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目
王国维
1927 《史籀篇疏证》,《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第十七册。
1968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王观堂先生全集》第二册,文华出版公司,台北。
1968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王观堂先生全集》第十三册。
1968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王观堂先生全集》第十三册。
(晋)王 嘉
《拾遗记》,《稗海丛书》第一函第三册。
王 黼等
《博古图录》,本立堂藏版。
(晋)孔 晁注
《逸周书》,《知服斋丛书》第一、二两册。
孔颖达疏
1955 《尚书注疏》,《十三经注疏》,艺文本。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
1959 《郑州二里冈》,《中国田野报告集》,《考古学专刊》丁种,第七号,科学出版社。
1959 《庙底沟与三里桥》,《中国田野报告集》,《考古学专刊》丁种第九号,科学出版社。
1962 《新中国的考古收获》,《考古专刊》甲种第六号,文物出版社。
1965 《京山屈家岭》,《中国考古报告集》,《考古学专刊》丁种第十七号,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
1964 《山东曲阜西夏侯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2期。
左丘明
1955 《春秋左氏传》,《十三经注疏》,艺文本。
司马迁
《史记》,艺文印书馆据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影印。
石璋如
1955 《殷代的铸铜工艺》,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六本。
1955 《小屯殷代的建筑遗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六本。
吕大临
1753 《考古图》,乾隆十八年,亦政堂重刊本。
吕不韦
1968 《吕氏春秋》,中华书局据毕氏灵岩山馆校本校刊。
安特生著、袁复礼释
1924 《中华远古之文化》(英文原名An Early Chinese Culture),地质汇报第五号。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出版。
李宗侗
1954 《中国古代社会史》,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印行,台北。
李孝定
1965 《甲骨文字集释》,《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之五十。
李 济
1934 《城子崖》,《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一,历史语言研究所,南京。
1948 《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国考古学报》第三册,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十三,南京。
1956 《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三本,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南港。
李济、万家保
1964 《殷墟出土青铜觚形器之研究》,《中国考古报告集新编·古器物研究专刊》第一本,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南港。
1966 《殷墟出土青铜爵形器之研究》,《中国考古报告集新编·古器物研究专刊》第二本,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南港。
1968 《殷墟出土青铜斝形器之研究》,《中国考古报告集新编·古器物研究专刊》第三本,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南港。
(汉)宋衷注,(清)雷学淇校辑
1936 《世本》,《丛书集成》初编3700,商务印书馆。
(明)宋应星
《天工开物》,《喜咏轩丛书》甲编,陶氏版,卷中。
河南省文化局文化工作队
1966 《河南郑州上街商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66年1期。
段玉裁注
1955 《段氏说文解字注》,艺文本。
南京博物院
1964 《江苏邳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探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2期。
洪 迈
1934 《容斋随笔五集》,《四部丛刊》续编子部,商务印书馆,上海。
梁思永
1935 《小屯龙山与仰韶》,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一种,《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下册,南京。
孙诒让
1959 《墨子间诂》,《中国思想名著》第八册,世界书局,台湾台北。
(汉)高 诱注
1951 《战国策》,艺文印书馆,台湾台北。
![]()
1958 《故宫铜器图录》,中华丛书委员会。
商承祚
1933 《殷契佚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丛刊》甲种,南京金陵大学文化研究所出版。
梅贻宝
1969 《墨家》,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九本,《庆祝李方桂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下册,台湾南港。
郭 璞疏
1955 《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艺文本。
万家保
《殷代青铜盔的金相学初步研究》(印刷中)。
傅斯年
1936 《跋陈槃先生之〈春秋“公矢鱼于棠”说〉》。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本,第二分。
杨 根、丁家盈
1959 《司母戊大鼎的合金成分及其铸造技术的初步研究》,《文物》,1959年12期,pp.27—28。
墨 翟
1936 《墨子》,《四部丛刊》本(上海涵芬楼影明嘉靖癸丑唐尧臣刊本),商务印书馆,上海。
刘屿霞
1933 《殷代冶铜术的研究》,《安阳发掘报告》第四期,历史语言研究所,南京。
刘体智
1934 《善斋吉金录》,石印本。
罗 泌
1611 《路史》,群碧楼,明万历辛亥年刻本。
罗振玉
1914 《增订殷虚书契考释》。
苏秉琦
1965 《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65年1期。
Andersson,J.G.
