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目
王国维
1968 《观堂集林》,《王观堂先生全集》,文华出版公司,台湾台北。
王 黼等
《博古图录》,本立堂藏版。
巴尔姆格伦(Palmgren,Nils)
1934 《半山及马厂随葬陶器》,《中国古生物志》丁种第三号第一册,前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国立北平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印行。
加山延太郎
1961 《铸物便览》,日本铸物协会编,丸善。
吕不韦
1968 《吕氏春秋》,《四部备要》子部,“中华书局”据毕氏灵岩山馆校本校刊,台湾台北。
李孝定
1965 《甲骨文字集释》,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五十,1965年,台湾南港。
李 济
1928 《西阴村史前的遗存》,清华研究院丛书。
1948 《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国考古学报》第三册,《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十三,第1—93页。
1956 《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南港。
李 济、万家保
1964 《殷墟出土青铜觚形器之研究》,《中国考古报告集新编》,《古器物研究专刊》第一本,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南港。
1966 《殷墟出土青铜爵形器之研究》,《中国考古报告集新编》,《古器物研究专刊》第二本,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南港。
(汉)扬 雄
1933 《方言》,《抱经堂丛书》第四十九册,直隶书局。
谢世俊
1963 《铸件的浇口系统与冒口》,《兵工参考资料》第1010号,联勤第六十兵工厂编印。
罗振玉
1970 《增订殷虚书契考释》,《罗雪堂先生全集》第三编第二册。文华出版公司,台湾台北。
Chêng Tê-K'un
1966 Shang China,Archaeology in China Volume Ⅱ.W.Heffer & sons LTD.Cambridge England.
Coghlan H.H.
1951 Notes on the Prehistoric Metallurgy of Copper and Bronze in the Old World.Pitt River Museum,University of Oxford.
Gettens R.J.
1969 The Freer Chinese Bronzes Volume Ⅱ,Technical Studies,Washington.
Karlbeck O.
1935 An,Yang Moulds,BMFEANo.7,p.42,Stockholm.
Loehr Max
1968 Ritual Vessels of Bronze Age China,Asia House,New York.
Maryon,Herbert and Plenderleith,H.J.
1954 A History of Technology,Volume Ⅰ(From early time to fall of ancient empir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and London.
本篇图版及说明
图1 眼纹八种
〔1〕第一型,R2060;〔2〕第二型,R2055;〔3〕第三型,R2068;〔4〕第四型,R2066;〔5〕第五型,R2065;〔6〕第六型,R1074;〔7〕第八型,R1071;〔8〕第九型,R2061。
图2 角纹九种
〔1〕第一型,R2070;〔2〕第二型,R2076;〔3〕第三型,R2068;〔4〕第四型,R2067;〔5〕第五型,R1078;〔6〕第六型,R2074;〔7〕第七型,R2066;〔8〕第八型,R1077;〔9〕第十型,R1094。
图3 鼻纹七种
〔1〕第一型,R2061;〔2〕第三型,R2070;〔3〕第四型,R2058;〔4〕第五型,R1071;〔5〕第六型,R2059;〔6〕第七型,R1073;〔7〕第八型,R2065。
图4〔1〕及说明
1.一般说明:铲形器
2.一般描述
保存甚良好。全身布满黝绿色铜锈,铲由筒及铲身构成,以约呈90度角弯曲相连。筒部及铲身皆有花纹。
3.铸造方法讨论
铲可能是二瓣范及一筒部之心型铸成,沿着筒部长径两端的垂直线至铲身边缘为分范之界线,这条界线上尚可清晰遗有范线。镂空花纹可能是两瓣范中的一瓣之凸起,文饰突起的高度和器厚相等而形成的。牛头形动物面花纹之角部稍凸起,与这一对角相应的内部稍凹入。筒部长径上靠端部约三分之一处有二小孔,揣想是用作钉紧套于筒内木柄之用。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筒柄部向背的外表及铲底有文饰;刻划模文、堆雕模文及深刻模文的透孔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筒柄部:花纹分三段:上段为一无身的动物面;中段饰以垂花纹与山纹交错;下段为另一倒置的小动物面,下动物面的顶部与铲身相连之处的两个牛角形纹合成一个牛头形文饰。
B.铲底:顺着前端的边缘有一道连续∧形的边饰,并以两平行的阴线界划。铲身的正中是一个类似解体动物面的安排,以深刻模文的方法镂空了动物的额角、角纹、眼和下颚的几个部分。此一器物证明殷商时代的烹饪术似已需用透孔的漏铲之类的漏瓢了。
图4〔2〕及说明
1.一般说明:斗形器
2.一般描述
除斗唇缘稍崩裂外,余皆良好。通身布墨绿色锈。斗身呈扁圆状,身旁具筒,筒呈半圆形,具圆孔二,可能系为固着木柄之用。斗身及柄全素无文饰。
3.铸造方法讨论
器表面已打磨甚光,全无范线痕迹,可能系一次铸成。依其形制而言,当具有二个独立的心型,其一为斗身之内涵,其一为筒之心型。筒部之上下两小孔,由筒心型之上下两圆形突出形成,方法与圈足的足孔相似。器之可能型范组合详第二章。
4.花纹分析
素身无文饰。
图5
图6及说明
1.一般说明:勺形器
2.一般描述
柄已断,经粘合。柄稍呈圆锥形由粗渐细,距勺身处径较大,端部为平面。器身呈椭圆形,全素。柄上面有铭文一字(见图)。柄下方有长方形孔,内有心型烧土。满身绿锈。
3.铸造方法讨论
无范线痕迹。
4.花纹分析
素身无文饰。
图7〔1〕及说明
1.一般说明:斗形器
2.一般描述
柄稍呈S形弯曲,已断,经粘合,粘合后之柄似不完整,缺柄尾一小段。柄具小孔一,靠尾端,表面布纵行细条纹。墨绿色锈;口稍敛。
3.铸造方法讨论
斗底有补缀痕迹(附图A);无范线及铸造痕迹。
4.花纹分析
斗身无文饰。手柄的上表面,有刻划的平行阴线十道。
图7〔2〕及说明
1.一般说明:斗形器
2.一般描述
柄稍呈S状弯曲,已断,经粘合后完整。墨绿色锈。全素无文饰。
3.铸造方法讨论
斗壁有补缀痕迹(附图B);无范线及铸造痕迹。
4.花纹分析
素白无文饰。
图8及说明
1.一般说明:斗形器
2.一般描述
圆底形斗身,有长柄。柄作“中”字形,内端叉出,下托斗身底部。斗身之外表遍布文饰。柄之上面饰以四鱼及一龟形,龟形在最宽处。锈蚀颇甚,惟尚完整。
3.铸造方法讨论
因锈蚀过甚全无铸造痕迹可寻,故究系一次铸造或二次铸造则不得而知。如果系二次铸造则可能先铸柄,然后放在斗身的范中铸斗。如果是一次铸造,则铸口置于斗底。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
斗身花纹一周带,斗柄向上的一面满装花纹。模范合作文与刻划模文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斗身:花纹一周带,上下以弦纹为界;弦纹内各有阳线连续圈纹一道;周带中央为斜雷纹四个单位,相错置成一圈。每单位斜角雷纹的中心是一方眼(第一型),两斜三角形自此向左右伸出,斜三角形中填云雷纹。
B.斗柄:斗柄与斗身的接头处成一叉状,上饰两尖状牛角,与柄上端的动物面恰好连成一牛头。柄中腰的左右,各作半圆形的凸出,上饰一蛙纹。蛙纹的头前及尾后,各为两尾首尾相接的鱼纹。
图9及说明
1.一般说明:锅形器
2.一般描述
器由许多破片粘合而成。全身布满坟起之绿锈,锈蚀甚烈。全器似一平底锅,口侈,口沿向外翻,近缘部分有凸起之弦纹三周。器相当厚重。
3.铸造方法讨论
因全为碎片且锈蚀甚重,毫无铸造痕迹可寻。
4.花纹分析
锅身外表有阳线弦纹三匝。
图10及说明
1.一般说明:罍形器
2.一般描述
通体花纹,平底。具三耳;肩部具两耳,腹下一耳。铸造甚为精良,惟已破碎经粘合而成。器身遍布绿锈,部分仍呈红铜色。文饰共分六格。
3.铸造方法讨论
器身有范线三道,与文饰之单位相符,故甚可能系由垂直平分三块相似的范铸成,耳不在范线上,耳阴处无花纹,耳与器身接着良好,全无重叠铜的痕迹,证明耳与器身系一次铸成者。其铸造可能与爵的鋬相似。耳内尚遗有部分心型土,颇坚实。耳的花纹甚为复杂,如由模翻印则颇多困难,故甚可能在范制好之后,某些部分又在范上加以雕刻修饰,即用了所谓刻划范文的方法。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满装花纹,自器口至器身的全部文饰分六层;除第三、四两层为堆雕模文之外,其余均为刻划模文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第一层:位在口颈上,花纹一周带,每带以三层叠积之较宽横带组成。居中宽带由相同的六个单位排成一长条身形。每单位中心填一斜方形眼纹(第一型),眼纹之左右各排一列的
纹,各以带钩连线界划;向内一端上翘,外端就下垂,使此文饰形似二肢目纹的形态。此一居中长条纹之上下,各有一列横排的
纹;呈现一三列平行之花纹带。全周六个单位,每两单位作对称的排列,又可分成三大段。
B.第二层:肩部近颈的位置,花纹一周带,六个单位构成。二肢独目纹(monoculi)为主体,细线云雷纹填底,全周共六个单位。
