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1948年,在《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一文中,讨论三足器的形制演变时,关于爵形器的原始,我作了第二次详细的推溯[1]。在这篇论文的最后一段,我说:“早一个阶段的铜制爵形器,多数具有底折;到了再进一个阶段,大多数都是没有底折的圆底。”所以我认为爵身[2]有底折的是比较近于原始的。据最近大陆考古的报道,在号称早于安阳期殷商时代遗址中,发现了若干爵形器这一类的青铜器,它们完全是平底一类的类型[3]。这一点似乎可以证实我在1948年所发表的说法;但是问题的本质,因材料的增加,却更显着复杂了。所以我决定再继续检查这些新旧资料,并从铸造方面考察这一问题的一面。
现在我们有了侯家庄西北冈出土的一批完整标本,与小屯的标本比较,关于爵形器的结构及其发展,可以得到好些进一步的了解;例如足的高矮、流及尾的伸出度[4],各部的比例等,均呈现了不少的差异。这些差异中,有的可能具有时代的意义。尤其重要的是,由于对铸造程序的检查,我们更认识了好些形制与铸造的关系,以及花纹与铸造的关系。这些关系都是在1948年研讨这组器物时没说到的。因此我们就把爵形器这一次的总检讨,编为殷商青铜器研究的第二本。
[1]李济,1948年,第38—42页。我初次讨论爵形器的形制,见《俯身葬》一文(李济,1931年,第472—475页)。
[2]在本文中,也称“爵身”部分作“杯”。
[3]考古研究所,1962年,第46页及图版贰玖。
[4]为表明流尖伸出度及尾尖伸出度两词的意义,兹将测量法说明于下:(1)在平面上画一坐标(纵轴VOV',横轴XOX',原点O);(2)量爵形器的流尖伸出度法,为将与鋬相对的两足尖放在横轴上,使近流下之一足足尖着于原点上;自流尖向下引一铅垂线,交于坐标内一点,量此点的横坐标长(该点到纵轴的距离),即得流尖伸出度;(3)尾尖伸出度量法,为将与鋬相对的两足尖放于横轴上,使近尾下之一足足尖立于原点上。自尾尖向下引一铅垂线,交于坐标内一点,量此点的横坐标长,即得尾尖伸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