1924 An Early Chinese Culture,Geological Survey of Peking.
1934 Children of the Yellow Earth.Kegan Paul,Trench,Trubner and Co.,LTD.London.
Barnard,Noel
1961 Bronze Casting and Bronze Alloys in Ancient China.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nd Monumenta Serica.
Coghlan H.H.
1951 Notes on the Prehistoric Metallurgy of Copper & Bronze in the Old World Pitt River Museum,University of Oxford.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Co.
1962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London.
Fairbank,W.and Wan Chia-pao
1965 Shang Bronze Chüeh Legs:Carved in the Mould.Symposium in honor of Dr.Li Chi on his seventieth birthday.The Tsing Hua Journal Publication Committee,Taipei,China.
Gettens,R.J.
1965 Joining Method in the Fabric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Bronze Ceremonial Vessels.Application of Science in Examination of Works of Art,Proceeding of Seminar:Sept.7—16,Conducted by the Research Laboratory Museum of Fine Arts,Boston,Massachusetts.
Garland,H.and Others
1927 Ancient Egyptian Metallurgy.London Charles Griffin and Co.
Gaster,T.H.and Frazer,J.G.
1959 The New Golden Bough(abridged Ed.of the original work),Criterion Book Inc.New York.
Hommel,R.P.
1937 China at Work.The John Day Co.New York.
Karlgren,B.
1936 Yin and Chou in Chinese Bronzes.BMFEA.No.8,Stockholm.
Legge,James
1861 The Chinese Classics,Vol.V;The Chun Tséw with the Tso Chuen,with a translation,critical and exegetical notes,prolegomena,and copious indexes.Hongkong,London,Jaübuer & Co.
Li Chi
1957 The Beginning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Seattle,Washington.
Loehr,Max
1968 Ritual Vessels of Bronze Age China.Asia House,New York.
Maryon,H.
1949 Metal Working in the Ancient World.American Journal of Archeaology,Apr-June.Menasha,Wisconsin.
Roast,H.J.
1953 Cast Bronze.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Metals,Cleveland,Ohio.
Singer,C.,Holmyard,E.J.and Hall,A.R.
1954 A History of Technology.Volume Ⅰ.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and London.
