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屯乙组基址墓葬出土之觚形器九件
由五座墓葬中发掘出来,即M18.4一件、M188一件、M222两件、M232两件、M238三件,列表如表1。
表1所列小屯乙组基址出土的觚形器,有三件保存得比较完整,即R2000、R2006及R2007。这三件觚形器的平均重量为893.9公克,平均高度为218.7厘米,腹部宽度平均为50.3厘米。九件中,全素的只有一件,全装的两件,其余六件均为半装的。表现文饰的方法可分三种,即堆雕模文丁种、堆雕模文戊种及模范合作文乙种;最后的一种为在模上堆雕,翻成范文后,再加刻划。专就腹饰说,花纹的结构有五件为云雷纹动物面,两件为羽纹动物面,另外一件为乙组基址出土的惟一用模范合作文表现的花纹。兹分别举例说明于下:
表1 小屯乙组基址出土觚形器之测量及记录[2]
模范合作文乙种,堆雕模文与刻划范文,一例
R2007(图15a、b),M238出土。腹饰上下均有以两条弦纹为界的花边,界内横排一单行连续小圈纹,这些小圈纹与弦纹显然都是在范上刻划的。花纹的主题由两个动物面组成,动物面中间为一上下直行的隆鼻;鼻下有宽条作基础,宽条上端两旁射出作牌状;鼻两侧各为一凸出地面的椭圆形眼珠,由阴线界划,外绕以宽条眼眶;眼上下及后部均由细阴线界划各种卷曲宽条,代表动物面的各器官与动物体。足饰亦同样地由模范合作文制成,上下各有单行连续圈纹花边;主题花纹由四个单位构成,不作对称排列;每一单位正中均为圆角长方形或黄豆形之眼珠,略浮出于器面;眼珠前后绕以各种屈曲宽条,由阴线界划(图24)。
这些动物面的花纹,由浅入的阴线划出的宽条表现。略高出器面的眼珠的制造程序显然是在模上开始的,再由范翻铸出来。但是以阳线表现的小圈纹作成的花边,又显然是在范上直接用翎管或草管压成的。所以这一类的文饰显有两个不同的来源,即由模上翻出来的,及直接在范上刻划出来的。
堆雕模文丁种,云雷纹动物面,三例
乙组基址出土的青铜觚形器,由堆雕模文丁种法制出的花纹共有五例,已如上述。五件花纹都各有其个性,可以说没有两件完全相同的,但是差别的程度也各不相等。今就其差别较大者归纳成三组,各举一例,说明花纹内容。
例一,R2000,这是M18.4出土的一件觚形器,也是安阳发掘中最早出土的一件铜器(图25a、b)。交饰分布在腹部及足部。腹部所表现的一对动物面,各由两单位对称地配合起来。动物面的中间分一条上下隆起的鼻梁,鼻梁左右凸起一对眼珠,眼的内下角与外上角均由宽条构成。动物面的全部布满平地细线云雷纹,卷绕成若干或方、或长方、或其他形状的小单位;小单位形状的变异,多随它们的地位而定,似乎象征着动物面的各部形态。这一花纹图案,本文称为云雷纹动物面。
同一器的足饰,亦由四个单位构成,顺着眼的方向排列,不构成一个动物正面。每一单位的结构,看来与腹饰的作法一样;惟一的差别为足部的面积较大,故细线构成的云雷纹单位也较多。足部四单位中间均有清楚的范线划分,腹部却只有两条范线。足饰的上缘有一周云雷纹构成的花边。
例二,R2003(图26a〔1〕)、R2004(图26a〔2〕、26b)。这是M222出土的两件同样花纹的觚形器,都是半装的。腹饰的动物面与R2000类似,为云雷纹动物面之一种。中间鼻梁高起,鼻上下两端均不到边;鼻两旁与眼部上下方之花纹均与前例相似,惟眼下方为一带有锯齿的下颚。近侧边及下边各有羽纹数道填空。
足饰由四个动物侧面顺序排列。每一侧面均以眼为中心,由眼内下角及外上角,各伸出长条躯干。内下方躯干向下行至边,向上,向内卷成云雷纹;外上角躯干向上行至边界,向外转至侧边,卷成云雷纹。眼下有带锯齿之下颚。饰面内下角,以长条云雷纹及羽纹数道填空(图27)。
例三,R2005(图28a、b),M232出土。这一器的本质较上例轻,且薄,氧化程度也不相等。腹部呈暗褐色,足部与脰部氧化程度较高,有绿锈。腹饰如上例,由堆雕模文丁种,云雷纹动物面一对组成;中间凸起上下行的鼻梁;鼻梁下有宽条垫底,上端两旁射出,如牌状。足饰的四单位,亦顺着眼向排列;上缘无花边,仅以弦纹为界。腹饰与足饰间有弦纹三道(图29)。
以上两例的最大分别,为足饰每单位的轮廓。第一例的足饰四单位为较高而窄的四边形,连花边在内的高度为51公厘,除去花边的高度仍有39公厘;每一单位的上宽平均为39公厘,下宽平均为59公厘。第二例无花边,每一单位的高度为31公厘,上宽平均为35公厘,下宽平均为47公厘。这两例的轮廓与面积显然不同,所具的花纹细节,除了它们本身的限制以外,没有显著的其他分别。每一个单位都以一个高出器面的圆眼珠为中心,眼外角略上,眼内角略下;围绕着眼部,满布细线云雷纹。第二例所缺少的花边部位,似乎是由一条弦纹代替了。足饰有花边的第一例,腹部与足部间只有两条弦纹,第二例却有三条。以上的分别,似乎都是由器物的形态及饰面的大小所引起的,看不出其他的意义。
乙组基址所出土的九件觚形器,用堆雕模文丁种制成的,除上举各例外,尚有M188出土的一件(R2002),这件的文饰与R2000类似。
堆雕模文戊种,羽纹动物面,两例
R2008(图19a、b)、R2009(图30),M238出土,为乙组基址所出觚形器中之全装者。全器形制经复原后,腹部特显细长,宽高指数为所有发掘出土的觚形器中之最小者。审查花纹的制造方法,亦如R2000,属于堆雕模文。腹饰的组织除细线云雷纹外,线条的粗细另具若干有规则的变化,构成古器物学家所称的“羽纹”。此例中粗细线条的分别,在脰部山纹中,表现得尤为清楚。足饰排列亦不对称。每一单位仍以眼珠的凸出最惹人注目。眼部地位偏上,并不居于每一单位的中心;眼眶外为长方形,钩形及
形各种不同的云雷纹。足饰上下各有云雷纹花边。足饰以下,足跟的坡面上刻划的
形花纹,为这一器的最下部的文饰。这种不常见的足跟花纹,也是先在模上雕成,再由范翻铸出来的(图31)。
脰饰为四列蕉叶形山峰构成。蕉叶以平行细线作外框,框内配以两个长三角形相叠立的花纹单位;三角形的核心为矛状纹,余空以细线云雷纹填满(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