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目
丁麟年
《栘林馆吉金图识》,石印本。
于省吾
1934 《双剑誃吉金图录》。
上海博物馆
1964 《上海博物馆藏青铜器》,上海。
(清)王 杰等奉敕编
《西清续鉴甲编》。
1931 《西清续鉴乙编》,北平古物陈列所。
(宋)王 黼等
《博古图录》本立堂藏本。
文物出版社
1960 《青铜器图释》,(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1965 《安徽嘉山县泊岗引河出土的四件商代铜器》,《文物》,1965:7。
水野清一
1953 《殷商青铜器编年の诸问题》,《东方学报》,京都二十三。
1959 《殷代青铜器と玉》,日本经济新闻社。
加山延太郎
1961 《铸物便览》,日本铸物协会编,丸善。
考古研究所编
1956 《辉县发掘报告》,《中国田野考古发掘报告》第一种,北京。
1956 《试论郑州新发现的殷商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56:3。
1957 《郑州商代遗址出土铜器》,《考古学报》,1957:1。
1958 《郑州南关外商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通讯》,1958:2。
1962 《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文物出版社,北京。
1962 《陕西泾水上游调查》,《考古》,1962:6。
1964 《河南渑池县考古调查》,《考古》,1964:9。
1965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5:5。
1965 《郑州市铭功路西侧的两座商代墓》,《考古》,1965:10。
李孝定
1965 《甲骨文字集释》,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五十。
李泰棻
1940 《痴盦藏金》,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史学系考古室专刊之二。
1940 《痴盦藏金续集》,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史学系考古室专刊之三。
李 济
1934 《城子崖》,《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一,南京。
1948 《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国考古报告集》第三册,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十三,商务印书馆,上海。
1950 《豫北出土青铜句兵分类图解》,《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二本,台湾南港。
1956 《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三本,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南港。
李 济、万家保
1964 《殷墟出土青铜觚形器之研究》,《古器物研究专刊》第一本,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南港。
1966 《殷墟出土青铜爵形器之研究》,《古器物研究专刊》第二本,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南港。
帝室博物馆
1932 《周汉遗宝》,东京大塚巧艺社印行。
孙 壮
1931 《澂秋馆吉金图》,北平商务印书分馆。
孙海波
1939 《河南吉金图志賸稿》,考古学社专刊第十九种。
容 庚
1929 《宝蕴楼彝器图录》,北平京华印书局。
1935 《海外吉金图录》,考古学社专刊第三种。
1941 《商周彝器通考》,北平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专号之十七。
(清)梁诗正等奉敕编
1888 《西清古鉴》,迈宋书馆铜版影印本。
(汉)许 慎
1959 《说文解字》,四库善本丛书馆,台湾台北。
台湾“故宫博物院”、台湾图书馆联合选制
1952 《中国文物景集》。
台湾“故宫博物院”编制。
1958 《故宫铜器图录》,“中华丛书委员会”印行。
(清)高宗敕编
1913 《宁寿鉴古》,涵芬楼依《宁寿宫写本》石印小本。
商承祚编
1935 《十二家吉金图录》第一集,商务印书馆。
郭宝钧
1933 《古器释名》,《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历史语言研究所。
(晋)郭 璞传、(清)郝懿行笺疏。
1936 《山海经》,《四部备要》,中华书局(上海)。
黄伯思
1108 《东观余论》,《学津讨原》第十三集,册百廿二—廿三。
黄 濬
1935 《邺中片羽》初集,北平尊古斋发行。
1937 《邺中片羽》二集,北平尊古斋发行。
梅原末治
1933 《欧美蒐储支那古铜菁华》,山中商会,日本。
1940 《古铜器形态の考古学的研究》,东方文化研究所,研究报告第十五册。
1940 《河南安阳遗宝》,小林写真制版所出版部。
1942 《青山庄清赏》,根津美术馆,日本京都。
1947 《冠斝楼吉金图》,日本京都。
1959 《日本蒐储支那古铜菁华》,山中商会,日本。
1965 《殷墟》,东京朝日新闻社。
冯云鹏、冯云鹓辑
1821 《金石索》,滋阳县署藏版。
邹寿祺编
1927 《梦坡室获古丛编》。
端 方著
1908 《陶斋吉金录》,自石印本。
刘体智辑
1934 《善斋吉金录》,石印本。
滨田青陵等
1934 《删订泉屋清赏》,日本京都。
滨田青陵、原田淑人
1926 《泉屋清赏》
罗振玉
1914 《殷虚书契考释》,永慕园印本。
Ackerman,Phyllis(The Iranian Institute)
1945 Ritual Bronzes of Ancient China.New York.
Andersson,J.G.
1947 Prehistoric Sites in Honan.BMFEA No.19.
Barnard,Noel
1963 Book Reviews,Monumenta Serica Vol.ⅩⅫ.
Fairbank,Wilma and Wan Chia-pao
1965 Symposium in honor of Dr.Li Chi on his Seventieth Birthday,Part 1,Taipei.
Freer Gallery of Art,Washington D.C.
