎每一条卜辞都有“贞”字,刻“img”总比刻img形要简单省事,由img形而img形,这亦就成为殷代的简笔字了。其余的例子如《乙编》中的8816,在这一版里有七个“贞”字,其中六条是“丙午贞”的辞例,即前举第19至24条。在这六条“贞”字中很清楚的看出它的变化,在19、20两条中的“贞”字作“img”形,这完全是鼎形器的写实画。在第21、22两条中的“贞”字,已起变化;21条“贞”字作“img”,22条“贞”字作“img”形,尚存鼎形;到23条,“贞”字作“img”形,已全部变成了直线形符号了,这是甲骨文中标准的“贞”字形。此版第25条辞例中的“贞”字作“img”形,则是比19、20两条“贞”字更是鼎形器非常忠实的写生画;第23条与27条相比,同为“贞”字,“判若两人”。其余例子,如《乙编》8815,就不必详说了。

(2)关于鼎足的问题。在田文中亦提到此一问题,田文第九页云:

《说文解字》云:

……易卦巽木于下者为鼎,象析木以炊也……

……巽木于下者为鼎这一段在卦辞上离下巽,用作易的取象是可以的,在文字的考证上却无从解释“象析木以炊”,请先看各家的诠释。鼎字下部img许氏认为是img字从中间析为二,成为一反一正imgimg,是说把树木辟开作为烹饪的燃料,王氏说鼎字全体象形,由耳腹至足,是一完整器物,不应分解傅会。倩君同意此说,王氏更申说之。鼎的下部“img”并不是古文字形,而是小篆为求字体美观,故书作如此繁复而规整,我们若以此作为研究文字初造的依据,那就错了!如果按许氏的说法,那么甲骨文中的鼎足,有作imgimgimgimgimg小者,将作何解释呢?(《释鼎》,田倩君:《中国文字》,11号)

上举诸说,病在未注意实物之形制,只从文字上下功夫,假如我们稍为留意一下当时的器物,也就不会作那些非非之想了。例如,我随手翻了一下李济之先生的《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上篇)》(载《中国考古学报》第三册)图版玖第三器(即318式鼎形器,见本篇图13)。我们看了这幅照片,就知道甲骨文中“贞(鼎)”字之创作时是有根据的,本文所举第25条辞例中之“贞”字,即是对此型鼎器之实物而描画的;其他类此之“贞”字,即由此字变化而来。又如第16条辞例中之“贞”字,则是根据本书图10〔4〕之鼎形器描画而来。其他类此之“贞”字,即由此字演变而来。因此我们现在就知道“鼎”字的下部,在甲骨文中作“img”形,演变至小篆即成“img”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