C.第三层:位在肩部,花纹一宽周带;全周于两个宽耳的位置分两段:一大半周与一小半周。大半周部分,花纹由四个相同的夔龙单位为主体:大下勾鼻;下勾下唇;眼,第六型;角,第八型;长条身躯,上卷尾;身前一爪;身下一条羽翎;两对夔龙,对称地排列;细线云雷纹填底。较小半周,花纹亦分四个单位;居中的为二夔龙纹,对称排列,各随以竖体龙纹。龙纹的头部居下;张口,鼻向外卷,下唇内勾;双犬齿;眼,第五型;角,第五型;长条身;尾向上,尾尖外卷;身旁一羽翎,上下行;单爪在头下。细线云雷纹填底。
D.第四层:居最大腹径的位置,花纹一宽大周带,由六个相同的单位构成。每单位以一种侧面视的一头两身动物纹为主体。动物头面侧部,上鼻外卷,内勾下唇;口向下,口内双犬齿;眼,第五型;角,第八型;向后的身躯尾向下卷,另一身躯由脚后越头顶折转向前作
形的弯曲,尾端向上卷;两躯干的上下均附有羽翎的装饰;一爪在头下。细线云雷纹填空。
E.第五层:均居腹的中段,花纹内容由狭长横排连续
形雷纹构成。
F.第六层:花纹一周,由十二瓣垂花纹构成。垂花纹的主体为宽条表现的动物面,居三角形之中有细线鼻纹,在鼻端两旁有左右内卷的鼻翼;口纹横越鼻下;眼,第三型,眼上有眉;额上的双角(第二型)特大,双角的外侧有翎状饰;面部两旁有J形耳;下颌中间下垂成尖锥状。细线云雷纹填底。两颚旁粗条斜下,与颚旁构成三角形。
G.穿耳:三只横穿耳,一对在肩上,左右对排,一在腹下;上段均为一小型浮雕的牛头形,下段刻划一“心形”及动物面形图案。
图11及说明
1.一般说明:盘形器
2.一般描述
圈足及盘身部分残破,锈蚀颇甚。纯缘方转外折,盘身外表近盘口处具弦纹三周。盘内底中央有一阴文之龟形动物纹,盘身内壁均布六鱼形阳文饰。盘内墨绿色铜锈上有编织物纹理痕迹。
3.铸造方法讨论
弦纹完整并无不整合的现象,圈足具长方形足孔三个。盘内之阳线文饰(鱼纹)当系由刻划于心型表面之阴线文饰铸造而成。
4.花纹分析
器身外表有阳线弦纹三匝。器身内底的中央为一蛙形图案。蛙纹之外围绕着六只鱼纹。
图12
图13及说明
1.一般说明:盘形器
2.一般描述
此件为盘形器中最大的一只,盘身部分破损。浅绿色锈,锈蚀不深。表面有纺织物遗痕(附图A),盘内素白无纹。盘身外表及圈足饰阴线文饰。底近平。
3.铸造方法讨论
盘身似为垂直平分的三块相似的块范组成,在盘身外表有两条甚为明晰相距120度的范线(附图B)。圈足外表则无任何铸造痕迹。底的面积甚大。圈足无足孔,惟底的外表有不规则的纵横略呈有角突起线条(附图C)。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
器身及圈足各有花纹一周带,刻划模文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器身:外表近口缘处有花纹一周带;全周带为一只长条身的图案化鱼纹。鱼纹:小上卷鼻;下勾下唇;口向前方,张口之处显出上下两排尖齿;眼,第一型;钩状角;身躯以连续的
形纹与
形纹相间的装饰,末端作鱼尾两分状;身下有若干短肢。与躯干上下平行各有一周连续勾纹及
形纹或
形纹,各界以短条纹。
B.圈足:花纹一周带,三联式“肥遗”型动物构成。动物纹:眼,第一型;角,第六型;无显著的鼻纹;身躯以二平行线表现,二条线中段向上下射出若干钩状线条;两线末梢多向上或向下卷曲。
图14及说明
1.一般说明:盂形器
2.一般描述
保存颇良好,除盖的钮下部破碎经粘合复原外,余皆甚完整。通体遍布绿色铜锈,铸造精良,文饰明晰。腹内底部及盖内的中央部分具阴铭文四字,底的外表有阳线龙形文饰。
3.铸造方法讨论
盖中央有一颇大的钮,其相对之盖内面具阴文“寝小室盂”铭四字。一般而言,如钮系实心者,在盖内面的相对部位颇易发生缩穴现象,而事实上该部分甚为平整,故钮可能其中实以心型。钮柱与盖之间不见任何衔接痕迹,故盖与钮系一次铸成,盖面文饰分成两个单位,系两块范铸成。在器身外表有明显平均分布的三条垂直的范线,而约在每两条范线之中线处,文饰亦呈不整合现象。可能是在制范时最初分成六块,为着文饰由模脱出能更清楚,在铸造之前将两块相邻的范粘合修整,故有三条范线较明显而相间三条则仅呈不整合的现象。在器的内壁与腹耳相接处有葵纹形圆钮(附图)以固着腹耳,故腹耳与器身并非一次铸造而成。其法为在铸器身时预留孔洞,然后塑腹耳的范再铸之,使铸腹耳的熔铜流往器身之孔洞,在腹之内的葵纹圆钮范中凝固。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
满装花纹,刻划范文,刻划模文及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器盖:盖的钮顶,形似大半个六瓣的瓜皮帽的顶结;每瓣以刻划五道横行
纹,与一道直行的↑形的装饰。盖顶面有花纹一周,依半圆周的分划,由二单位构成。每单位正中有一盾牌形纹,两侧挂着下垂钩纹;盾纹两旁各有两只前后相随的侧面视夔龙,作对称的排列。此一夔形动物纹:具尖勾的鼻唇;眼,第八型;角,第八型;长条身,上卷尾;身的下方有一单翎管的翅纹;头之下方有一爪,除上翘的一指外,其余各指不分,形成握拳状。细线云雷纹填底。[6]
B.器身:花纹一周带,由三个单位花纹构成。每单位的花纹与器盖上的相似;唯盾牌纹三分,中间为一条隆起的中脊;左右夔形纹眼珠凸出,爪分三指。周带下沿下垂十二瓣三角形垂花。每瓣垂花,中间有一组粗宽条构成的对面联身的动物纹,轮廓亦作三角形,尖端向下,细线云雷纹填底。
C.圈足:花纹一周带,由三个单位花纹构成。每单位正中亦为二分的盾牌形纹,中为一隆起的中脊;两旁各有两只首尾相接的简化夔龙纹,作对称地排列。夔龙纹:平鼻;上勾下唇;眼,第一型;角,第八型;躯干自眼后伸出,至中段上折后又下卷其尾;身下一爪,爪一指横排足下,两枝趾向上射出,似茸毛饰。细线云雷纹填底。
D.器耳:上卷耳在器身两旁;耳与身相接处,耳上面两端为两小动物面;动物面之后为长条菱纹,似蛇形身。
E.器底外表,有阳线蟠曲夔龙一只,刻划范文的表现方法。此蟠龙,张口衔尾尖;小上卷鼻;下勾下唇;眼,第四型;角,第十型;长条身顺盘底圆转;身下一爪,具四趾。
图15及说明
1.一般说明:盂形器
2.一般描述
周壁近垂直,器身略呈桶状,纯缘稍向外侈。除一耳断折遗失,保存尚称良好,通体墨绿色铜锈。文饰甚清晰。
3.铸造方法讨论
器身由三块垂直平分的范铸成,范线与文饰的单位界线同在一垂直线上,且颇明显。腹耳为另行铸造者。器身内部遗有葵纹圆饼状突起。折断的腹耳尚遗有孔洞的痕迹(附图)。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
满装花纹,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器身:器身的上段有花纹一周带,由三组相同的单位构成。每单位的正中是一条三分平行隆起的盾式中脊,两旁各有一双首尾相接的夔龙纹,头向中脊作对称的排列。夔龙纹:尖钩形鼻唇;眼,第一型;角,第八型;头下有一向前的巨爪;横条身,上卷尾;身下投出一单翎管,与身躯平行。细线云雷纹填空。周带下有垂花纹十八瓣;各瓣中心均填有宽条带钩的三角纹;为一简化之动物纹。
B.圈足:花纹一周带,由三组相同的单位构成。每单位正中亦为一中脊,构造如器身花纹之中脊,两旁各一夔龙纹,作对称地排列,夔龙纹:头部回顾,尖钩形鼻唇;眼,第一型;角,第五型;身纹的后半段向上折转,再下卷其尾;全形作横躺不对称的
形;颈下肩部及躯干上下,各有短翅及钩状纹射出。细线云雷纹填空。
图16及说明
1.一般说明:中柱旋龙盂形器
2.一般描述
器系盂形器罕见的一种。安阳出土者仅两件,其他一件为R1090,两件皆系西北冈HPKM1005墓出土,历史语言研究所同仁称之为中柱旋龙盂。盂之中央植一中空六角瓣花朵形柱,四只昂首平视之青铜制龙形物可绕之旋转。四龙之尾联成一环,套于柱之中上部分。四龙中相间之两龙首相似。器保存良好,通身布满绿锈。
3.铸造方法讨论
盂分多次铸成;以块范铸成之各部分次第以铸合法连接。分别铸成之部分为腹耳,盂身,中柱及旋龙。兹将铸造所遗留之痕迹及可能之铸法分述如下:
A.腹耳:腹耳共计两只,左右相对附于盂腹上。耳正视呈倒立之
形,与盂身相连的一小段水平遂后向上方与盂身近平行。耳身作纽索形,水平的一小段上方为一平面,铸有阴纹兽面。腹耳是一以铸合法与盂相连,其法系在铸盂身时于适当所在预铸钮形突起,然后塑耳范再铸耳,则耳与盂身相连接。此法可参照R1090盂,R1090盂之一耳已断,在盂身上尚遗有所述之钮状突起。以此法所铸之耳,在盂耳内相对的部分并无任何痕迹。另一耳之铸法与上述方法不同,盂身内部与耳相接处有圆形类似铆钉状之突起(附图),揣测此耳当系曾经折断再经补缀。其法可能先在盂身折断处钻孔,然后以铸合法将熔铜由孔中注入,使折断的耳与盂身相连。
B.盂身:盂身系由垂直平分相似的三块范铸成,其分界线与文饰的界线及三足孔之中线在一条垂线上。
C.中柱:中柱状似一只六瓣花朵,花瓣呈三角形,花蕊部分突起,呈圆锥状。茎的上部作为旋龙绕之旋转的轴,龙下方之轴径稍大使旋龙不堕。花蕊部分中空,茎植于盂的中央。柱系单独铸造,花蕊的中空部分以心型法铸造。花朝上的部分为一范,花的下方及茎之左右由两范组成,共计范三块。中柱铸就后,植于盂身的心型中,遂后再铸盂。铸造痕迹可参看R1090盂,在该盂的外底,有明显的中柱植于底的痕迹,中柱的柱端且似曾敲击。此盂并无是项痕迹,但非常可能两盂的中柱连接方法相同。
D.旋龙:旋龙四只两两相似,龙首等距分配在一四方形之四隅,龙尾聚成一环,可绕中柱旋转。龙系块范一次铸成;共计范三块即龙首朝上部分,各龙身的内侧及龙身之外侧。
此一中柱旋龙盂即系四部分组成,其铸造之顺序可能如下所述:
a.先铸旋龙。
b.将铸好的旋龙置于中柱范的适当位置,再铸中柱。
c.将中柱置于盂的心型中,使铸盂时中柱与盂合而为一。
d.盂身铸就后,在预留的系钮旁塑范铸耳。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
器身上段及圈足上各有花纹一周带,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器身:花纹一周带,由六个相同的单位构成。每单位的主体文饰为一四肢目纹(monoculi):中心为凸起的眼珠(第八型眼);自此目纹的两旁各伸出两宽条肢体,一长一短,长者尾端回卷;肢体之上下又有若干钩纹;目纹的四角伴有四瓣粗宽条的钩纹,形如四瓣花纹。细线云雷纹填空。
