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制的原始和演变

2.形制的原始和演变

在讨论礼器的形制方面所呈现的各问题之各部分,我们发现它们的差别,可以照研究殷墟出土的陶容器同一标准分成若干大类,即圜底、平底、圈足、三足、四足及盖形若干类——我用在小屯陶器中所编图录序数的方法,只有两器的外形——兕觥和鸟尊——似乎不能编入为陶容器设计的这一分类系统,所以就另加了“象形器”这一大类。

按照上说的分类标准,这168件的类别如下:

img

上表的百分比,很明显地表示,发掘出土的青铜礼器以圈足及三足两大类占绝对多数,两大类的总和差不多近于全数的90%(149件)。若是与殷墟的陶容器对比,一点最可注意的区别就是平底器之特别少见[11],少得不及四足器的一半。在殷墟出土的陶器群中,平底的数目及类型之多是记录过的,发掘出土的青铜礼器群与陶容器比,为什么平底器如此少见,而三足器和四足器的百分比大大地增加?由此引出来的一连串特殊问题,值得略加讨论。

不过,在讨论这一系列的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将另外有关形制的一种现象先加以说明。我们已经屡次地指出,殷商时的青铜容器的形制,就考古发掘的标本论,大半具圆体的形态。这些圆身的青铜容器大半是承袭史前陶器,而史前陶器的形制大半数仍保存在殷商时代的陶器中(图1、2),其中有不少的形制可以追溯到史前的黑陶及彩陶时代。这一点,我们在下面还要详细地讨论。同时,青铜容器中,却有不少的方形及长方形器身的标本——如鼎形器中的四足盍,斝形器中的四足斝、方身爵及方彝、方卣等;传为殷商出土的觚,也有作方或长方形的。这些方形与长方形的容器,虽在陶容器中也偶尔出现过,但它们的形制,却与青铜容器的方体大不相同。作者有理由相信,青铜铸的方身与长方身的器物,所抄袭的模型,大概是史前时代(或早期殷商)的木制容器,可能有些是仿制编织器模样。这一点,下文也再将讨论。

大多数圆身或近乎圆身的青铜容器,无论是圜底类、平底类、圈足类或其他的类型,可以说由摹仿陶器而来。不过,我们列为“象形器”的两件,它们的形制似乎不能追溯到陶器群的历史中,至少这是一个待考的问题。

现在,我们讨论与陶器形制有亲切关系的青铜礼器。我们可以以鼎形器与盍形器(古器物学家所说的方鼎)开始。这一开始,有一传统的传说为根据,即禹铸九鼎的这件史学家接受的历史上的盛事。关于这一传说的演变,作者已经在鼎形器研究报告中有所论列,认为是周初以后的逐渐发展。[12]

同时完全从技术观点看,这20件鼎形器也是具有长期演变的各种类型,可以分列如下:

img

以上八种形制的青铜鼎形器,据过去古器物学家的意见都可简称为鼎。但是它们的差异,在细节上有重要分别,这是在结构上极为显著的不同点,在制造技术上也显示若干不同的方法。它们虽都是用块范的拼凑法冶铸的,但由器物上留存的范线,可以看出所用的个别拼凑法。

专讲它们的形制的分别,这些分别中,有些可以说由于铸法的不同带来的。但是,最大的来源,大概由于器物的用处不一样,或者所摹仿的原型的差异,更可以由于时代变迁,设计者迎合当时的风尚。

八细目中,大概以圆锥形实足和圆锥形空足两型为比较地原始。这两型不但铸法近于早期,形制亦与史前陶群中的鬲与鼎较为切近;不过这两型都已在口缘上有一对立耳,这是早期的土器中所没有的。口缘上的立耳类似斝形器及爵形器口缘上的立柱,这显然是青铜时代三足器的特征。殷墟所出陶鼎(序数:315E)虽也有带立耳的标本,但例不多见,出土的标本显然是摹仿铜鼎塑成的。