1946 A Descriptive and Illustrative Catalogue of Chinese Bronzes,Acquired Dur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John Ellerton Lodge.
Grousset,René
1930 Les Civilisations de l'Orient(Tome Ⅲ—La Chine).Paris.
Gyllensvärd,Bo and Pope,John Alexander
1966 Chinese Art from the Collection of H.M.King Gustaf Ⅵ Adolf of Sweden.
Hentze,Carl
1951 Bronzegerät,Kultbauten,Religion im Ältesten China der Shang-zeit.Antwerpen,De Sikkel.
Heusden,Williem van
1952 Ancient Chinese Bronzes of the Shang and Chou Dynasties.Tokyo,Privately published.
Karlgren,Bernhard
1936 Yin and Chou in Chinese Bronzes.BMFEA No.8.
1952 A Catalogue of the Chinese Bronzes in the Alfred F.Pillsbury Collecti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Kelley,Chatles Fabens and Ch'en Meng-chia
1946 Chinese Bronzes from the Buckingham Collection.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Kidder,J.Edward,Jr.
1956 Early Chinese Bronzes in the City Art Museum of St.Louis.The City Art Museum.
Maryon,Herbert and Plenderleith,H.J.
1954 A History of Technology.Volume Ⅰ(From Early Time to Fall of Ancient Empir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and London.
Sirén,Osvald
1928 A History of Early Chinese Art,the Prehistoric and Pre-Han Periods.London.
Voretzsch,E.A.
1924 Altchinesische Bronzen.Berlin,J.Springer.
Watson,William
1962 Ancient Chinese Bronzes.London.
White,W.C.
1956 Bronze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本篇图版及说明
图1 斝形器柱钮四型
〔1〕第一型,圆顶形(R2038);〔2〕第二型,笠顶形(R1114);〔3〕第四型,伞顶形(R2041);〔4〕第五型,桶帽形(R1115)。
图2 斝形器主体花纹之图案及表现方法
图3 眼纹四型
〔1〕第二型;〔2〕第三型;〔3〕第五型;〔4〕第八型。
图4 角纹六型
〔1〕第二型;〔2〕第四型;〔3〕第六型;〔4〕第三型;〔5〕第五型;〔6〕第七型。
图5 鼻纹六型
〔1〕第一型(R2044);〔2〕第三型(R2043);〔3〕第四型(R2036);〔4〕第七型(R1113);〔5〕第五型(R2038);〔6〕第六型(R2045)。
图6 钮顶圆涡纹八型
〔1〕第二型;〔2〕第三型;〔3〕第四型;〔4〕第五型;〔5〕第六型;〔6〕第七型;〔7〕第八型;〔8〕第九型。
图7
〔1〕《博古图录》,周父丁斝;〔2〕《博古图录》,周虎斝;〔3〕《博古图录》,周云雷斝五;〔4〕《博古图录》,周风纹斝;〔5〕《博古图录》,周子乙斝一;〔6〕《博古图录》,周山斝;〔7〕《博古图录》,汉虎斝;〔8〕《郑州市铭功路西侧的两座商代墓》,图二:7。
图8