B.圈足:花纹一周带,三联式“肥遗”型动物面构成。动物面:鼻,第五型;眼,第八型;角,第五型;躯干为两宽条自眼后伸出,下宽条的尾端向上回卷,宽条的上下各有钩纹射出。细线云雷纹填空。
图17及说明
1.一般说明:中柱旋龙盂形器
2.一般描述
此器与R1089是一对中柱旋龙盂。文饰、形制、容量均相仿。保存大体良好,惟自唇迄腹部有一裂痕,一腹耳失散。通体绿锈。
3.铸造方法讨论
和R1089铸法相似。在盂身腹耳折断处,遗有两个突起的钮(附图A),揣想是用来固定腹耳的。由于这现象,证明了腹耳的铸合方法。盂外底中央有中柱突出的痕迹(附图B),且似敲击,证明柱与盂系分别铸造者。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
器身上段及圈足上各有花纹一周带,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器身:花纹一周带,由六个相同的单位构成。每单位的主体文饰为一四肢目纹(monoculi):中心为凸起的眼珠(第八型眼);自此目纹的两旁各伸出两宽条肢体,一长一短,长者尾端回卷;肢体之上下又有若干钩纹;目纹的四角伴有四瓣粗宽条的钩纹,形如四瓣花纹。细线云雷纹填空。
B.圈足:花纹一周带,三联式“肥遗”型动物面构成。动物面:鼻,第五型;眼,第八型;角,第五型;躯干为两宽条自眼后伸出,下宽条的尾端向上回卷,宽条的上下各有钩纹射出。细线云雷纹填空。
图18及说明
1.一般说明:方彝形器
2.一般描述
壁有多处裂损,圈足有部分残缺。无盖、四隅及表面无棱脊。通体花纹,纹分四格,腹部最大一格之花纹比器面略高出少许。全身布满绿锈,锈蚀甚重。
3.铸造方法讨论
范似为四块以角隅为界,全器一次铸成。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
满装花纹,堆雕模文及刻划模文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器身:花纹可分三层:a.纯缘下一狭长周带,依器身之四面分成四单位。单位花纹的正中为一肥遗型动物:鼻,第五型;眼,第八型;角,第五型;躯干自眼后向两旁伸出,以双宽条表现;直身,横行略斜向上,尾端上卷。左右两尾旁,各有一小型宽条二肢目纹。细线云雷纹填空。b.主体花纹一周带,亦以相同的四个单位组成。每面之一单位,中央为凸出器面之大宽条动物面:鼻纹自下直通额顶之角纹(第三型),投出额外而特大;眼,第五型;两旁有两耳在卷角下,饰面左右两下角,各有一小型二肢目纹;上肢转折较繁;眼旁射出钩纹。细线云雷纹填空。c.紧接主体花纹之下,又是一狭长的周带;花纹构造同第一层。
B.圈足:依圈足四边均在中部挖空作拱形;每一花纹单位均以一角为中点,分成四个动物面单位,刻划模文的阴线表现。圈足转角处亦即动物面的鼻梁所在,眼,第三型;角,第五型;其余面部由各式云雷纹刻划。每一面各呈现一两背相抵之对称形侧视面。
图19
图20及说明
1.一般说明:方彝形器
2.一般描述
器身残破经粘合而成,惟尚有缺失,盖部完整。通体花纹。文饰尚可窥。方形的器身四隅及四面中央皆有棱脊。盖呈屋顶形,顶中央有一柱钮,四隅,四面中央及顶皆具棱脊。全身布满墨绿色铜锈,锈蚀甚烈。
3.铸造方法讨论
因锈蚀颇厉,铸造痕迹已不可见。器身之外范或系以棱脊为界分成八块。盖亦系由八块外范组成,钮则系单独一块。在盖内面钮下方有不规则的补缀痕迹(附图)。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
满装花纹,堆雕及浮雕模文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器盖:屋顶形器盖,可分成两个等腰梯形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面;均以动物面为装饰,但四动物面均头顶向下,与器身的图案成相反的方向。动物面:正中棱脊一条与其两侧的粗线云雷纹配合成第七型的鼻纹;眼,第八型,眼上有弯尾眉;角,第四型;眼旁有C形耳;口纹横越鼻下,但为棱脊两分,各种器官均高出器面。细线云雷纹填空。两等腰三角形上的动物面无耳纹与口纹,其余相同。
B.器身:每面花纹均分上下两段。上段以中间的棱脊为准。左右各有一夔龙纹作对称的排列。夔龙:小上卷鼻,向上向内勾的下唇;眼,第五型;角,第六型;躯干上方有二脊鳍,下有一四趾爪;身后段转折向下,再向上卷,尾尖向内。下段的主体花纹亦为动物面;图案与器盖动物类似,惟口纹横越鼻下,不为棱脊形鼻纹中断;眼,第八型,眼上有弯尾眉,角形属第四型,类似龙;眼旁有C形耳。饰面之左右两下角,各有一竖龙纹;两侧方的饰面无竖龙纹。动物面各器官与龙纹均高出器面;细线云雷纹在地面填空。
C.圈足:每面在中间挖空,各有龙纹一对,头部向转角处。龙纹以四隅为中心,对称地排列;宽条上刻划阴线纹表现,高出器面。龙纹:小上卷鼻;上勾下唇;眼,第五型;角,第八型;长条身,平尖尾;身上有二脊鳍,身下有一爪及一短肢。器面以细线云雷纹填空。
图21及说明
1.一般说明:方彝形器
2.保存情形
保存甚为完好,无伤损。全装花纹,纹理精美清晰,组成器身各部兽面之纹理皆比器面高出少许。通体布深绿色及靛蓝色铜锈。四隅及四面中央各有棱脊一条。屋顶形盖具同形钮一,盖上有棱脊六条。腹内底部及盖内各有阴铭一字,字迹相同,其差别只是腹内底字较大。
3.铸造方法讨论
器盖上的钮底有四条明显的范线(附图),分布钮底四面的中线上,而和盖的四面中央棱脊在一条直线上。据爵的钮底范线推论,盖的外范在钮底分成四块,盖下方的外范虽分为八块(参看附图),但与钮底相交者仅范线四条,钮系一单独的范。器身之块范由棱脊分界当无甚问题,惟各面中部之棱脊上下方文饰中,范线甚不明显,可能各面之两块范拼合之后又加以修饰而成。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
满装花纹,堆雕及浮雕模文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器盖:屋顶形器盖,可分成两个等腰梯形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面;均以动物面为装饰,但四动物面均头顶朝下,与器身的图案成相反的方向。动物面:正中棱脊一条与其两侧的一列粗线云雷纹配合成第七型鼻纹;角,第四型;眼,第八型,眼上有弯尾眉;眼旁有C形耳;口纹横越鼻下,两端上卷,嘴角下垂。各器官均高出器面,器面由细线云雷纹填空。两等腰三角形上的动物面,除了无耳纹与口纹之外,其余相同。
B.器身:每面花纹均分上下两段。上段以中间的棱脊为准。左右各有一侧面视景的龙纹作对称的排列。龙纹:小上卷鼻,上勾下唇;眼,第五型;角,第六型;躯干上有二脊鳍,下有一爪;身后段折向下再向后上卷其尾。龙纹高出器面;器面由细线云雷纹填空。主体花纹在下段,图案布置与器盖之动物面同,但面向下。口纹横越鼻下;眼,第八型;眼下有弯尾眉;左右两角属第四型。但已演成龙纹形状;眼旁有C形耳。饰面之左右两下角,各有一竖立龙纹。侧面文饰同正面,但无竖龙纹。动物面各器官与竖龙纹均高出器面;器面以细线云雷纹填空。
C.圈足:每面中段均挖空,各有龙纹两个,以正中的棱脊为准作对称的排列。龙纹:小上卷鼻;下勾下唇;眼,第五型;角,第八型;长条身,上卷尾;身下有一爪及一短肢。龙头高出地面,细线云雷纹填空。
图22及说明
1.一般说明:甂形器
2.一般描述
器形敛口鼓腹,腹大而下垂状,保存完整,器内遗颇多的锈结泥土。外表呈绿色锈,锈蚀尚轻。全身布满花纹,纹分三匝,颈部、腹部及圈足,以腹部之方格雷乳纹最突出。
3.铸造方法讨论
器身由三块垂直平分的外范铸成。范线在遍布雷乳纹的表面中表现得非常明显(附图)。圈足无足孔。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
满装花纹,堆雕模文与刻划模文的表现方法;饰面高出器面约1—2公厘。
(2)图案结构:
A.器身:花纹分三层:a.纯缘下紧接着的一层为连续的山纹一周,共二十一峰。山纹内填云雷纹。b.紧接山纹之下为一狭长周带,十一个单位花纹构成。每单位花纹之中,仅有一横长的宽条,此宽条之左端向上卷,右端向下卷,宽条的中段,各有一向上与向下的钩状短肢。饰面底面满布细线云雷纹。c.主体文饰为一宽大周带,由宽条斜方格雷乳纹构成,满布肩下至圈足上缘。宽条斜方格及云雷纹与底面齐;居每方格中间之乳纹则凸出底面(平均约3公厘)。
B.圈足:花纹一周带,由九个小单位连接组成。每单位花纹均以四肢目纹为主体。细线云雷纹填空。目纹凸出饰面(约1.5公厘),余纹与饰纹底面齐平。
图23及说明
1.一般说明:瓿形器
2.一般描述
本器属矮体圆肩瓿形器,高与最大腹径的比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下。全身遍布绿色锈蚀,惟花纹仍明显可见。腹部部分破裂,底部有裂痕。
3.铸造方法讨论
器系一次铸造而成,器身的外表由三块相同弧度垂直分割的块范铸成;即每个块范包围了器身120°表面。范线在器之颈部,腹部和足部的文饰中遗有痕迹,其中有一条最为明显(附图)。圈足上方有均匀分布足孔三个,范线通过足孔中央。底的外表为一平面,铸造颇为良好,器内表很整齐,无补缀痕迹。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
口缘下弦纹二道。圆肩上花纹一周带,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腹部及圈足各有花纹一周带,刻划模文的表现方法。饰面略高于器面。
(2)图案结构:
A.圆肩:花纹一周带,由九个相同的小单位联成。每一单位为一简化的动物纹,具有一目纹(第二型)及若干宽条表现的肢体;仍保持一鸟体侧景之轮廓。细线云雷纹填底。
B.腹部:立体花纹一大周带,包缠有下腹部至圈足。由宽条钩连云雷纹构成。细线云雷纹填底。
C.圈足:粗线云雷纹连续勾连盘成一周带。
图24及说明
1.一般说明:瓿形器
2.一般描述
器已被压扁,残破不全,外表呈铜绿色间以土色斑。壁较薄。具长方形足孔三。器属矮体圆肩鼓腹类。最大径在腹部。
3.铸造方法讨论
