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雕模文丁种的再分类
十二种花纹中,最复杂的表现,要算堆雕模文丁种的云雷纹动物面。这一图案的标本最多,变化颇细微,器物的分布亦最广。我们可以从它的小变化上,看出若干重要的分别,不过它的大体结构实具有若干不变的法则。图案总有一对凸出器面的半球状的眼珠,内外伴以宽条的眼角;绕着眼部,均饰以各种云雷纹构成的大小,形样不同的饰面。这种饰面在腹部总是对称地安排,中间有高低不等的鼻梁。由这种花纹装饰的觚形器,计小屯乙组出土五件、小屯丙组一件、侯家庄西北冈西区三件、侯家庄西北冈东区三件,共计十二件。
假如我们把这十二件堆雕模文丁种的腹饰,做些更详细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又可以从这些云雷纹组织的变化与不同的排列中,看出若干细致的分别。这些区别,又可以分三型来说明。A型可以拿小屯丙组M331出土的R2013觚形器的腹饰(图35a、b)做代表,这是一个较矮而宽的长方形饰面,所构成的动物面占了全部饰面的一半。面孔的安排尚保持着不少写实的状态:面部中间隆起的鼻梁,上下不到边;中间的鼻形表示得极为清楚,鼻翅部分为双卷的云头,犹有立雕的意味;额前的云雷纹所表现的形态,亦极逼真;眼眶上为卷尖的角,亦由云雷纹形容得很清楚;由眼上角向旁射出的长条躯干,横行向两边,近饰面边界处,急转向上,再向内,向下转;这一云雷纹组合所表现的长条卷尾躯干,也给人以很明朗的印象;眼下的下颚,亦可分辨;饰面外下角的地位,均填有以眼为中心的独立纹绩。此外,填空部分,均由细线构成各种不同的云雷纹。
云雷纹动物面的B型,可以拿小屯乙组M232出土的R2005觚形器的腹饰(图28a、b)来说明。这由四个单位构成的腹饰,每一单位的面积,上下与左右的尺寸比较相近,但仍以横度较宽。动物面中间隆起的鼻梁,上下两端也不到边;上端所在的底部,有一比较宽大的平面,代表面部的前额,全形作牌状,刻划有简单的云雷纹;额下鼻梁两边,刻划的花纹,尚能表示鼻梁两旁的坡状;鼻翅部分亦为云头花纹,用刻划文清楚地表现出来;眼眶下表现两颚的线纹也很清楚。眼眶上的两角,方转向内;眼外向旁展的长条躯干尚可辨别,但也有不同的安排,填空的花纹又进一步地云雷纹化了。
所见标本较多的一种为C型。可以列入这一型的有R2000(图25a),R2002、R2003(图26a〔1〕)、R2004(图26a〔2〕)、R1030(图18a)、R1038(图44)、R1031(图46)、R1039(图48a)、R1032(图47)及R1042(图45)等十件。多数标本的花纹,都氧化甚厉,但尚可辨认。保存最清楚的为侯家庄西北冈西区M1133出土的R1030一例(图18b),但是也只保有两个对称单位的一半。现在,以这一器的花纹说明堆雕模文丁种C型的安排。面孔中间高起的鼻梁,下端仍不到边;上端垫底的宽条,向旁射出,代表前额的最上部,并刻有简单的云雷纹;额下紧接上下直行的平行划文数条,用以表现鼻梁中段两旁的坡度。鼻下的云头已渐分离,但左右尚保持着联络线;下颚部分侧面作矩形。眼眶上的前角角尖,卷曲的部分作方形雷纹;角根横躺在方转雷纹下,为横排的长方形;眼旁的躯干与躯尾的联系亦紧密;饰面的外下角,只有两行横排长条形云雷纹构成的装饰单位[6]。除眼部与上额仍作肥笔,眼珠突出外,全部花纹的表现方法与安排,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云雷纹的阵势。这一型的十件标本,腹饰的花纹大致如上述,以三个四转至六转的方形大雷纹为这个阵势的中心,间或用若干羽纹填空。
由云雷纹动物面C型,可以论到浮雕模文甲种惟一的例子,即侯家庄西北冈东区M2020出土的R1045(图20a、b)。这一器的腹部与足部,均有发展完整的四道棱脊,突出器面的高度,远在堆雕模文的眼珠高度以上。花纹的安排中,最突出的现象为:棱脊代替了他种腹饰上动物面正中隆起的鼻梁。但这一新式的鼻梁,在结构上已变了质。棱脊的外面,有短的划文把它分成五段;它的底部尚保持有垫底的长宽条。上端宽条仍向旁射出,如堆雕模文丁种C型各例。全部花纹中,用以表现动物面各部分的细线云雷纹更整齐划一,有点近乎机械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