〔1〕《殷墟陶器图录》,365D;〔2〕《殷墟陶器图录》,371E;〔3〕BMFEA No.19,Prehistoric Sites in Honan,P1.87:5;〔4〕BMFEA No.19,Prehistoric Sites in Honan,P1.86:2;〔5〕《郑州南关外商代遗址发掘简报》,图三(《考古通讯》1958-2);〔6〕《试论郑州新发现的殷商文化遗址》,图版肆:4(《考古学报》,1956.3)。
图9 三足斝形器
〔1〕《十二家吉金图录》,居二十七;联裆足、素鋬、弦纹。〔2〕《十二家吉金图录》,栔十二;联裆足、兽头鋬、素身。〔3〕《日本蒐储支那古铜菁华》(三),图二四七;联裆足、兽头鋬、弦纹。〔4〕《十二家吉金图录》,贮十一;联裆足、兽头鋬,颈有花纹,腹带弦纹。〔5〕《殷商青铜器と玉》,图版24;联裆足、兽头鋬,全装花纹。〔6〕Chinese Art:from the Collection of H.M.King Gustaf ⅥAdolf of Sweden,p.22:3;分立足、素鋬、平底有底折。
图10 青铜斝形器的类型
图11 三足斝形器
〔1〕Bronze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p.1,LⅩⅩⅪ;第叁式、素鋬、矮柱、单层花纹。〔2〕《上海博物馆藏青铜器》,图二;第叁式、素鋬、矮柱、双层花纹。〔3〕《上海博物馆藏青铜器》,图十八;第叁式、素鋬、高柱、桶帽钮、双层花纹。〔4〕A Descriptive and Illustrative Catalogue of Chinese Bronzes,p.1,4,p.25;第叁式、素鋬、高柱、桶帽钮、全装花纹。〔5〕《日本蒐储支那古铜菁华》(三),图二四六;第叁式、兽头鋬、矮柱、双层花纹。〔6〕《殷商青铜器と玉》,图33;第叁式、兽头鋬、高柱、桶帽钮、双层花纹。
图12
〔1〕《日本蒐储支那古铜菁华》(三),图二四一;第叁式、兽头鋬、高柱、桶帽钮、全装花纹。〔2〕《欧美蒐储支那古铜菁华》(一),图六九;第叁式、兽头鋬、高柱、鸟体钮、双层花纹。〔3〕《古铜器形态の考古学的研究》,图二八:6;第肆式、分立足、圜底、颈瓶形、兽头鋬、弦纹三周在颈上。〔4〕Bronze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p.1,LⅩⅩⅧA;第伍式、素鋬、单层花纹。〔5〕Chinese Bronzes from Buckingham Collection,P1.Ⅴ—Ⅶ,p.22;第伍式、兽头鋬、矮柱、身上花纹。〔6〕《海外吉金图录》,图九十三;第伍式、兽头鋬、高柱、桶帽钮、全装花纹。
图13
〔1〕The Pillsbury Collection of Chinese Bronzes,P1,14;四足斝形器、第贰式、兽头鋬、高柱、桶帽钮、全身花纹。〔2〕A Descriptive and Illustrative Catalogue of Chinese Bronzes,P1,Ⅰ,Ⅱ;四足,第贰式、兽头鋬、高柱、屋顶钮、全身花纹。〔3〕《善斋吉金录》,礼器六·六七;四足、第壹式。〔4〕《双剑誃吉金图录》上,三十一;变种之一例,口上双立耳代柱。〔5〕《西清古鉴》二十三、十七;变种之一例,无柱与钮。〔6〕《西清古鉴》二十三、八;变种之一例,鋬与柱钮成平行方向。
图14及说明
1.一般说明
2.保存情形
全身由破片粘合,三足与器身亦经折离粘好,腹壁仍缺一小块。器身全形被压成椭圆,尤以口部为甚。表面布满凝聚状之绿锈,锈蚀处有明显之裂痕。
3.铸造痕迹
(1)钮底:两钮底均有范线三条,呈“
”状。
(2)周壁:双层周壁,两层均饰以兽面纹。每组兽面纹之接界处均留有直线一条,上下行,该处花纹参差不齐,按即接范处之范线。
(3)鋬:鋬部虽锈蚀甚重,惟仍可看出鋬内外面之正中部分有凸起之范线各一条,上下行;两端与周壁相接。鋬阴周壁上之直条范线,因锈蚀不甚清楚。
(4)底部:因锈蚀看不清楚有无范线。
(5)足部:三足之外脊及内转角部位均有明显凸起之范线。三足足内中空,无心型遗留。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文饰二周,上周装饰脰部的下半段,下周占整个腹部。上下二周的文饰各由三单位动物面组成。模范合作文乙种,即:模上堆雕与范上刻划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脰部:文饰与腹部相似,惟动物面的眼纹是第三型。
B.腹部:文饰一周,上下以弦纹为界;弦纹内各有阳线连续圈纹一道,主体花纹为动物面居中。动物面由凸起的鼻纹分左右为两对称的半面;每半面为又可代表一长条动物的侧面视景;鼻,第一型;眼,第五型;角,第五型;粗线云雷纹填饰。
C.柱钮:第九型圆涡纹。
图15及说明