器身已经残破不全,故能见且较完整的范线只余一条(附图),此范线遗留在文饰里面,并通过足孔,在腹部的雷乳纹饰带中,除了范线之外,还有几条模糊突起线条,相似的情形可以在Freer的瓿形器[7]中发现。R2055瓿形器虽然有相似的雷乳纹,却没有这样的线条,线条成因可能是因雷乳纹系刻划范文,而在刻划时先用铜刀将范分成若干等份,然后再刻文饰。这模糊的突起线条就是等分线的痕迹。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
口缘下弦纹二道。圆肩上有花纹一周带,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腹部花纹一周带,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圈足上花纹为刻划模文的表现方法。饰面较器面略高。
(2)图案结构:
A.圆肩:花纹一周带,由六个小单位组成。每单位的中心是一眼纹(第五型),眼纹四周绕以云雷纹。
B.腹部:主体花纹所在,占饰面最大,由斜方格雷乳纹图案构成。每斜方格雷乳纹的中心是一乳头状的圆凸,突出饰面底约1—2公厘;每格圆凸乳头之外围绕着八个斜方体回形雷纹。
C.圈足:花纹一狭长周带,由横长条连续的细线回形纹构成。
图25及说明
1.一般说明:瓿形器
2.一般描述
器由多块碎片粘合而成。表面呈红铜色,间以淡绿色锈。器属矮体圆肩型。全身大部分被胶水所掩盖,且腹壁尚有部分缺失。
3.铸造方法讨论
器可能是由三个垂直平分的块范一次铸成的。范的分界与文饰分界相合。圈足上方均匀分布的长方形足孔在范的分界上。底表面微突。无文饰。整个器物无补缀痕迹。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
口缘下弦纹二道。圆肩上及腹部各有花纹一周,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圈足上亦有花纹一周;刻划模文的表现方法。饰面略高于器面。
(2)图案结构:
A.肩部:花纹一周带,由九个小单位联成。每单位的中心为一目纹(第六型),目纹的下方有一齿纹,余均由细密的云雷纹与羽纹合并构成一长大形图案;眼纹居中;周围之云雷纹亦分别组织成长条或其他形状。各单位连接紧凑,无任何空白。
B.腹部:花纹一周带,三联式动物面居中,自鼻分左右为两对称的半面;口部横越鼻下;将面部联成一体;鼻,第三型;眼,第五型;眼后有粗细条组成之横条身,后半转上,尾端又向后折,眼上及眼鼻间,眼上角向上亦有类似之长条结构;余由各式羽纹及云雷纹填满。动物面之左右两下角处各有小型眼纹(第五型)。
C.圈足:花纹一周带,为连续上下互钩之粗线S形排成之云雷纹横带。饰面约占足面之半。
图26及说明
1.一般说明:瓿形器
2.一般描述
全器由碎片粘合,残破不全;壁甚薄,具长方形足孔三,属矮体圆肩鼓腹类,最大径在腹部。表面铜绿斑驳,间有胶粘痕。
3.铸造方法讨论
因器身残破不全,看不出范线痕迹,若与其他瓿形器相比较,可能亦系由三组垂直平均分割的块范一次铸造而成。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
满装花纹。模范合作文,刻划模文及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饰面略高于器面,低于弦纹。
(2)图案结构:
A.肩部:纯缘下弦纹三匝。弦纹下有花纹一周带;上下界以弦纹,弦纹内各有阳线连续小圈所构成之边纹一道。周带内主体花纹为九个头向左的夔龙纹,作首尾相接的排列。夔龙纹:长大的鼻唇向前伸出而下卷;眼,第三型;长条身躯自眼后伸出,上卷尾,鼻唇的下方有一特大的爪纹。细线云雷纹填底。
B.腹部:主体花纹所在为一宽周带。周带上缘以弦纹为界,此弦纹内有阳线连续圈纹一道,周带下缘则无。周带正中布满斜方格雷乳纹。乳顶高出饰面约3—4公厘。
C.圈足:花纹一周带,上下以弦纹为界,中间为连续的粗条回形纹一周。
图27及说明
1.一般说明:瓿形器
2.一般描述
本器属高体方肩瓿形器。锈蚀并不厉害,表面呈红铜色,间布绿色锈斑。除下腹部分及口部稍有破裂外,保存尚称良好。颈有凸弦纹二,足有凸弦纹一。肩、腹、足均有文饰。
3.铸造方法讨论
器表面由三组垂直平均分割之块范组成,系一次铸造而成。腹部花纹分三个单位,范线坐落在两单位之间的分界线上,在器面文饰部分,范线均甚明显(附图)。圈足上方有长方形足孔三个,范线通过足孔中央。底部外表平坦,无补缀痕迹。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
口缘下,颈部,平行弦纹二周。方肩上,肩下,腹部中上段及圈足下大半段各有花纹一周带,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饰面较器面略高。
(2)图案结构:
A.方肩上方:花纹一周带,三个单位联成。每单位为三个动物纹的侧面视景,同向顺序地排列。动物纹只有一凸出的眼纹(第一型)居中心,其余器官,都以各种屈曲的宽条表现。
B.腹部:花纹一周带,三联式肥遗型动物组成,比肩部文饰宽约三倍。动物纹:鼻,第五型;眼,第五型,唯眼珠特大,凸出饰面特高;角,第七型;下颚上勾内卷;内有尖齿;其他器官均为粗线云雷纹组成;左右躯干短粗斜,伸向外,上卷尾。面部两旁,蜿曲长条动物侧景,一眼纹(第九型)凸出饰面;眼前一爪纹下垂,后尾上卷。眼纹上下另有各形宽条云雷纹、羽纹填空。
C.圈足:花纹一周带,为九个相同的小单位连接组成。每单位花纹的中间为一凸出的眼纹(第一型),眼纹的四周为各种屈曲的宽条图案。宽度与肩部之周带略相等。
图28及说明
1.一般说明:瓿形器
2.一般描述
器由许多碎片粘合起来,惟仍残破不全。腹部及口压成椭圆。器之表面呈灰黄之土色,间呈红铜色和浅绿色锈。器属高体方肩的瓿形器。
3.铸造方法讨论
器由三组垂直分割的外范一次铸成的。范线在文饰里可以清楚看到,在腹部文饰里尤为明显(附图)。腹部的文饰三个单位,范线在两单位之间的中线处。颈部和腹部的交界处突起颇高,好像是范的交界。如果器是由六块范铸的,这交界处就是上下两组范的分界。在圈足的上方有三个亚字形的足孔,足孔的中线和范线在同一垂线上。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
颈部弦纹三道。方肩上方及腹部各有花纹一周带;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圈足上段有弦纹一道。饰面略高于器面。
(2)图案结构:
A.方肩上方:花纹一周带,六个小单位连接而成。每单位花纹仅有一眼纹(第九型)与其凸出的眼珠明显可辨,余由各形屈曲的宽条云雷纹构成,原形已不能辨认。
B.腹部:花纹一周带,三联式肥遗型动物纹构成。动物纹:鼻,第六型;角,第三型;眼,第五型,眼下为上勾内卷的下颚;口内上颚有尖齿;左右两躯干由眼后伸出,横行,后段上卷,尾端下垂,卷向内。动物纹之左右各有以一眼(第九型)为中心的长条屈曲的动物纹,填以各形粗条云雷纹及钩状纹。
图29及说明
1.一般说明:瓿形器
2.一般描述
器属高体方肩瓿形器,器身布绿色铜锈间以土黄色斑。除颈部有裂痕之外,保存颇为良好。自颈至足均有文饰。
3.铸造方法讨论
器由三块垂直平分的范一次铸成。腹部文饰三个单位,范线通过两单位之间的分界线上,延伸至颈部的文饰带中,明晰可见(附图)。圈足上部有均匀分布的长方形足孔三个,其中线通过范线。底外表微突,无补缀痕迹。颈部和腹部交界处有很高的突出线条一道,可能是水平范线,如确系范线,则此器的外范分为上下两组,每组三块,合计为六块。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
颈部平行弦纹三周。颈下,上肩,花纹一周带,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腹部花纹二周带,上窄下宽,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圈足亦有文饰一周,刻划模文的表现方法。腹部和颈部的饰面,均略高于器面。
(2)图案结构:
A.肩部:花纹一周带,由九个小单位组成。每一单位的中心一凸出的眼纹(第一型),与前后粗线条联络成简化“鸟形”纹侧景,再以他种各形屈曲宽条云雷纹填空。
B.腹部:上周带的花纹为斜角钩连目雷纹组成。下周带为三联式肥遗型动物组成。动物纹:鼻,第四型;角,第三型;眼,第三型:眼下为上勾内卷的下颚;口有尖齿纹,左右躯干由眼向两旁伸出,上折后又尾部下卷。每单位之左右两下角,各有一眼纹(第一型),填以各形宽条云雷纹。
C.圈足:连续的方转回形花纹一周带;带上下各界一周横条阴线。
图30及说明
1.一般说明:瓿形器
2.一般描述
器由残片粘合而成,器身有多处残失,颈部尤甚。表面呈土黄色及锈绿色。圈足较高,具大的亚字形足孔三个。颈部弦纹三匝,圈足弦纹二匝,弦纹间的肩及腹部皆有文饰。底近平。
3.铸造方法讨论
腹部有动物面文饰三单位,动物面的角、鼻、眼及獠牙部分凸出器面很高,而器身内部之对应部位则凹入。范线坐落在两单位之间的分界线上,仅一条可见(附图),其他两条皆因发掘后补缀已不明显,同时范线亦落于足孔的中线上。圈足三方的亚字形足孔也是均匀分布的。底平无文饰,无补缀痕迹。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颈部弦纹三道。肩至中腹布满花纹,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圈足上弦纹两道。饰面略高于器面。
(2)图案结构:
A.肩部:花纹一周带,由九个类似二肢目纹连接而成。二肢目纹:一方眼(第一型眼纹)居中;二肢体横向左右略斜伸,一尾端向上卷,另一肢体的尾端则向下卷。邻近之左右肢身结成一体;由三粗条平行构成;上下两外缘以宽条云雷纹和钩纹填空。此种勾结肢体以三个单位联成一组,故全周花纹又可分为三组,组间之目纹肢身,无各自独立者。
B.腹部:主体花纹一周带,以弦纹为边缘;花纹内容以三个大弯角动物面构成。动物面:鼻,第八型;角,第七型,特大,占全动物面之半;眼,第三型,两眼间有斜方格划纹;眼下之下颚与鼻孔两旁之间为尖齿纹;鼻、角、眼均凸出饰面甚高;下颚膀向眼后斜上处亦凸起,如两角及鼻中梁。动物面之两侧,S形短躯龙纹:头向外,尾端在颚膀下;头部上下亦为各形屈曲的宽条之钩纹,叉状及云雷纹填空。
图31及说明
1.一般说明:瓿形器