Taylor,H.F.
1959 Foundry Engineering.John Wiley & Sons Co.New York.
Wan Chia-pao
1968 Notes on the Casting of the Handle of Some Bronze Vessels in Yin Dynasty.
本篇图版及说明
图1 眼纹六种
〔1〕R2049;〔2〕R1110鋬;〔3〕R1106;〔4〕R15477;〔5〕R1102;〔6〕R1752。
图2 角纹七种
〔1〕R1752;〔2〕R15477;〔3〕R1102;〔4〕R1105;〔5〕R1105;〔6〕R1112;〔7〕R1751。
图3 鼻纹五种
〔1〕R2053;〔2〕R15477;〔3〕R1111;〔4〕R1106;〔5〕R1107。
图4 㛣氏鼎(《考古图》卷一之十二)
图5 最早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陶鼎(安特生氏,1921年)
图6 《甲骨文字集释》所集之“鼎”字七例
图7 《甲骨文字集释》所集之“鬲”字例
图8 小屯出土的二件陶甗
图9 小屯出土的二件青铜甗
图10 安阳发掘出土鼎形器之剖面图
图11 安阳发掘出土之陶质实足三足器(采自《殷墟陶器图录》)
图12 见于各种著录之土制三足鼎形器
〔1〕仰韶文化,李家村出土(苏秉琦:《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第55页)
〔2〕仰韶文化(Andersson:An Early Chinese Culture,P1.Ⅶ:5)
〔3〕仰韶文化,后冈出土(梁思永:《小屯龙山与仰韶》,图版贰)
〔4〕安阳小屯先殷文化层(《殷陶》,图录序数311J型)
〔5〕庙底沟Ⅱ(《新中国的考古收获》,第18页;考古所,1962年)
〔6〕庙底沟Ⅱ(《庙底沟与三里桥》,第68页;图四四,考古所,1959年)
〔7〕庙底沟Ⅱ(《新中国的考古收获》,第18页)
〔8〕、〔9〕日照两城黑陶遗址出土(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第33、34页)
〔10〕寿县魏家郢子龙山期遗物(《中国考古学报》,第182页;插图四:7)
〔11〕永城黑孤堆龙山期遗址出土(《中国考古学报》,第114页;图版肆:1)
〔12〕永城造律台龙山期遗址出土(《中国考古学报》,第98页;图版肆:8)
〔13〕典型龙山文化(《新中国的考古收获》,第18页)
〔14〕济南龙山镇黑陶遗址出土(《城子崖》),图版拾捌:6;图版贰拾陆:1)
〔15〕典型龙山文化(《新中国的考古收获》,第18页)
〔16〕、〔17〕郑州上街商代遗址出土(《考古》,1966年1期,第5页)
〔18〕—〔22〕郑州二里冈商代文化(《郑州二里冈》,图贰,考古所,1959年)
〔23〕、〔24〕安阳小屯殷商文化层出土(《殷陶》,图录序数,315E,203M二型)
〔25〕屈家岭文化,早期(《京山屈家岭》,第9页;图六:1,考古所,1965年)
〔26〕屈家岭文化,晚一期(《京山屈家岭》,第34页;图四:5)
〔27〕、〔28〕屈家岭文化,晚二期(《京山屈家岭》,第50页;图四〇)
〔29〕山东宁阳堡头龙山文化(《新中国的考古收获》,第20页;图一〇)
〔30〕—〔33〕山东曲阜西夏侯文化(《考古学报》,1962年2期,第71页;图九)
〔34〕、〔35〕青莲岗文化(《新中国的考古收获》,第29页)
〔36〕—〔42〕江苏大墩子青莲岗文化(《考古学报》,1964年2期,第9—56页)
〔43〕良渚文化(《新中国的考古收获》,第29页)
图13及说明
1.一般说明
2.一般描述
纯缘方转向外,深腹,圜底,与R2049之器身相类。口缘一部分裂损。颈部饰宽条兽纹一周,由三单位构成,亦与R2049之动物面相似,唯上下又各有连续小圆圈花边一周。足作三角板状,两侧面亦各饰宽条动物面纹。两立耳,一耳正立于一足之上。
3.铸造痕迹
动物面纹之单位分界,范线颇明显。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器身的上半段有花纹一周,三只尖刀状扁足的两面亦有文饰。器身为模范合作文乙种;足面为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器身:三联式动物面一周,上下以平行双弦纹为界;平行弦纹内,填以阳线圈纹连续成一行列,构成主体花纹之花边。动物面为小宽条动物体形;由长条动物两侧面视景,对称地排成。正中为云头纹鼻尖,横越鼻梁下,鼻梁不隆起;鼻,第一型;眼,第二型;角,第五型。躯干由两小宽条向旁延伸,后端作鱼尾状;躯干上下投出钩状纹,并有羽纹形和钩纹填空,皆以宽条表现。