圆柱形实足的鼎形器,在殷商时代,大概已成为鼎形器的标准形了。这是发掘出土最多的一小类型,共有八件。它们都具有一对口缘上的立耳,圜底,圆柱形实足。

底部作曲褶状的三足器,似乎承袭了土器中鬲形三足器的作法。这一型的标本有三件,也都具有一对口缘上的立耳,但足型却同上述的标准鼎形器一样,作实体的圆柱状,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安特生等)特称此型三足器为“鬲鼎”。鬲鼎的范围,照他们的习惯也包括圜底分型中的锥状实足、圆柱状空足各分目在内。板形雕花扁足的鼎,也可以追溯到史前黑陶时代。

最特别的演变,应该是以鋬代立耳的三足器及长方形的齍形器(俗名方鼎)两型。鋬鼎及方鼎两型,足形的外表都作圆柱状,但鋬鼎的具实心的足,方鼎的足却是空心的。

圆柱形的空心足与圆锥形的空心足,可能有不同的来源。圆锥形空心足的标本,全器重量没有超过2公斤的;圆柱形空心足的鼎形器三标本(包括方、圆两种)都是高大的形态,体重都在30公斤以上。

在鼎形器之专题研究报告中,万家保君有关于三足器的铸造技术演变的三条重要结论[13]如下:

(1)三足鼎形器的起源最早,其寿命也最长。较早期的鼎形器是采用丫型范法铸的,立耳的铸造方法亦开柱钮铸造术之滥觞,并且正因为享有较长的寿命,铸造技术的进展也在鼎形器的铸造术上显示出来。有些鼎形器采用刻划范法,有的采圆弧范法,大的三足及四足鼎,需要较精细的技术。而鼎形器的补缀方法,也跟着补缀技术变迁着,直到铸合法的产生。

(2)斝形器的铸造,似晚于三足鼎,其铸造方法虽全部采用丫型范法,但柱钮及鋬之铸造,显然较鼎的立耳之铸造需要较成熟的技术。斝形器的鋬全部采用二瓣范法制造,较采心型范法为早。柱钮的铸法则与爵形器上的柱钮铸法相同。

(3)爵与斝同具鋬及柱钮,但爵的足与底的铸造多采用刻划范法,而斝采用丫型范法;爵鋬的铸造采心型瓣法,斝鋬则兼用分瓣法。两相比较,爵的铸造技术显然较进步。

因此我们可以说,鼎出现在斝之前……斝出现了……以后是爵。

根据铸造技术演进,所拟定三足器的出现秩序,大致与形制演进的秩序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我们根据形制与铸造技术的研究,对于鼎形器八型的演变秩序可以暂行排列如下:

第一分型:圆锥实足的仿史前陶器。

第二、第五分型:锥状空心足,曲底圆柱状实心细足部分仿造鬲形土器和鼎形器的外形。

第四分型:圆柱状实足,为青铜鼎形器的独立形态,由原始形制及铸造技术之演进推出。

带鋬的第七分型:大鋬形的三足鼎形器,不见于殷墟陶群;在史前陶器中,也没有这个样子。铸造手续,显示鋬为单独铸成,铸后再接上器身[14],这是比较晚的方法。

三足和四足大鼎——空心圆柱状足:三标本的重量皆在30公斤以上,所需的贯注器不止一个,技术也需要更进一步的经验。

若以鼎形器的演进步骤为准,斝的出现可能与鼎形器的第二分型同时,爵形器可能与第四分型同时。这两种三足器及四足器,虽都以早期的陶器作摹本,但在形制上,细节已改变了很多,如口缘上的钮柱及足形的作法等等,都可证明此点。

此外,尚有甗形器和盉形器两种三足器的形制问题。甗形器,在殷墟陶群中已有样本,不过在史前的陶器中却只有分开的鬲和甑。青铜甗的铸造方法,也是比较早期的,出现的时期可能介于鼎形器第四分型与第二、五分型之间。至于盉形器则外形似简单,但有管状流;这一附件必须单独铸成后,方接于器身,所以这一器在形制及铸造技术上说都是较晚的作品。

