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附录

六、附录

盖两件

(甲)便帽形盖(R2079 图61,图59〔3a〕、〔3b〕)

小屯YM066出土。这是一件罩口形的盖,外状如清末民初北方盛行的瓜皮小帽,可能是平底或圈足类矮纯缘小口的坛罐用的。盖顶中央有一柱钮,钮顶伞状,上面刻划圆涡纹;周围下垂的周壁,凸出弦纹两平行周圈;盖上所带泥土,有编织印纹;盖内顶部有铭文三字“imgimgimg”。

(乙)四分形顶面盖(R1101 图62,图59〔4a〕、〔4b〕)

这是一件椭圆形的青铜盖,插口式,斜行周壁向内向下倾,盖径71×85公厘,柱钮高23公厘。

柱顶一钮似笠帽状,上面有圆涡纹;顶面有突出十字形棱脊,交错处恰在钮柱所在;棱脊将顶面四分,每分均成一弧边的三角形;三角形上部大半刻划斜行平行线,下段靠边缘一周,浮雕,勾喙,大翅,长尾之鸟纹,以细线云雷纹填空;四鸟纹,在长弧的半圈各成一对,对称地排列,故全周的两半,每半周有鸟一对,各对对称地排列。

[1]屈万里,1961年,第415页;三二四片释文。

[2]李孝定,1965年,第十四卷,第4103页。

[3]李济,1948年,第1—93页。

[4]扬雄,1933年,卷九,第3页。

[5]张揖,1881年,卷七,音。

[6]许慎,《说文解字》,六上,第186页。

[7]巴尔姆格伦,1934年,第8页。

[8]李济,1956年,图录序数191F—192G。

[9]李济,1956年,《殷墟陶器图录》七。

[10]罗振玉:1914年,卷中,第61页下。

[11]李孝定:1965年,第2773—2774页。

[12]罗振玉,1914年,卷中,第39页。

[13]参看李济,1956年,《陶器图录》,第225—227页。

[14]容庚,1941年,上册,第407页。

[15]容庚,1941年,上册,第407页。

[16]李济,1948年,第57页。

[17]《博古图录》卷二十,第10—16页。

[18]钱坫:《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二六(见容庚1941年,上册,第320页引)。

[19]容庚:1941年,上册,第328页。

[20]容庚,1941年,上册,第401页。

[21]许慎,《说文解字》四下,第134页。

[22]王国维,1968年,卷六,第12页。

[23]按“昆吾”照最近学人考订,其所在地不出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五省范围;其时代似与夏商周同时……(见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减表误异》增订本七,第667—673页)。

[24]《博古图录》卷十二。

[25]李孝定,1965年,卷第七,第2306页。

[26]叶玉森,1933年,第7页。

[27]罗振玉,1914年,第38页。

[28]王国维,1968年,卷三,第13页。

[29]据屈万里教授的考据,此形器物即古代礼书中所谓的“兕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