B.足面:三扁足之六个宽面,中间均有眼纹(第五型)填饰。以突出之眼珠为中心,刻划三角形及钩状宽线条。足外缘上端突出较大,有深切两处,浅切一处。下半段,斜线略曲向外倾,达足尖。内缘斜向下到脚尖。
图14 弦纹及弦纹夹圆泡周带
〔1〕R2052;〔2〕R2050;〔3〕R2054;〔4〕R1109。
图15 单圈周带花纹八例
〔1〕R1103;〔2〕R1104;〔3〕R15478;〔4〕R1107;〔5〕R1111;〔6〕R1106;〔7〕R2049;〔8〕R2053。
图16 垂花周带花纹五例
〔1〕R2051;〔2〕R1112;〔3〕R1752;〔4〕R1108;〔5〕R1110。
图17 三足鼎形器满装花纹四例
〔1〕R1102;〔2〕R15477;〔3〕R1105;〔4〕R2048。
图18 四足鼎形器满装花纹二例
〔1〕R1750牛齍;〔2〕R1751鹿齍。
图19 R1750牛齍的侧面文饰及足部的内侧花纹
图20 R1751鹿齍的侧面文饰及足部的内侧花纹
图21及说明
1.一般说明
2.一般描述
圆柱状实足,腹微凸,上部饰弦纹二道,其间更饰以凸起的圆泡形七个;中足与左右足之间各二个;左右两足间三个,全器尚完整,壁稍厚。底内具铭文一字。
3.铸造痕迹
器底的Y形范线,足的内外范线以及器身的范线都很清楚。器底的Y形范线以底的中心为交点,三支相距120°(附图A)。底部三范线之外端与足部向内之范线连接(附图B)。足部外面的中线范线,与器身的范线连接。这些痕迹很明显地表示这只鼎的铸造是以三块外范组成的。
4.花纹分析
器身上半段有弦纹二道,相隔约2.5公分,两弦纹之间装饰圆泡形的凸出七个。堆雕模文壬种的表现方法。
图22及说明
1.一般说明
2.一般描述
保存良好。圜底,口微敛,器身近半圆形。纯缘方转,其下有三单位的夔龙图案一周,宽约为器身高的三分之一。圆柱状实足。
3.铸造痕迹
表面光润,全无范线痕迹;文饰单位之分界与足中线相合。中足曾经补缀,足的表面有二条垂立而明显的范线,如附图A,器底内面在此足的部位有圆形的熔铜一块(附图B)。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器身上半段有花纹一周。堆雕模文乙种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花纹一周,由三个相同的文饰连接而成。每一单位之构成,以一角的爬虫形兽形为主体纹,共四个,两大两小;较大者在前,较小者居后,对称地排列,中间以宽条长柄三尖矛形纹为界。此种兽体为习称“夔龙纹”之一种;体型的表现虽繁简不同,所指者显由同一神话动物发出。此一种对排之四动物形,皆以宽条表现,头部特大。前一兽体之头部有上卷鼻;上勾下唇;双犬齿;眼,第二型,眼珠凸出;角,第五型;躯干由眼后伸出,尾尖上翘。全周文饰由细线云雷纹填空。每一单位均有弦纹界划四周;各单位相接处,亦有此类分界线。
图23及说明
1.一般说明
2.一般描述
表面锈蚀颇重,有多处绿锈坟起。右耳残,其下的唇亦锈损。器身若一半圆球,颈饰动物纹一周。器底有阴“鱼”状铭文一。
3.铸造痕迹
因锈蚀颇厉已无法辨识,惟花纹之分界与足的中线相合。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器身上半段有花纹一周。堆雕模文乙种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花纹一周,由六个相同的长条动物连接而成,每两动物体型构成一单位,对称的排列,中间以鼻形棱脊为界,外加弦纹框线。动物头部上卷回顾;鼻唇紧靠上缘,合而下卷;眼,第二型;角,第五型,躯干由眼向后横躺伸出;躯干后半,折向上向后,尾端下卷;躯干部分为一大宽条,上刻云雷纹;外填细线云雷纹。各部图案类似R15478,两器均出自HPKM1001的残葬坑。
图24及说明
1.一般说明
2.一般描述
器以碎片粘缀而成;腹和底部分残缺,圆柱状实足,器身近直立。足径较细,圜底。上部饰有三单位的动物纹一周,周带宽约腹高的三分之一。二耳立于唇上。底内镌阴铭文一字。
3.铸造痕迹