2.一般描述
器身墨绿间露红铜色锈蚀,颇坚实,保存良好,仅肩部有一裂孔,底部有一裂痕。方肩高体,文饰甚精美。
3.铸造方法讨论
器由三块垂直平分的块范铸成,其分界即在腹部的三个单位花纹的分界线上,按即范线。肩部饰突起之兽面三具,器内表的对应位置稍稍凹入。足上部具长方形足孔三个,其中央通过范线,铸造良好,无补缀痕迹。器底微凸无文饰。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
颈部弦纹三道。肩部有花纹一周带,模范合作文的表现方法。腹部花纹二周带,上周带为堆雕模文,下周带为模范合作文的表现方法。圈足弦纹一道及花纹一周带,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饰面略高于器面。
(2)图案结构:
A.肩部:文饰一周,上下以弦纹为界;弦纹内各有阳线连续圈纹一道,主体花纹可分三单位;每单位均依跨于肩腹之间的一浮雕兽头上半段(双角,前额及眼)为中心,两相对称的安排。花纹内容,仅一眼纹(第九型)及其凸出的眼珠较为显明,其余均为各形宽条云雷纹围绕。
B.腹部:花纹二周带。上周带较为狭小,仅以弦纹为界,由十二个小单位连接组成。每一小单位之中心为一眼纹(第九型)围绕以各形屈曲的云雷纹。下周带为较宽大的主体花纹,上下亦以弦纹为界;弦纹内各有阳线连续圈纹一道;主体花纹为三联式肥遗型长条动物;面在中心,两长条身左右斜向上伸,尾端上缘内卷。面部:鼻,第一型;眼,第五型;角,第七型;躯干自眼后伸出。主体花纹左右两下方各有一眼纹(第九型),亦有长条身竖立向上,卷尾,其余为各型宽条云雷纹填空。
C.圈足:花纹一周带,三联式肥遗型动物组成。动物纹除第一型眼纹外,其余器官类似简化之主体花纹。余为各型云雷纹填饰。
图32及说明
1.一般说明:簋形器
2.一般描述
保存完整,器内壁呈铜绿色,底呈铅黑色,器之外表则呈铅黑色及浅绿色并杂以铁锈色斑驳。器内底有铭文四字(附图A),字为阴文。在颈部花纹上两耳之间有三浮雕兽面。
3.铸造方法讨论
耳与器身系一次铸成,耳阴两侧有与爵鋬的鋬阴范线相似的耳阴范线(附图B),故耳的铸法当与爵的鋬相似。一耳有收缩孔。耳的内部尚遗有颇硬的心型土,耳的切面呈半圆形壳。圈足有足孔两枚,在耳的下方,其一穿透,其一未穿透。圈足之底边有甚为明显之稍凸出之锉痕(附图C),似系铸口。器身是四块范铸成,以耳及两耳间之中线为界。器底似有垫片之痕迹四五块(附图A.)。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
器身圈足上各有花纹一周带;身旁两耳上端,各有兽头一面,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器身:器身上半段有花纹一周带,此周带在两耳上端处隔断,划为两个单位。每单位的正中为一小型的动物面,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浮出地面甚高;直鼻梁;眼,第三型;角,第七型。动物面的两旁各有三只首尾相接的夔龙纹,以动物面为中心做对称的排列;下有鳞状边饰,阴线直条纹为界,均与器面平。
B.圈足:花纹一周带。四个相同的单位连接而成。单位花纹为一“肥遗”型图案。正中的头面;大扁鼻;角,第五型;眼,第四型;两侧身纹各由宽条表现;身下具有一爪。鼻上端左右各有一粗条投出,与躯干平行,但较短,上带钩纹。细线云雷纹填空。
C.两耳:两耳的上端,各有一浮雕的兽头。兽头:平吻,眼,第三型;角纹特大,几占全兽头之半;双眼之旁有两尖状耳。
图33及说明
1.一般说明:尊形器
2.一般描述
器由好几块破片粘合,器身仍有一小半残失。口部及圈足尚完整,故整个器形尚可辨别,方肩,侈口,细腹,圈足。肩部牛首三具,一具已失。颈部及圈足上部弦纹各三道,肩腹及圈足均有花纹。肩部及腹部棱脊各三道。圈足足孔三个,全身布满绿锈。器身内部尚粘有泥土。
3.铸造方法讨论
圈足上方有甚不规则的十字形足孔三只,均已穿透。整个器身可能是由三块或六块范组铸而成的。范线以棱脊为界,有一条残留之腹部棱脊有很明显的上下交错现象(附图A)。附着于器身肩部有似牛的兽首三只,其中一只由于器体破裂,裂缝横过兽鼻,故可从裂缝里看出兽首内有心型土遗留。三只兽首与尊的熔接像似二次铸合而成的。其法可能先铸兽首然后镶入器身的外范里再铸器身使得兽首与器身熔接在一起。我们尚能从器身与兽首的连接处多少可看出一点痕迹(附图B)。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
除脰部仅有三匝弦纹之外,方肩、腹部及圈足均有文饰。浮雕模文及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
(2)图案分析:
A.脰部:脰部的细颈部分,弦纹三匝。
B.肩部:方肩上有花纹一周带,三单位的动物纹花纹与三个牛头形的浮雕相间隔地排列而成。每单位动物纹由对称排列之爬虫的侧面视景构制:鼻,第七型,正中的棱脊凸起甚高;眼,第五型;角,第五型;其余各器官均由各型粗线云雷纹表现。
C.腹部:肩折下是一狭长周带,由六个单位的云雷纹肥遗型动物构成。脰部正中,宽大的花纹一周带,三联式肥遗型动物为主体花纹。动物纹:鼻,第七型,鼻正中的棱脊凸起甚高;眼,第五型;角,第七型;身纹仍以各型粗线云雷纹表现;躯干上下均有羽纹。尾端的左右两下方各有一眼纹(第五型),各型云雷纹围绕其外。
D.圈足:上段有弦纹三匝;下段花纹一周带;三联式肥遗型动物构成。动物纹与腹部的主体花纹类似。唯形态较扁而带宽;动物纹左右两下方的眼纹是第二型。
图34
图35及说明
1.一般说明:尊形器
2.一般描述
器底部分破损,通身锈蚀颇甚,惟花纹隐然可见,兽首三具均匀地分布在肩上。肩上有棱脊三道在兽首中间,腹部之棱脊与肩部者在一条直线上。圈足有足孔三个。器呈大口方肩,最大径在口部。
3.铸造方法讨论
器的外范可能由三块垂直平分的范组成,以棱脊为界。肩部的兽首,由器内面视之全无缩穴迹象。兽首为中空,或与器体分二次铸成之可能性甚大。先铸兽首,然后镶入尊的外范中再铸器身。器之外底亦有纵横相交的范线状线条(附图)与R11039盘相似,未悉其作用。圈足具足孔三个。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
脰部的细颈有弦纹三匝,肩部以下满装花纹。浮雕模文与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肩部:花纹一周,由三条凸起的棱脊界划成三组相同的单位。每单位的正中是一个浮雕的牛头形,此牛头凸出器面甚多,其鼻吻的部分跨越了肩折,隔断了腹部的第一层花纹;牛头之两旁各有一夔龙纹,作反向的对称。夔龙:小上卷鼻;上勾下唇;眼,第三型;角,第五型;躯体自眼后伸出,尾尖上翘;身下有一短肢,无爪。细线云雷纹填底。
B.腹部:花纹分二层,上狭下宽。a.上层:全周被肩上的三个牛头立雕及三条棱脊分隔成六节;每节均为二个横排的“二肢目纹”。二肢目纹:以目纹(第一型)为中心,粗大的二肢向左右伸出,左肢尾端上卷,右肢尾端下卷;目纹的上下各有一
纹作对应的排列。细线云雷纹填底。b.下层:花纹一周带,由棱脊界划的三联式肥遗型动物构成。动物纹:鼻,第三型;口纹横越鼻下,口前有两宽条对卷,类似虫类的触须;眼,第五型;角,第三型;大宽条的躯体自左右伸出,上卷尾;身上方有一羽翎;身下方有一爪。动物纹的两旁各有一类似的二肢目纹,此二肢目纹仍以目纹(第一型)为中心,一肢向前伸出,一肢上翘,成一“L”字形,肢体与目纹的后方又有若干短肢。细线云雷纹填底。
C.圈足:弦纹一匝;弦纹下花纹一周带;三联式肥遗型动物构成。动物纹:鼻,第三型;口纹横越鼻下;眼,第三型;角,第五型;大宽条的躯体自左右伸出,上卷尾。细线云雷纹填底。
图36及说明
1.一般说明:尊形器
2.一般描述
颈残缺,腹及圈足完整。肩部有兽首三具,腹和肩部及圈足具棱脊各六道,铸造甚精。全装花纹,文饰甚清晰。表面绿锈,惟锈仅及于表面。
3.铸造方法讨论
圈足上方有甚不规则的足孔三只,其中一只足孔仅由圈足的内部可见一长方形的孔穴并未穿透。由此可推知足孔除了像觚形器的足孔可能是由金属垫片形成之外,也可能由心型上的突起形成的,其作用与垫片相似,用以保持外范与心型间的相对距离。整个的器身可能是由六块铜范组成,范以棱脊为界。有几条棱脊的端面仍可看到范线。附着于器身肩部有兽首三只,其中一只可由腹内壁的一个孔穴,以探针伸入,知兽首尚遗有心型烧土。三只兽首其与尊的连接当皆以二次铸造完成;即先铸兽首然后镶于器身的外范里再铸器身使其连接在一起。三只兽首与器身的连接,所表现的技术各有程度的差异;有的简直看不出连接的痕迹,有的其接着的痕迹就颇明显(附图),器身的铜包围着兽首的根部。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
满装花纹,浮雕模文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脰部:由残缺仅余的一小片可看出有花纹装饰,但无法复原。
B.肩部:花纹一周,满布方肩以上的部分;由三条高棱脊界划三组相同的单位。每单位正中是一个浮雕的羊头形;羊头的两旁各为一只高角(第四型),无爪的侧面视龙纹,龙身是大宽条横躺作
形蟠曲的形态。细线云雷纹填底。
C.腹部:花纹一周,上缘有云雷纹花边;主体花纹为三条高棱脊界划成三单位相同的肥遗型动物。动物纹:鼻,第七型,中脊贯通全面;眼,第三型;角,第二型;前勾的下颚;两身躯自左右眼后伸出,至中段折转向上,再横转向下,尾端向内卷;身上投出一羽纹,身下有一向后弯曲的爪。尾下左右两下方,有小肢纹填饰,细线云雷纹填底。
D.圈足:弦纹一匝;弦纹下花纹一周带;亦为三个肥遗型动物构成。动物纹:鼻,第七型;眼,第三型;角,第三型;前勾的下颚;两躯干自眼后向左右伸出,至中段折转上翘;身下有一后屈的爪。细线云雷纹填底。
图37及说明
1.一般说明:觯形器
2.一般描述
除腹部裂一细隙外,保存尚好;通体布绿色锈,间有土黄色斑点,无耳,颈部有弦纹二道,圈足弦纹一道。全身素地无文,无盖,无耳。
3.铸造方法讨论
器系由两瓣范铸成,由器身长径之两端垂线分界,范线仍隐然可见(附图),圈足无足孔。
图38
4.花纹分析
颈部弦纹二道;圈足弦纹一周。其余器面素净无文饰。
图39及说明
1.一般说明:觯形器
2.一般描述