1.一般说明
2.保存情形
柱钮及腹壁均由破片粘合,复原后尚称完整,仅鋬部仍缺一小片。器身遍布绿锈,无锈处呈红棕色。微沾泥土。
3.铸造痕迹
(1)钮底:两钮底之范线呈“
”形。
(2)周壁:周壁分上下两层,各饰以兽面纹六组,此六组文饰又分为主从两组,主兽面纹之分界棱脊,为从兽面纹之鼻。棱脊处文饰参差不齐,按系利用范线所形成者。
(3)鋬:鋬内外面之正中部分及鋬阴周壁上均有明显凸起之范线。
(4)底部:底部因破碎粘合及锈蚀,已看不见范线的痕迹。
(5)足部:三足之外脊及内转角部位均有明显之范线凸起。三足两侧面之凹槽内并无心型遗留。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文饰二周,上周装饰脰部的下段,约占脰部的五分之二,下周占整个腹部。模范合作文乙种,即:模上堆雕与范上刻划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脰部:文饰一周,上下边线之内均饰阳线连续圈纹,文饰在鋬下的位置中断;全周文饰可分为三个单位。与鋬面相对之正面为一动物面,面正中鼻梁隆起;鼻,第六型,鼻脊直达边界,隔断了圈纹花边;眼,第三型;角,第五型;云雷纹填饰。动物面的两边对称,各为卷尾之长条躯干侧面视景,云雷纹填空,下角各有一眼纹(第五型)填饰。两旁各为另一隆起的脊线隔断,与鋬两旁伸出,由变形目纹构成之饰面相接(参看附图一)。
B.腹部:文饰一周,由三单位动物面组成,上下边线内各有阳线圈纹花边一道。动物面自鼻分左右两对称的半面,每半面为一侧面动物纹视景;鼻,第六型;眼,第三型;角,第三型;其余各部分均为粗线云雷纹填饰。尾下有一变体六肢目纹填饰。
C.柱钮:第三型圆涡纹。
图16及说明
1.一般说明
2.保存情形
完整。两柱被压稍向内倾斜。鋬右面之足有裂纹一道。锈蚀较轻,无锈处略呈黝褐色,微具泥斑。器口内一边有坟起凝聚状之锈蚀。文饰极清晰。
3.铸造痕迹
(1)钮底:两钮底均有范线遗留,呈“
”形。
(2)周壁:周壁双层,上下两层均饰以兽面纹。每组兽面纹之接界处均留有直线一条,上下行;该处花纹参差不齐,且有磨锉的痕迹,按即接范处之范线。
(3)鋬:鋬外面及内面之正中均有凸起范线一条,上下行;两端与周壁相接,且鋬面一半高一半低,形成很不整合之现象。鋬阴周壁上亦有范线一条,有明显被磨锉过的痕迹。
(4)底部:自底外表之中心至三足的内转角,有三条凸起之范线,呈“Y”形。
(5)足部:三足之外脊及内转角部位均有凸起之范线,唯均有被磨锉过的痕迹;足内中空,有心型遗留。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文饰二周,上周装饰脰部的下半段,下周占整个腹部。二周文饰各由三单位动物面组成。模范合作文乙种,即:模上堆雕范上刻划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脰部:文饰与腹部的相似。
B.腹部:文饰一周的上下边线之内各有阳线圈纹花边一道,中为动物面。动物面;鼻,第四型;角,第六型;眼,第三型,眼球突出;其余各器官均为粗线云雷纹填饰所成;长条躯干,尾端向上,向内卷。
C.柱钮:第二型圆涡纹。
图17及说明
1.一般说明
2.保存情形
尚完整。惟鋬左面柱下折一小片。器之表面罩有坟起之绿锈,无锈部分呈红棕色,微有泥斑。
3.铸造痕迹
(1)钮底:双钮底因锈蚀甚重,范线不能辨认。
(2)周壁:周壁双层,上下层周壁均饰以兽面纹。每组兽面纹之接界处均可看出接线之范线,且似带有磨锉痕迹。
(3)鋬:鋬内面的正中,有凸起范线一条,上下行;两端与周壁相接。
(4)底部:自底外表之中心至三足的内转角,有三条凸起之范线,呈“Y”形。
(5)足部:足之外脊及内转角均有微凸之范线。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文饰二周,上周装饰脰部下节,约占脰部的五分之二,下周占整个腹部。上下二周的文饰各由三单位动物面组成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脰部:云雷纹动物面;鼻,第五型;眼,第三型;角,第五型;躯干自眼部后伸,尾向上扬,内卷;粗线云雷纹填饰。尾下有一目纹(第三型)填饰。
B.腹部:云雷纹动物面;鼻,第五型;眼,第五型;角,第六型;身在眼后伸出,上卷尾;身的上下有类似短羽纹的填饰。尾下有一目纹(第二型)填饰。
C.柱钮:第九型圆涡纹。
图18及说明
1.一般说明
2.保存情形
器壁有破裂粘合痕,全形略被压歪,两柱被压向内倾斜。表面微沾绿锈,全身呈红棕色带褐斑。花纹部分之缝隙呈黄铜色;足及底均留有黑色灼烟痕。足尖略平。足部及器内微沾有泥土。口缘有一处因粘合时未对准而显不平。文饰很清楚。