出土最多的圈足器,标本虽较多,但它们的各品种出现的先后及演进的秩序却比较地难以很清楚地说明。圈足类的十余种类型——包括觚形器——凡是圆身的,差不多都在殷墟陶器群中可以找出样本来,在《古器物研究专刊》第一本及第五本均有分别说明。这些样型有的可推到史前时期,尤其是在黑陶文化的遗存中,存有不少的圈足陶器,这一大类的标本,如盘形器、豆形器、瓿形器等(图1、2)。

不过殷商时代所铸的圈足器,虽说很多都有陶器的样本或摹本,但在细节上已有很多的演变,这一类的分别大半是铸铜技术的性质引致出来的。圈足的青铜器中,没有重器;76件标本中,重量可以量得出的以两件带方肩的尊形器为最重:R2071,重17720克(不及18公斤);R2070,重11050克,仅11公斤,所以这组标本没有超过25公斤重的(图3)。

但是,这组容器却呈现了与他种的强大差异。它们具有浮雕的装饰,特制的耳、鼻等附件,如提梁卣的提梁(图4)以及器上的盖等等。圈足器本身的铸造至少需要两个内模;若加上复杂附件及浮雕的装饰,铸造的手续按设计的需要必须分为两段或两段以上。这一需要,有时可以在器物的本身看得出来。万家保君就技术的观点,把圈足器各型排列了下列的一种秩序:

盘形器→觚形器→甂形器、瓿形器→觯形器→壶形器→簋形器→尊形器及盂形器→四龙盂形器→方彝形器→卣形器

这虽是合理的安排,不过人类的历史却并不一定完全按这逻辑的秩序推进。所以我们的推测,只算是根据:(1)这组容器的形制的演变与(2)铸造方法由简单到复杂的各阶段而拟定的。

今回到为什么在这群礼器中平底器和圜底器特别地少见这一问题上。远在彩陶器的史前时代,平底类的容器,尤其在甘肃一带,即已盛行。至于圈足器的发展,显然较晚。根据我们现阶段所知的史前陶群,似乎圈足容器到了黑陶时代方开始风行。一般地说,这两大类都赶不上三足器的历史之久远。

当然,考古学家所知道的史前史,现在仍是极有限度的,而殷墟发掘出土的实物也不过是劫余的劫余。以这些劫余的劫余代表那个时代青铜工业所出产容器的全貌,自然是不妥当的。不过,这168件容器却是惟一的有出土地及地下情形可靠记录的一组。其他传世的殷商青铜器,不但时代难推,就是出土的地点也不能确定。因此若把材料的确定性加以重视,我们根据这168件,加若干推测,是可以原谅的。要就形制方面的现象加以推测,我们认为:

(1)容器的发明与制造大半起源于日常生活的需要。

(2)这些需要中,以关于饮食方面的最多,晚期作礼器用的容器大半是早期用器的形制。到了周朝的时候,常把青铜礼器总称为“尊”或“彝”或“宝尊彝”。就这些名称的原始意义推敲,“尊”原为指贮酒的容器的名字,而“彝”是像两手抱一只鸡的象形字[15]。这些文字上的早期意义,可以说是很可靠的讲礼器原始用途的一条线索。

(3)觚形、爵形、斝形及鼎形四种青铜容器,在早期商代文化遗址中已经出现过,这是近代考古发现的事实。这些早期的标本与殷墟出土的标本相比,在形制上有些着重点是没标准化的,器身作平底的爵、锥状空足的鼎等,不过这些类型的标本仍继续地出现在殷商时代。

(4)觚形器、爵形器、斝形器和鼎形器各类形制沿革虽不尽相同,但在殷商时代,不仅标本较多,而形制方面亦有标准化的趋势。到了完全变成礼器时它们的形制,因铸铜技术演变以及区域性的不同风尚,也继续在变化中。

(5)上说四种器物形制,虽可把它们的原型追溯到史前时代,但都具有青铜时代的特征——如鼎形器的立耳,斝形、爵形的柱钮,以及觚形器的鼓腹,这些特征及特别作法都表现铸铜技术发展出来的现象。

(6)所以,总论青铜礼器的形制,在殷商时代这一阶段它已经不代表青铜时代的初期,而是经过了一段长期的演变方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