保存完整,觯身全素,仅具弦纹三道在颈部。具两实心耳。墨绿色铜锈间以土黄色斑驳。口缘内侧有阳铭文一字。铭文与R1084壶之铭文甚相似。惟字较小。
3.铸造方法讨论
形制与R1084壶形器相仿。范可能系由两耳中垂线分界,分为前后两块。圈足上方有足孔两个,两足孔皆系由圈足侧凹入;足孔其一穿透,其一未穿透。
4.花纹分析
颈部弦纹三匝,其余器面素净。
图40及说明
1.一般说明:觯形器
2.一般描述
保存良好,表面呈墨绿色铜锈。全装花纹。器身分为三个文饰带,颈、腹及圈足,皆为云纹。具盖,盖上有钮,钮似伞状,亦全布云纹。器形俯视呈椭圆,与R1075甚相像。
3.铸造方法讨论
器身可能由两瓣范铸成,由长径两端垂线分界(附图A.)。无足孔,亦无耳。器底有熔补痕迹(附图B)。盖亦系一次铸成。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
满装花纹,刻划模文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全身及圈足和盖顶面与顶钮均饰以细线云雷纹,作规则而横行的排列。纹皆圆转角方形,颈下有凹入一周带窄条,与腹部分开,底下与圈足交界处亦有类似周带一窄条。
图41及说明
1.一般说明:觯形器
2.一般描述
保存完整,全装花纹,文饰清晰。通体布绿色锈。底微突,盖缘微残。器身俯视呈椭圆,细颈,鼓腹,圈足。文饰甚精美,与R1076颇相像,有盖,盖上一柱钮,钮呈伞状。
3.铸造方法讨论
范线在长径两端的垂线上,故器身的范分为前后两块(附图A)。圈足有两足孔,有一足孔未穿透,仅在圈足内面遗有凹入的痕迹。本器的盖与钮之铸法颇为特殊,通常盖与钮为一次铸成,本器则似系两次铸成。伞形钮的钮面有圆涡纹;钮底与柱相接处有一收缩孔,柱与盖表面接合颇为良好。盖内面与柱相接处遗有一不规则的饼状突起(附图B),表面亦有涡纹。依上述情形言,钮与盖之接合甚与铆钉相似,兹假定先铸盖,在盖的中央预留一孔,然后再塑钮与柱的范铸柱钮,惟因柱钮两端皆有圆涡纹,浇口究应置于何处是一个问题。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
满装花纹,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器盖:钮顶饰圆涡纹(第二型)。盖面主要花纹为双联式大宽条肥遗型动物,高出器面的堆雕表现。动物纹:鼻,第五型;眼,第三型;角,第八型;眼下有前勾的下颚;躯干自眼后伸出,上折后再外转向下,尾端卷向内;身下有一爪弯向后。细线云雷纹填底。
B.器身:花纹分三层:a.纯缘至颈部上边的一段,山纹一周,共八个峰,每峰中间为一只头向下的蝉纹。b.细颈位置,花纹一周带,由四只凸出饰面的鸟纹构成,分两对排成两单位,每一单位以两居中的凸出饰面的隆脊为准,作两对称的排列。c.腹部为双联式肥遗型动物。形态与器盖上之主体花纹同。惟在主体花纹两旁之下方,各有一开口向下的竖龙纹。三层花纹均以细线云雷纹填底。主体花纹均高出饰面,近浮雕法。
C.圈足:连续钩连的斜
形纹一周。
图42及说明
1.一般说明:壶形器
2.一般描述
保存完整,表面遍布纺织物及树皮之遗痕(附图),外表呈赭褐色。颈部有弦纹三匝。有一盖,具钮,钮上有圆涡纹。器之形制与提梁卣之卣身颇相似。
3.铸造方法讨论
无范线遗留,圈足无足孔。
4.花纹分析
颈部弦纹三匝,余素净无文饰。
图43及说明
4∶371(壶形器)
原器破碎,在抗战迁移时佚失,兹将所保存之照片及梁思永先生之田野记录全部转于此版:
“出于HPKM1400∶2墓东道西端地面下七公尺深处,铜勺(北),铜面具(南)之间,口向西北(偏北),狭面侧向上。
“出土时已压裂(夯击所致),起出时底部碎成多片。铜质腐化甚深,全体厚度坚度不同之绿锈。无绿锈之处,器面光铅铁色,新折口紫红色。底面内外有蓝斑。
“形制结构为普通之壶形。惟鼻之横断作
形。颈带之段加阔,而兼颈项与颈下带饰之位置,变而为口下二阳弦纹。故鼻下边当上弦线。圈足外面偏上阳弦纹二道。口唇遇底为平面,两狭侧Keeled极显,腰标尤甚,为一物点Keeled处壁特厚。又圈足上无穿。底之底面有阳文之文如稍后(春秋战国)铜器底面之纹
。”
图44及说明
1.一般说明:壶形器
2.一般描述
此器较厚重,仅饰突起之鼻眼及弦纹。保存完整。表面布绿锈及红铜色斑。具阳线铭文一字在颈内。器之形制与R1081、R1082、R1083甚相似,惟文饰较简单。
3.铸造方法讨论
两侧面的耳上遗有范线(附图),耳实心无孔。器可能由两瓣范铸成,以两耳中线为界线。圈足有足孔两枚,在耳的中垂线上,故亦通过范线。足孔之一已全透,另一则部分未穿透。
4.花纹分析
椭圆之两窄端离口缘下约二公分的颈部,各有一无穿的贯耳;耳上端有弦纹一周,围绕颈部,弦纹上下凹入器面约半公厘,下陷面亦构成一周带;上下宽约十二公厘;紧接这一陷带的为一凸出周带,上下宽二十八公厘;两贯耳中分器周围为两弧;每一弧的中心凸出一棱脊形直线,中分每弧为两个半弧。中脊旁,左右各鼓出一小圆凸;因此,弧中鼓出部分形成了一鼻两眼,类似黑陶中三足器的三角形足部常见之“鬼脸式”装饰。
图45及说明
1.一般说明:壶形器
2.一般描述
保存完整。表面呈墨绿色铜锈。具两贯耳。器横截面呈椭圆,文饰分布于颈部及足部。
3.铸造方法讨论
器与贯耳一次铸成,文饰分成两个单位。在壶的长径两端垂线上,亦即贯耳的中线分界。故范亦由此文饰的分界线分为两块(参看附图)。圈足具两足孔在耳的下方。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
颈部花纹一周带,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圈足上花纹一周带,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两壶耳亦有花纹。饰面略高于器面。
(2)图案结构:
A.颈部:弦纹一匝;弦纹之下为带有山纹的花纹一周带。山纹一周,共有十六峰;周带花纹由双联式肥遗型动物纹构成。动物纹由左右两个侧面合成,以棱脊为鼻梁,并作中线,各有一头向中央,对称地分布左右两长条形躯干,显代表一爬虫之两侧面;均以大宽条的表现。面部:鼻,第六型;眼,第三型;角,第四型;眼下有下颚,下垂前勾。身躯自眼后伸出,后段向上折转后又下卷其尾;身下有一爪。动物尾下左右两下方各有一宽条表现的侧面视景的小动物纹。细线云雷纹填空。颈部两旁各有一贯耳;外表饰一小动物面。
B.圈足:花纹一周带,亦为肥遗型双联式动物构成。动物面中间界以棱脊,如壶身上之周带纹;左右两半面均作侧面视景,两旁各伸出躯干,由二平行宽条表现,下条尾端上卷。云雷纹填空。
图46及说明
1.一般说明:壶形器
2.一般描述
保存完整,遍体墨绿色铜锈,间生斑疤。器横截面呈椭圆形,颈及足有文饰。
3.铸造方法讨论
器身与贯耳由两瓣范一次铸成。一只贯耳的耳孔右偏,孔亦不甚圆。在此贯耳的上下方器身上各有一片凹入的素面(附图),按此种现象可能系由贯耳的心型所形成者。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
颈部花纹一周带,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圈足上花纹一周带,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两贯耳亦有花纹。饰面略高于器面。
(2)图案结构:
A.颈部:花纹一周,为双联式肥遗型动物纹。此一主体花纹在颈部,上线与贯耳上口齐,耳上另有弦纹一匝。每一单位分左右两半,各有头面侧景向中间隆起之横脊形鼻梁;眼后伸出长条形爬虫体形,宽条的表现,尾端上折后再转向内卷。鼻,第五型;眼,第三型;角,第四型;眼下有下颚,下垂再向内勾;左右两躯干上折处,各有一爪。中间头面之左右两下方各有一粗线
形填饰。细线云雷纹填空。两贯耳上各饰一小动物面。
B.圈足:花纹一周带,亦为双联式肥遗型动物。动物面部以一直条隆鼻中分头部,将两个爬虫的头部之侧面视景合成为一向前看之正面的头面;鼻,第六型;眼,第一型;角,第五型;自眼后左右排列两长条身。云雷纹填空。以上结构与颈部周带的内容完全类似,惟躯干表现方法较简化。
图47及说明
1.一般说明:壶形器
2.一般描述
保存良好,表面呈墨绿色间以浅绿色铜锈。器横截面呈椭圆形,颈部及圈足有文饰。
3.铸造方法讨论
器与贯耳系两瓣范一次铸成,其分界恰为耳之中线,亦即文饰之分界线。文饰之分界线有颇不整合的现象。足孔并未完全贯穿,外表呈不规则的正方形。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
颈部花纹一周带,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圈足上花纹一周带,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两贯耳亦有花纹。饰面较器面略高。
(2)图案结构:
A.颈部:花纹一周,为双联式肥遗型动物,此一主体花纹之上有弦纹一匝。动物纹由两侧面视景构成;鼻,第四型;眼,第三型;角,第四型;左右两大宽条表现的躯干,自眼后向左右伸出,后段上转,三转后尾端内卷;眼下方有下颚,下垂而向前勾;身下有一爪。细线云雷纹填空。身旁的两贯耳,外表亦刻划小动物面。
B.圈足:底折与圈足的交接处为一略凹的浅槽,此浅槽之下紧接一周带花纹。此周带亦为双联式肥遗型动物纹。动物纹:鼻,第四型;眼,第一型;角,第五型;自眼后左右排两长条身躯。细线云雷纹填空。
图48及说明
1.一般说明:壶形器
2.一般描述
此器由碎片粘合而成,唇及腹部部分残缺,惟大体之形制仍存。器表面呈墨绿锈。全装花纹。器体呈椭圆,长颈、圆腹、圈足、贯耳,耳位于颈部,左右各一,在大径之切线上。
3.铸造方法讨论
器身的范可能分为两块,由耳的中线分界。羊首形贯耳的中线仍遗有范线(附图)。贯耳系与器身一次铸成,耳阴无文饰。圈足有甚不规则的足孔两枚。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
满装花纹。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饰面略高于器面;亦有由器面略下陷之周带,或凸出之弦纹,界划上下文饰周带。
(2)图案结构:
A.器身:除了离口缘下约四公分处有弦纹一匝在下陷周带中凸出外,匝下有四层花纹,满布器身及圈足。
第一层(自上往下计):只是一狭条周带,周带中有八只龙纹。龙纹:小上卷鼻、上勾下唇、方眼;头顶向右,面勾向下缘,口折向左,在身下;身躯横卧、上段靠上缘,全身作
形弯曲。八只为同方向的排列。粗宽条表现;细线云雷纹填空。
第二层:颈至腹中间的一层,大宽周带;上下的宽度约第一层的四倍。花纹以双联式肥遗型动物组成。动物面部的鼻梁微凸,但不作棱脊式的凸起,故使全动物面有一完整性面庞向前的表现;眼,第六型,眼上有带钩眉;角,第六型;眼之下方有颚,下垂并向前勾;鼻与下颚之间有齿;左右两身躯自眼后伸出;后段上折转后又向下弯卷,尾尖向内。身上方有一羽纹上射;尾下有一爪。主要动物纹的左右两下方各有一侧面视景的爬虫纹,状似回顾龙纹:眼,第三型;角,第四型;自眼后伸出一爪,爪具三趾,特大表现,有上下腿,几与躯干同粗。
第三层:一周狭带花纹,弦纹为缘,上下均隔以浅槽;花纹内容由四联式肥遗型动物组成。动物纹:鼻,第一型;眼,第三型;角,第六型;自面部向左右伸出的是三道平行横排的宽条上刻丁形云雷纹。细审居中一条实为一爬虫躯干,尾端上卷;躯干上下两缘射出
形纹成列;编排整齐。
第四层:此层文饰正当腹部的位置,由双联式肥遗型动物构成。动物面正中为一隆直的鼻梁,上直通边界,下与鼻端齐,不到边;眼,第六型,眼上有双勾表现的带钩眉;眼下有下弯的下颚;下颚与鼻间,形成了敞开尖齿的大嘴;前额上,有两只以鼻梁为中线,对称排列的侧面龙纹,口喙向下,身躯作上耸横行再下卷的姿态;全形似将第七型的角纹龙化了。两眼之后为前段横躺伸出之躯干,后段折向上,再向后向下向内转,三转后至尾端,尖向内。身上有一羽纹;身下一爪。此一主体动物的两旁,各有一侧面视倒立的龙纹;眼,第四型;角,第五型;龙鼻粗长作上卷的姿态;鼻后为上勾的下唇,口有双排齿纹;眼后的躯干一折而向上伸出;躯干的折转处有一爪;另有钩状短肢二个。粗条动物纹下缘弦纹边,有一排连续横排的回纹;其余各处亦云雷纹填空。
B.圈足:文饰一周,四单位花纹组成。花纹的正中是一第一型的眼纹;眼纹左右,各伸出一双平行的宽条,一长一短;长条的尾端向下或上转卷曲,中心眼纹的上下及四隅共有八个钩状物,左右伸出之宽条亦射出一个钩状纹。云雷纹填空。
C.贯耳:两耳外表,各塑成一动物头面;角,第七型;眼,第八型;卷角纹的形状可以证明,此一动物面由羊头原型演化而出。
图49及说明
1.一般说明:卣形器
2.一般描述
除提梁中折断之外,保存甚良好,壁较厚,约在3—4mm。器作椭圆形,盖甚深,套在高压的口缘外面。具两耳,系以一纽索状提梁。颈部有花纹一道。圈足外有弦纹两匝。通身布以墨绿色锈。
3.铸造方法讨论
器身的范由两块组成,由耳中线分界。耳内及耳阴皆遗有范线。耳及提梁皆呈纽索状,且其纹理与绳索无异,疑其模型即系绳索。提梁侧似有范线。圈足有不规则的长方形足孔二,盖表面全无铸造痕迹。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
器盖与器身各有花纹一周带,模范合作文的表现方法。圈足上弦纹二道。
(2)图案结构:
A.器盖:盖钮的顶面文饰:平分为八等份之三角形扇形单位,以窄条凹槽界划;每一扇形面小单位刻划三个
形纹,最上一横线,向上投一尖峰。全部盖钮作菌状。
盖顶上面的花纹周带,上下均以两周弦纹镶边;弦纹内有阳线连续圈纹一道。连续花边内的主体花纹是八只鸟纹,分两组排列;以提梁下垂之纹线为界。每组中间,有凸起直脊为准,对称地排列,左右两旁各有二只鸟纹首尾相随,细线云雷纹填空。
B.器身:花纹一周带,如顶盖花纹;但两组的中间为一小型动物的头部浮雕;兽头旁之鸟纹与云雷纹的排列,均与盖上花纹周带相似。
图50
图51及说明
1.一般说明:卣形器
2.一般描述
器由碎片粘合而成,器底和颈部分残缺,锈蚀颇甚,提梁与器身锈牢。提梁面和器身部分文饰已经锈得看不出来。提梁上的系环已断。盖子及器身的形状和R2075壶相似,盖钮上套有一只铸成蝉形的链,原应与提梁上的系环相连接。提梁和器身是横柱的形式相连。圈足具长方形足孔二。
3.铸造方法讨论
因为锈蚀颇甚,铸造痕迹已大部分泯灭。提梁卣为提梁、盖、系链几个部分所组成,当非一次铸造所能竣事,兹假定其铸造之先后次序如下:
(1)首先铸一有两耳的器身,耳和器身是一次铸成的。
(2)再铸盖的系链。
(3)系链铸好之后,再铸盖的钮。
(4)将盖钮与链铸好之后,钮置于盖的范之中,以铸合方法使钮与盖相接。
(5)单独铸提梁上面的“U”状环,与链的一端套好,再单独铸提梁下端的横柱。横柱穿入器身两旁的耳中。
(6)制提梁的范时将U状环和下端的横柱置于适当的位置,然后铸提梁。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满装花纹,浮雕及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提梁:两端与器身两横窄耳连接处为两浮雕的动物头面。提梁的外表,中间为连续的套菱形与其两旁的三角形套纹装饰。
B.器盖:盖钮的顶面为圆涡纹。器盖外表是两个口向钮头顶外缘的肥遗型动物。动物纹:鼻,第八型;眼,第五型;眼上有带钩眉;角,第六型;眼的下方为上勾的下颚,口内有齿;眼后左右两旁各伸出一卷尾的躯干;躯干下各有一爪。
C.器身颈部:颈部细长,装饰的动物花纹用粗宽条表现,分上下两层以连续的云雷纹间隔,上下边缘亦界以连续云雷纹。上段主体花纹为双联式肥遗型动物:宽额,正面作三角形,尖下颌;眼,第五型;角,第八型;眼后左右两躯干横伸并向上折,再下卷,尾端卷向内;躯干下的脸旁有耳;耳下有爪。动物纹两旁各有一
形蟠曲的简化立龙纹;对称地排列,头面向主体花纹。下段一周为四只侧面视景的龙纹,作两两对称的排列,相向处,有细线云雷纹相隔,与上段三角形头面之尖下颌相接。龙纹:小下卷鼻;下弯下颚;颚下有长大的须纹向前伸出;眼,第五型,眼上有眉;角,第六型,角的前后亦有额鬃;躯干由眼后伸出,上折,后转,尾端下弯再内卷;身下上转处有一腿,足爪弯向前。细线云雷纹填空。
D.腹部:花纹一周带,相同的两单位组成。每单位之正中为一大宽条的肥遗型动物:鼻,第八型;眼,第五型;眼上有眉;角,第七型;左右两躯干自眼后伸出,中段折向上,横转后再下垂,尾尖内卷;前身下有一爪。尾下及尾后两旁另有侧面视景的简化龙纹一对;尾后者倒立,身下者躯干切短。细线云雷纹填空。
E.圈足:花纹一周带,八个小单位的文饰组成。每单位花纹均具一方眼、高冠,躯干复杂,似屈肢的动物侧面视景。八单位作首尾相接状。细线填空。
图52及说明
1.一般说明:卣形器
2.一般描述
保存尚好,周身布满绿锈间铁锈色斑。部分锈蚀颇甚。提梁与器身锈结在一起,颈圆形具四棱;腹正方形,圈足圆形。器身的颈与腹之交的肩部四隅及前后两面各具兽头,共计六只。方腹之四隅有四弯角羊形装饰,羊角弯向外凸起,提梁中亦具脊,提梁两端有兽头,盖钮为一鸟状。盖与提梁之间有一兽形系链,钮端之环已断。
3.铸造方法讨论
卣身部分的范分成上下两组:圆颈部分的范分为四块以棱脊为界;方腹部分则分为八块以四隅及四面的中线为界,每块包括半面。肩部的六具兽头系事先铸造后镶入肩部的范中利用铸入法与肩相接。腹部的羊角在由模压制范时,范不易由模面脱下,故羊角与羊面的模并非一整体而可能系由榫头相接。当范由模面脱开时,羊角的模随范离开模面,然后再将羊角的模由范中旋出。盖系一次铸成。鸟形的盖钮的范以三块范组成:其一包括鸟面以耳的中线为界,鸟身部分分成腹和背二块以翼的中线为界。器身、梁及系链之铸造顺序与R2065提梁卣相同。部分范线参看附图A及B。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满装花纹,刻划模文,堆雕模文及浮雕模文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提梁:两端与器身的两横穿耳环连接处,外面塑为两浮雕动物头面。动物顶具双角,竖立眼上,特大角尖撇向外;眼,第三型;口向下卷。提梁外表有一条浮雕的中脊,两旁各有平行的二列鳞片纹。
B.器盖:盖钮塑成飞鸟形,身下一短柱代替双足,鸟首具双钝角。盖顶外表,钮柱下有一小圆面,为圆涡纹,圆涡纹外圈,有花纹一周,三单位构成。每单位以粗线双钩之主体文饰,为一鸟纹之侧面视景:鹰钩喙;圆眼;羽冠;下垂长条卷尾;一单爪向前;单翎管的翼。提梁与器盖钮间有一个小虎形,两端有环连系提梁与器。
C.器身颈部:自上而下有棱脊四道,上接盖底,下达肩部四隅角,将颈部花纹分四面,每面花纹又分五层:a.顶层一周为阴线刻划的简单钩状纹。b.动物面:粗细表现,最上似双角高耸;眼,第四型,眼上有眉;鼻端向下尖,两鼻翼斜向上卷;上唇似与鼻合,但上唇角自两鼻翼处外引,下唇作V形下垂,并作张口状;C形耳纹。全面类似一高冠人面;表现各器官之宽条均匀称,细线云雷纹填底。c.再下一层周带以连续折条W形纹分划,构成一种垂花纹与山纹交错的形态,均填以细线云雷纹。d.颈部最下层是双排细线回纹。e.圆形细颈下,为一方肩,肩上四周与其紧接的方形器腹配合,两面为提梁下端之系环兽面;在四隅上角为附有四个浮雕的双钝角动物面;提梁之两面正中位置,亦各有浮雕兽面一个,除此八个(包括提梁两端的两个)浮雕的动物面之外,其余肩部饰面为若干形状不清(因锈蚀过甚)的齿纹与云雷纹填底。
D.器腹:方形器腹,四隅各浮雕一个回转卷角张口的公羊头。角尖射出器面外,转卷之处凸起甚高;两角(第七型)所占饰面,超过腹高之半;鼻尖投出器身,两鼻翼内卷;眼,第八型;上唇微撇,下唇后勾,口中有尖齿;C形耳纹;全面形状似由卷角羊塑形,细线云雷纹填饰面底部。
E.圈足:花纹一周带,上下以粗线弦纹为界,中间为粗线双排回纹。
图53及说明
1.一般说明:卣形器
2.一般描述
保存良好,文饰清晰,表面呈墨绿色铜锈。此器在提梁卣中亦系颇为特别的。器可分为下列四个部分:
(1)腹:圆形,全装花纹,具两耳。其口为一深压的唇,备套觚状颈盖之用。
(2)颈:为一倒置的觚,全装花纹,无足孔。
(3)提梁与链:提梁扁平条状,提梁上有一环,以系链,与盖之环相接。系链扁平作蛙状。
(4)盖:盖上一半环钮,以系链。通盖全装花纹,以云雷纹为主。
3.铸造方法讨论
(1)盖,系链及提梁:盖、链及提梁皆系铸造而成,盖由二块范组成,二条范线甚明显,盖上的钮系以铸合法与盖相连,盖内有两次铸造成的痕迹。链亦系铸造而成,无焊接痕迹。提梁之弯度与卣身之弯度大体相同。两端有兽头,兽头内有一横梁(附图),横梁与器腹上的耳相贯连,提梁直立时横梁与耳成直角,故提梁之摆度有一定,约25度。