3.铸造痕迹
(1)钮底:两钮底部之范线呈“
”形。
(2)周壁:周壁分两层,上下层周壁均饰以兽面纹。每组兽面纹之接界处均留有一直条范线。
(3)鋬:鋬外面的正中有明显凸起之范线。鋬内面下端的中央连着周壁处有凸起之熔铜痕。
(4)底部:自底外表之中心至三足的内转角,有三条凸起之范线,呈“Y”形,且似带有磨锉痕迹。
(5)足部:三足之外脊及内转角部位均有明显凸起之范线。两侧面凹槽内有心型遗留。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文饰二周,上周装饰脰部下段,约为脰部的三分之一,下周占整个腹部。上下二周,各由三单位动物面组成。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脰部:云雷纹动物面;鼻,第五型;眼,第二型;云雷纹填饰。
B.腹部:小宽条动物面,面部特大,躯干短小;鼻,第三型;口横越鼻下;眼,第五型;角,第二型;云雷纹羽纹填饰。
C.柱钮:第五型圆涡纹。
2.保存情形
器身大部破折经粘合,且布满凝聚状之绿锈,锈蚀甚重,纯缘,鋬缘,柱钮及足均有锈蚀分裂之痕迹。腹内沾泥少许,底壁残缺一块。
3.铸造痕迹
(1)钮底:锈蚀甚重看不出范线。
(2)周壁:双层周壁,两层均饰以兽面纹。每组兽面纹之接界处均有直线一条,上下行,按系接范处之范线。
(3)鋬:鋬内外面之正中部分,虽锈蚀很重,仍模糊可看出有凸起之范线。鋬阴周壁亦呈同样状态,唯线条甚不明显。
(4)底部:自底外表之中心至三足的内转角,有三条范线,唯锈蚀与胶补,已将范线掩盖得很模糊。
(5)足部:三足之外脊及内转角,隐约看到范线。足内中空,有心型遗留。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文饰二周,上周装饰脰部的下段,约占脰部的五分之二,下周占整个腹部。上下二周各由三单位动物面组成。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脰部:云雷纹动物面;鼻,第五型;眼,
1.一般说明第三型;躯干由眼部后伸,尾端上扬内卷,粗线云雷纹填饰。身后有一目纹(第二型)填饰。
B.腹部:云雷纹动物面;鼻,第五型;眼,第五型;角,第六型;躯干在眼后伸出,上卷尾;上下有短羽纹。尾下有(两肢)目纹(第二型)填饰。
C.柱钮:第九型圆涡纹。
图20及说明
1.一般说明
2.保存情形
周壁,鋬,足均破折经粘合,惟腹壁仍缺数小片。通体绿锈,部分没有绿锈处呈红棕色或铅灰色。腹内沾泥少许,文饰极清晰。足有锈裂痕。
3.铸造痕迹
(1)钮底:两钮底均有范线遗留,呈“
”形。
(2)周壁:周壁折成两段,作双层周壁形。上下层周壁均饰以兽面纹。每组兽面纹之接界处,均留有明显之直线一条,上下行,且该处花纹亦参差不齐,按即接范处之范线。
(3)鋬:鋬外面及内面的正中,均有明显范线一条,上下行;两端与周壁相接。鋬内有型土遗留,鋬阴之范线不明显。
(4)底部:自底外面之中心至三足的内转角处,有三条凸起之范线,呈“Y”形。
(5)足部:足之外脊及内转角部位均有微凸之范线。足内中空,有心型遗留。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文饰二周,上周装饰脰部的下段,下周装饰整个腹部。上下二周文饰各由三单位动物面组成。堆雕模文戊种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脰部:与下周的文饰相同,惟尾下填空的目纹较常见之第五型已有变化。
B.腹部:动物面的正中是一条隆起的鼻梁(第四型),分左右为二对称的侧面动物纹;眼(第五型),犬齿,躯干由眼后伸出,身,角,尾,爪均用雷纹填饰;眼上羽纹横排或竖立;身上下皆为平排之羽纹。尾下又有一目纹,为倒形第三型;云雷纹,羽纹填空。
C.柱钮:第八型圆涡纹。
图21及说明
1.一般说明
2.保存情形
器身大部由碎片粘合,足部脱落后补缀。表面沾满绿锈;足部沾有泥。足,底及鋬均有黑色灼烟痕。器表面极不平整,惟花纹尚可辨认。
3.铸造痕迹
(1)钮底:两钮底均有明显之范线,呈“
”形。
(2)周壁:周壁双层,上下层均饰以兽面纹,每组兽面纹之接界处,均留有直线一条,上下行,按系接范处之范线。
(3)鋬:鋬内面及外面的正中,有明显的范线,上下行;两端与周壁相接。鋬面一半高一半低,横切面呈“
”形。
(4)底部:底为破碎粘合,中间一块破片。范线三条,作“Y”形。
(5)足部:足之外脊及内转角部位均有微凸之范线。足之两侧面凹槽内有心型遗留。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文饰二周,上周装饰脰部的下段,下周占整个腹部。上下二周均为三单位羽纹动物面组成。堆雕模文戊种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脰部:除角纹为第三型外,其余各部分与下周文饰相同。
B.腹部:长条动物面,鼻纹第三型;分左右为二对称的侧面视景;口微张,横越鼻下;口两旁,上齿作钩状,口角直达眼下;眼,第五型;角,第二型;躯干,尾,爪皆云雷纹填饰;鼻角之间,身之上方和尾的后方皆羽纹填饰。尾下有一目纹(第五型)填饰。
C.柱钮:第八型圆涡纹。
图22及说明
1.一般说明
2.保存情形
器身大部由破片粘合,柱下端,腹壁,底及足部均残缺。表面布满绿锈,部分呈凝聚状,带褐斑。一足之尖已断。
3.铸造痕迹
(1)钮底:两钮底部均有范线遗留,呈“
”形。鋬右面之钮底有一锈蚀透孔,可以看出钮内有心型遗留。
(2)周壁:周壁折叠作双层,两层均饰有兽面纹。每组兽面纹之接界处各有直线一条,上下行;接界处花纹参差不齐;按系接范处之范线。
(3)鋬:鋬内外面的正中均有明显凸起之范线,上下行;两端与周壁相连。鋬面一半高一半低,呈很不整合现象。鋬阴之两侧及中央,有三直条明显之范线。
(4)底部:自底外表之中心至三足的内转角有三条微微凸起之范线,呈“Y”形。
(5)足部:足之外脊及内转角部位均有范线遗留,惟外脊之范线很模糊。三足之两侧面凹槽内尚有少许型土遗留。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文饰二周,上周装饰脰部的下半段,下周占整个腹部。上下二周各由三单位动物面组成。堆雕模文戊种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脰部:羽纹动物面除角形为第四型外,其余与腹部的一周相同。
B.腹部:羽纹动物面,自鼻分左右为两对称的半面,每半面为一侧面的长条动物纹视景。口部横越鼻下,将两半联成一体;鼻,第三型;眼,第五型;角,第二型;躯体为云雷纹填饰。尾部上扬后下卷,尾尖卷向内。长条躯干上下均为羽纹填饰。尾下有一双体六肢目纹填空。
C.柱钮:第七型圆涡纹。
图23及说明
1.一般说明
2.保存情形
残缺甚多,大部由破片粘合。器身布满绿锈,微带褐斑。
3.铸造痕迹
(1)钮底:鋬左方之钮底范线呈“
”形,鋬右方钮底范线因锈蚀已模糊不清。
(2)周壁:周壁双层,两层均饰以兽面纹。每组兽面纹之接界处均有直线一条,上下行,该处花纹亦参差不齐,按即接范处之范线。
(3)鋬:鋬外面之正中,有凸起范线一条。鋬内面只有上端可看出残留有一小段范线,以下则没有了。鋬阴的两侧及其中线则有三条约为等距之范线。
(4)底部:自底外表之中心至三足的内转角有三条范线,呈“Y”形。
(5)足部:足之外脊及内转角均微有范线之痕迹,外脊部位线条较模糊。三足之两侧面凹槽内有型土遗留。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文饰二周,上周装饰脰部的下半段,下周占整个腹部。上下二周各由三单位动物面组成。堆雕模文戊种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脰部:羽纹动物面,除角纹是第四型外,其余文饰与腹部的一周相同。
B.腹部:羽纹动物面,自鼻分左右为两对称的半面,每半面为一侧面的长条动物纹视景。口部横越鼻下,将两半联成一体;鼻,第三型;眼,第五型;角,第二型;躯干为细线云雷纹填饰。尾部上扬,尾端下卷,尾尖卷向内。长条躯干上下均为羽纹填饰。尾下有一变体六肢目纹填空。
C.柱钮:第七型圆涡纹。
图24及说明
1.一般说明
2.保存情形
器身大部分由破片粘合,唇部及腹壁仍有残缺。鋬已大半失落,只上下两端残留一小段。鋬右边之钮亦已失落。表面微布绿锈,无锈处呈红棕色,内外皆微沾泥土。器身花纹极清晰。器身足及底有黑色灼烟痕。
3.铸造痕迹
(1)钮底:鋬右方一钮残缺,所存左钮范线很模糊,呈“
”形。
(2)周壁:周壁双层,上下两层均饰以兽面纹。每组兽面纹之接界处均有直线一条,上下行,该处花纹亦参差不齐,按即接范处之范线。
(3)鋬:鋬已断缺,残存两端可看出鋬外面及内面之正中有凸起之范线。鋬阴周壁上之两侧及中央,有三条明显凸起之范线。
(4)底部:自底外表之中心至三足之内转角,有三条明显之范线,呈“Y”形。
(5)足部:三足之外脊及内转角处均有凸起之范线,足之两侧面凹槽内有心型遗留,且有烧灼的痕迹。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文饰二周,上周装饰脰部的下半段,下周占整个腹部。二周文饰各由三单位动物面组成。刻划范文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脰部:动物面,自鼻分左右两对称的半面,每半面为一侧面动物纹视景;鼻,第三型;眼,第五型;角,第三型;躯干由眼后伸出,上卷尾;云雷纹及类似短羽纹填饰。