(2)卣的颈部为一觚形器构成,觚的范为两瓣或四瓣范构成,其中两条范线较明显。觚之圈足无足孔。
(3)器身为三瓣范铸成有颇明显的范线;圈足无足孔。
(4)其各部分之铸造程序疑与R2065卣相似。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全身满装花纹,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提梁:两端与器身两横穿耳连接处,外表塑成两浮雕动物面;两耳高耸,作倒凹形;眼纹(第二型);头上的特大双耳,颇似由兔耳衍出。提梁之外表面为连续的对勾云雷纹。
B.器盖:自盖钮至边,花纹分三圈。绕中心两圈皆为向右旋转的圆涡纹。最外一圈的花纹可分三个相同的单位;每单位的中心均为一眼纹(第五型),眼珠凸出,眼纹四周绕以细线云雷纹。
C.盖下长颈,为一倒装之觚杯,套入卣身顶端;此段花纹共四层,在器上,花纹亦上下颠倒。a.花纹一周带,由四个单位构成;每一单位中心为一眼纹(第三型),余为细线云雷纹填空。b.第二层为连续斜行
形对勾云雷纹一周。c.双联式动物面:鼻,第五型;眼,第五型;主体动物面之两下角各有一小的第二型眼纹。d.最下一周带,亦分四单位;每单位中间有一眼纹(第五型),眼珠凸出,自眼纹向四周有若干宽条支出(多肢目纹)。
D.卣腹:花纹分上下两段。上段之一周又可分六个单位,每个单位对称地排列成一组,共组合成一周带。每单位均以一眼纹(第五型)为主,自此眼纹向左右伸出钩状宽条,细线云雷纹填空。下段之一周为三联式动物面:鼻,第五型;眼,第五型;鼻下有口纹横越;角与身躯均以宽条表现。动物面之两旁各有一带角的二肢挂钩目纹。细线云雷纹填空。
E.圈足:花纹一周带,三联式肥遗型动物组成。动物纹:鼻,第五型;眼,第八型;角,第五型;以双宽条为躯干自眼后向两旁伸出。细线云雷纹填空。
图54及说明
1.一般说明:甗形器
2.一般描述
保存良好,足端部稍有破损。器面呈墨绿色铜锈。底有灼烟痕,除唇下文饰一匝及三足稍与R2063不同外,余皆甚相似。
3.铸造方法讨论
器以四块范一次铸成,与R2063相似。范线不甚分明,惟仍有痕迹可寻。足中线范线在器口唇下文饰带中与文饰之分界线同在一垂线上。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仅脰部纯缘下有花纹一周带,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花纹一周带,由十个相同的单位连接组成。每单位花纹均为一侧面视景横躯的夔龙:口向前,顶上一角;小上卷鼻与下弯下唇形成了大张口形态,口内填一排尖齿;眼,第五型;角,第八型;直身,上卷尾;身下无爪,但有的有钩状短肢。细线云雷纹填空。
图55
图56及说明
1.一般说明:甗形器
2.一般描述
高体,两耳,曲底,三足。耳为立耳,足呈袋状。体之上段似鼎,唯腹较深,下段似鬲。器身表面很粗糙,一耳下方被压破裂。底部及口缘附近各有一破洞。三足足端皆已折断。器之表面文饰甚简单,除唇下部分有四条凸起且有交错现象之弦纹外,腹部尚有几条简单的双条直线斜纹。全身布满墨绿色铜锈,底部及足部附近似有烟熏所遗炭痕。
3.铸造方法讨论
器以四块范一次铸造而成,范线甚为明显似全未经磨锉。器身外表有垂直的范线三条,坐落在三足的中线部位上,由唇延迄足端。在每一只足的左右侧亦有垂直范线一条,每一条范线沿足上延,跨越底的边沿与邻足的相邻的足侧范线相连。器身的外范由三块组成,以足中线作分范之界线,第四块范包括了器底和足的内侧,以足的左右侧范线及底沿的范线为界。立耳与器身亦系一次铸成,耳之范由器身范之延长面及心型上之槽沟组成。足端折断曾以熔铜补缀,底部有熔补痕迹多处(附图)。
4.花纹分析
腹部的口缘下有弦纹四道,此四道弦纹之最下一周,为下垂
状纹三单位。三袋状足上也各有一单位
纹。
图57及说明
1.一般说明:盉形器
2.一般描述
器形敛口,大腹,三足。具流及盖,盖顶一柱钮,钮呈伞顶状,纯缘部有小耳一对,保存尚良好。盖、流及器身上部都有裂痕。锈蚀颇甚,表面呈墨绿色锈。
3.铸造方法讨论
表面因锈蚀已无任何铸造痕迹残留。足与耳及器身系一次铸造而成,流则似系单独铸成后再与器身铸合在一起。由器内看,流与器身衔接处形成一周圈的突起(附图),可能是单独铸成的流突出于器身内部的部分,三足的盉其器身的块范可能和甗形器的块范组合相似,即范分成四块,以足的中线分界构成三块外范;底及足的内侧形成第四块。耳的铸法可能与爵形器的鋬相似。
4.花纹分析
素身无文饰。
图58及说明
1.一般说明:角形器
2.一般描述
保存完整,表面呈暗铜色无甚锈蚀。有盖。器身如一动物的角,惟角端部为一平面。盖缘及口缘附近各有文饰一圈,文饰甚清晰。在器身内弯侧文饰圈内,有贯耳一只。
3.铸造方法讨论
器壁甚薄,铸造后表面加工甚好,已全无范线痕迹,器身的文饰分为四个单位,可能范亦以此四单位之界线剖分成四块。贯耳中央有一垂直的范线,亦恰坐落在文饰的界线上。贯耳上下方在文饰的部分有小部分是空白素面(附图),疑系贯耳心型所遗的痕迹。盖与钮系一次铸成,盖表面文饰分为四个单位,故盖范亦可能分成四块。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器盖及器身近口缘处各有花纹一周带。刻划模文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器盖:盖钮上饰圆涡纹(第二型)。盖面近缘边处有花纹一周带,四个相同的单位构成。每单位皆以一只夔龙为主体花纹。夔龙:小上卷鼻与下勾下唇形成大张嘴的形状;眼,第八型;尖叶形角;长条蛇形身,上卷尾;身下有一尖短肢向前弯卷;此短肢与上卷尾都弯成一小圆的形状。细线云雷纹填空。
B.器身:花纹一狭长周带,由三个相同的单位组成。单位花纹与器盖上的周带花纹相同。器身口缘旁单耳的外面的花纹,为一方眼尖角的小型动物面。
图59
图60及说明
1.一般说明:鸟尊形器
2.一般描述
鸟尊仅余器身,应有之鸟头状盖已遗失,腹下两足一尾似鼎之三足,足趾屈曲如钩,通体文饰极为精美。正面饰一倒兽面,两旁各饰一蟠龙,其下又有二夔纹,纯缘下左右侧各有贯耳一只。胸及脊部各有上下行棱脊一道。器底有铭文一字,似一虎形,器身布满绿锈间呈红铜色。
3.铸造方法讨论
器系一次铸造而成。器之内壁在足的部位有凹穴(附图)。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除腹底部之外遍布花纹;堆雕及浮雕模文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器身:胸前与背脊,有两条棱脊;胸前棱脊下垂到饰面下缘,背脊直达尾末端;两棱脊平分花纹为两相同的左右两侧面。两面在前胸的连系是一个倒置的动物面。两侧的主体花纹则在翼部的位置,其面积几占每侧面之半;翼部是一蟠曲的蛇纹作伸长身躯而下卷其尾的姿态,蛇身之上方并有三道羽纹。鸟翼的上下另有三只各不相同的小型兽纹填空。细线云雷纹垫底。器身的鸟尾部分以棱脊中分,每侧面为三道羽纹,两侧合计,尾端羽纹共有平行的六只。
B.器足:鸟腿部分之上端侧面为一宽条圆旋的形状;其下段为有前面全部羽片的装饰。爪部四趾无纹。
图61及说明
1.一般说明:盖形器
2.一般描述
此件为一圆形像瓜皮帽之铜盖,很可能是罍形器的盖。盖顶中央有像爵形器的柱钮,钮似伞状,有涡纹五道。盖身有凸起之弦纹二道,盖上粘有一大块泥土,土之表面有编织物之痕迹残留。全身布满绿锈间有土斑。盖内顶部有铭文三字。
3.铸造方法讨论
因表面锈蚀,已无范线之迹象。可能是一次铸成,揣想其盖面外范为一整块,钮部则为单独的一块,钮范置于盖范之下,铸口开在盖口之边缘倒置铸造。
4.花纹分析
盖钮顶部有一圆涡形(第二型)。盖身有阳线弦纹二匝。盖内表,顶面里有铭文。
图62及说明
1.一般说明:盖形器
2.一般描述
此件为一椭圆形之铜盖,是何种器物之盖则不得而知,不过为一容器之盖则无可置疑。盖为全装文饰。盖顶中央有一柱钮,钮似笠帽状,上有涡纹四道。盖身有凸起之棱脊四道,正如将此一椭圆形盖划分成四等份,每一等份靠边缘处均饰以一只突起振翼欲飞之凤鸟纹,凤鸟之上为凸起之直线斜纹,文饰精良细致。盖呈浅绿锈色,盖内尚粘泥土少许。
3.铸造方法讨论
此盖制作精美,看不出任何范线的痕迹,揣想其型范组合之方法是:盖身之范分为二块或四块,以棱脊为界,钮部为另外之一块范。倒置而铸法与R2079盖相同。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满装花纹,堆雕及浮雕模文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钮顶面饰以圆涡纹(第三型)。盖顶外表紧接钮根处,为刻划平行弧线,形成月牙形之花纹一周;再下有四条棱脊高耸饰面,分为四相;每相均上窄下宽,使此盖面分成相同的四个单位,每单位花纹,可分上下两段:上段为阴线刻划的斜行平行线;下段浮雕勾喙、大翅、长尾的鸟纹,细线云雷纹填底。此四个单位花纹,又以椭圆饰面的窄端上之棱脊为分界,划为两个对称的排列。
图63 殷墟出土青铜器与殷墟出土陶器之形制比较图(一)
图64 殷墟出土青铜器与殷墟出土陶器之形制比较图(二)
图65 写实动物与神话动物图案(一)
图66 写实动物与神话动物图案(二)
图67 图案化动物面纹饰
图68 肥遗型动物纹(一)
图69 肥遗型动物纹(二)
图70 肥遗型动物纹(三)
图71 对称排列的动物纹
图72 眼纹目纹及其变形图案
图73 斜方格雷乳纹与钩连雷纹
图74 各种几何形纹
[1]“方式”指所表现的形式;“方法”指制造花纹的所用的技术。
[2]见本文“图版总说明及说明中所用之名词释义”。
[3]李济,1928年,第17页。
[4]阿尔纳(T.J.Arne),1925年。
[5]罗振玉,1970年,第33页。
[6]比较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上册,第109页,图九〇。
[7]J.A.Pope,R.J.Gettens,J.Cahill,N.Barnard:The Freer Chinese Bronzes,Vol.1,Catalogue,P1.1,p.20,1967,Washing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