B.腹部:文饰与脰部相似,惟侧面动物纹躯体的尾下有一变体六肢目纹填饰。
C.柱钮:第五型圆涡纹。
图25及说明
1.一般说明
2.保存情形
足及一柱残折经粘合;一足散失代以木柱。表面绿锈,无锈处呈红棕色,略光滑。鋬残缺,只余根部痕迹。口内沾有泥土。
3.铸造痕迹
(1)钮底:因锈蚀甚重范线不能辨认。
(2)周壁:周壁近长方形四角圆转。文饰三层,每组文饰之接界处,约于周壁的四转角部位,均留有直线一条,上下行,该处花纹亦参差不齐,按系接范处留下之范线。
(3)鋬:残缺,惟约于鋬阴的两侧,可以看出上下行两条平行的范线。
(4)底部:底折部分周围留有一匝范线,惟像被磨锉过的样子。整个底部的外表面则无范线可寻。
(5)足部:无法看出有无范线。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器身布满花纹。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器身:近纯缘部分为山纹一周。山纹下为狭条花纹一周,由六肢目纹*相连接而成,细线云雷纹填空。再下为主体文饰:分正面、鋬面、左右两侧面四个单位。正面中部为一大宽条动物面,正中鼻纹分全面花纹为左右两对称的半面;每半面为一侧面长条动物纹视景。鼻,第五型;眼,第五型;角,第三型;身躯从眼后伸出,下卷尾。尾下为一简化的六肢目纹,各器官间及宽条面均由云雷纹填饰。鋬面文饰与正面的相似,惟鋬下鼻纹不隆起。左右两面的动物面,亦与正面的图案相似,但躯干较短小,由眼后径向上扬,急转向下卷尾。
B.柱钮:第六型圆涡纹。
*参看图版总说明及说明中名词释义的“六肢目纹”。
图26及说明
1.一般说明
2.保存情形
完整。表面布满绿锈,无锈处呈铅灰色。近鋬处腹壁上有蓝斑。鋬右面柱的根部与周壁有熔接痕迹。花纹很清楚。
3.铸造痕迹
(1)钮底:鋬右面之钮底有范线三条,呈“
”形,且有残孔可看到心型遗留。鋬左面之钮底无范线,似有熔接痕迹。
(2)周壁:周壁近长方形,四隅圆转。两短边之中央周壁花纹部分,各有直线一条,包括文饰之凸起兽鼻在内,按即范线的遗留。
(3)鋬:鋬外面之正中部分,有微微凸起之线条,曾被磨锉,按此处即接范处之范线。鋬内面有心型遗留,在上端可看出有一小段范线露在心型外。鋬阴腹壁上,无范线。
(4)底部:底部四周约于底折部位有磨锉的痕迹,可能是范线的遗留。
(5)足部:四足之外脊微微凸起,内转角则被磨锉得利如刀刃,两处是否范线暂不能确定。四足之内两侧面凹入处两面通了气,内有心型遗留。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器身布满花纹。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
(2)图案分析——
A.器身:近纯缘部分为山纹一周。鋬面部分的山纹在鋬下中断。山纹下有平行的一条狭窄的周带,由宽条形“六肢目纹”构成;计一周内共八单位。再下即为主体文饰一周;分正面、鋬面、左右两侧面为四个动物面单位。正面为一大宽条动物面:由居中的隆鼻分成左右对称的两个半面,每半面为一侧面动物视景。鼻,第五型;眼,第五型;角,第三型;长条身躯自眼后伸出,尾部上扬,后转,尾尖下垂;细阴线刻划的云雷纹填空。尾下有一六肢目纹垫底,其余各器官间皆为细云雷纹装饰。鋬面的动物面与正面同;鋬下不中断,但鼻形亦不隆起。左右二侧面的动物面与正面相似,躯干较短;无六肢目纹。
B.柱钮:第五型圆涡纹。
图27及说明
1.一般说明
2.保存情形
鋬下及鋬右两足脱落业经粘合,鋬右面柱下周壁亦有粘补一小块。全身尚算完整。表面布满绿锈,无锈处呈铜褐色或铅灰色。器身厚实,文饰极清晰。
3.铸造痕迹
(1)钮:钮之表面以二范线分为两个半圆,自钮顶至钮之底折。
(2)钮底:钮与柱并未完全熔接,拨之可动。钮底无范线。
(3)周壁:周壁花纹分二层,上层山纹及圆涡纹,下层兽面纹。每组文饰之接界处均有范线一条,直延至口沿,该处花纹亦参差不齐。
(4)鋬:鋬内面及外面之正中部分,均有凸起范线一条,上下行,两端与周壁相接,但鋬外面似被磨锉过,只在两端之基部较明显。鋬阴周壁上亦有范线一条。
(5)底部:自底外表之中心至三足的内转角,虽经磨锉,隐约似有线条凸起,但不甚明显,是否范线不能确定。
(6)足部:三足之外脊有范线凸起。内转角被磨锉,利如刀刃,看不出范线痕迹。三足两侧面凹槽内有熔铜补孔各一。鋬左面之足有一钻孔,足内有心型遗留。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器身布满花纹。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器身:近纯缘部分为山纹一周。山纹下,一周窄条花纹;由六单位构成;每一单位各有夔龙一居中,小宽条作成,前后各有一圆涡纹略突起。夔龙的排列为:每对相向对称,故此周内花纹每两单位与在下面构成之主体花纹(大动物面)配合。成对之两单位,中间隔鼻亦隆起如兽面之鼻梁。主体文饰一周,由三个单位相同的动物面相连而成。动物面由大宽条表现,以鼻梁分左右对称的两半面;每半面为一侧面动物视景;鼻,第三型;鼻下为类似口纹二道;眼,第五型;角,第四型;身躯自眼后伸出,下卷尾,阴线云雷纹填身;身上方有类翎毛的填饰一道,自下有一爪。尾下变形的六肢目纹填饰。
B.柱钮:桶帽形钮,钮顶面为第二型圆涡纹,帽四周的最下有云雷纹一周,上有山纹六峰,山纹上又有云雷纹一周。
图28及说明
1.一般说明
2.保存情形
部分由破片粘合。鋬右之柱曾折断。前后左面之腹壁均有残缺。四足中有二足内转角部位的叉形支撑残缺。表面布满绿锈,无锈处呈铜棕色或铁锈色。盖呈长方形,四角圆转,两短边之中间有方形凹入套于器口上之两柱中,俾覆盖于口上;盖顶有一钮,似虎形。全器遍布花纹,并有棱脊十一条。文饰清晰。器体厚重,为斝形器中少见之一例。
3.铸造痕迹
(1)钮:钮的表面以二条范线分为两个半圆,线自钮顶至钮底。
(2)钮底:两钮底均有熔铜之痕迹。
(3)周壁:鋬阴周壁上之文饰似系铭文,但因锈蚀,仅残留一小角。腹壁及足之四个外转角皆具凸起之棱脊,很像是范线的遗留。
(4)鋬:鋬之内外表面均无范线遗留。鋬阴周壁两侧则有二条垂直平行范线。鋬内仍有型土遗留。
(5)底部:底部两短边之中间有接合不平之现象,看来极似接范之范线。
(6)足部:四足之外脊有棱脊凸起,此处最可能是范线的遗留。四足之内转角部位看不出有范线的痕迹。足之内两侧面凹入处两面通了气。足尖略被磨平。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器身表面四足向外的两面与钮顶,满装文饰。浮雕模文乙种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器身:长方形器身的四隅,由浮雕作成的棱脊划分文饰分四面,即:正面、鋬面、左右两侧面。每单位近纯缘部分为连续山纹一层:山纹外框是三条细阳线,中心为一只首向下的蝉纹。山纹下有狭窄文饰一层;由二侧面视小宽条长身的动物纹,作相向对称状,细线云雷纹填空。再下,为主体动物面;除鋬面之一单位外,其余三单位的正中,为动物面鼻纹的位置,由棱脊一条构成,直达纯缘。正面残缺甚多,仅余上节之二层及动物面的边角一小部分。鋬面:鋬下的动物面被鋬的部分分隔成两个半面;所表现之眼、角、身、爪均与侧面文饰同。侧面:动物面的鼻,第七型;眼,第三型;角,第七型;鼻尖之旁,眼之下,为上勾的下唇;躯体由眼后伸出,下弯为爪,无尾;各器官均浮出地面,眼突出尤高,细云雷纹填空。
B.鋬:鋬上端为一浮雕的兽头;兽吻上翘;眼,第二型;角大尾刺出,第三型。兽头下,两边缘饰以连续的T形云雷纹。
C.足部:足横截面方形,向外的两面,由浮雕棱脊一条,在转角处隔开,有文饰的两面均上宽下渐窄,足端汇成一尖。每面各有宽条作成之长条动物型——头在中段,上为卷条冠,下为长尾花纹,细线云雷纹填底。
D.柱钮:桶帽形钮,钮顶面饰以第四型圆涡纹;帽四周的最下部有云雷纹一周,上有山纹四峰,山纹上再有细线弦纹二道。
图29及说明
1.一般说明
此系R1113斝形器的盖,略呈长方形,四角圆转,长172mm,宽145 mm,厚约2mm。两短边中内有凹陷的榫,备套于器之两柱俾覆于器上。榫一大一小;大榫长30 mm,宽22mm;小榫长12mm,宽22mm。盖顶有一钮,似虎形,头,身,足,尾俱全,伏立于盖的中央,头尾对着两长边,兽长64mm,高24mm,头宽20 mm。全盖布满绿锈,饰以两兽面纹,各占盖之一半,兽眼凸起。文饰健伟清晰。重546.5公克。
2.花纹分析
盖面圆角长方,两端有缺口,插入柱茎,中点有一虎形立雕,虎头向正面,尾向鋬面,形状甚写实而生动。盖面文饰,自左右两凹端经中点划一直线分成向正面与向鋬面两二单位,由两动物面构成两顶相抵的对称排列;鼻纹描摹人鼻形;鼻尖两旁深入上卷的下唇;眼第八型;角,第三型;眼后各有一耳;耳后躯干上翘;身下一爪向前;细云雷纹填底。沿边为
形相同的花边。整个文饰,除眼纹突出外,余均为阴线刻划。
图30 R1113足面文饰
[1]李济,19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