范线因为打磨或是锈蚀已全不可寻。只有在动物纹的分界依稀有不整合的现象(附图)。花纹的界线和足中线相合。这只鼎的器身可能也是由三块范铸成的。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器身上半段有花纹一周。堆雕模文乙种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花纹一周,由六个相同的长条动物形连接而成,每两条对向排列,中间为一鼻形棱脊隔断。全周分为三对,每对自成一单位,各单位四周以弦纹作框。各单位相接处,无凸出直线间隔。每一长条动物纹之头部,均上卷作回顾状,鼻唇后上沿横行,鼻端不卷;眼,第二型;角,第五型;躯干自眼下横向后伸出,近尾部先向上折,再转向后,向下,卷成云纹;躯干上方射出羽纹两道,填细线云雷纹;全形为一横卧之长条形爬虫:首部卷向后,身部为宽条直线钩划,尾端作S形蟠曲。细线云雷纹填空。花纹部分微高于器面,周带上下各以弦纹为界。
图25及说明
1.一般说明
2.一般描述
腹浅,底圆。口缘下饰动物面一周,棱脊六条。长条板状足两侧铸成动物面纹。三足端部皆残断。底部中足左方被撞击破裂。
3.铸造痕迹
兽鼻,棱脊,足中线及此一条线上的唇缘和腹部都有明显的不整合现象(附图A)。两夔龙间之棱脊亦可能为分范处,惟尚不能判定。中足曾经补缀,足的两面遗留着明显的铸接现象。下段补缀上去的一段足是用两瓣范铸成的,足的侧面遗有显明的范线(附图B)。右足有横向的V形刻划痕迹(附图C),像是铸接前的准备,这样可以使补上的足和原足连接得更牢。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器身的上半段有花纹一周;扁足长条,像长条身爬虫,作龙形;尾端卷出,形成足下端。大头开口,仰衔器底;三足均相类。器身为浮雕模文丁种;足面为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器身:周圈花纹,三单位联成。每一单位均以棱脊与邻近单位隔断。单位图案中间为一上下行棱脊两沿边镶以宽条直条,上端作成牌状形,并射出钩状条纹。左右两半,各有头向中间棱脊之长条形爬虫,大宽条表现,头端下垂:眼,第八型;眼上有卷角,第七型;眼下有下颚,下垂,向前钩,身后下有一爪,上有羽状纹直立。尾部卷向上,向后;近尾端再向下垂卷成云纹状。此长条爬虫后,另有一缩小之动物形,头部有眼有嘴,嘴作钩状,象征鸟头;短身长尾,长足利爪;爪距极清晰。头向边缘。细线云雷纹填空。
B.足部:头大尾小;头向上,口内利齿尖锐;前头铸成卷云象形棱脊。两边刻划对卷云纹多处。
图26及说明
1.一般说明
2.一般描述
腹深,口阔,唇侈,纯缘,方转向外。器身与小屯17D式灰陶[11]相仿。腹上方有一周宽条状动物纹,由三个单位构成。文饰上下各有一道突起的弦纹。器呈红铜色,薄布墨绿色及土黄色锈斑。足扁锥状,透底空足;足内藏有黑色泥土。一耳正立于一足之上,与一般形式稍异。部分腹部破裂。一足脱落,出土后用胶粘合。
3.铸造痕迹
除动物文饰之三界线系范线外,无其他铸造痕迹。脱落又贴合的那只足,原亦曾补缀(附图)。足与底相接处内外两面都似有以青铜焊接的痕迹。这补缀和
鼎足所用的方法不同。
鼎的足原来是透底空足,经过补缀之后,成为实足,足里面的熔铜把补缀部分和器身接合在一起。这只足的补法很像是利用硬镴法(Hard Solder),原来是透底空足,补过后也是一样。
4.花纹分析
A.分布及表现方法——仅腹部的上半段有花纹一周,由三联式动物体形构成。堆雕模文甲种的表现方法。
B.图案结构——主体花纹一周,由三联式动物体型构成。动物体为小宽条制作。鼻,第五型;眼,第二型;角,第五型。由眼外角有平行的小宽条向左右伸出,构成动物的长宽条身型:上行宽条接近头部一端卷向下,作云字头与下行宽条连系。下行宽条在尾端折叠成刀状,与上行横条末端并列,尾端成鱼尾状;上另有刀状纹填空。长条身前半段,两宽条均投射向上,下方成勾状纹或以宽条卷曲文填空;或作云头状,或作凹形。全部图案,似由一长条动物形之两侧面视景对称地排列。中段所表现之头面正视向前,以直线为界,代替兽鼻,下端以两鼻孔连系。眼珠椭圆形,堆出器面,余皆在器上刻划,除鼻梁和眼珠外,皆与器面平;花纹深入器面下。
图27及说明
1.一般说明
2.一般描述
腹圆鼓外突;有颈高约20 mm,饰蝉纹一周。蝉纹下更饰以垂花蝉纹若干瓣,唯因锈蚀颇重,可见者仅两瓣。
3.铸造痕迹
底部具有很明显的Y形范线(附图),与足内面中线范线相接;右足外面也有明显的中线范线。由此推知,此鼎当系以三块外范铸造的。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颈部有花纹一周。刻划模文乙种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花纹一周,由十二个蝉纹作首尾相接状构成。下有三角垂花,亦由简化蝉纹构成。
图28及说明
1.一般说明
2.一般描述
和R1110相似,鼓腹,口卷向外,底稍圜;口径较腹径小,颈下有文饰一周,由三个单位构成。主体花纹下方,有垂花纹18瓣;花纹单位的分界线,和垂花的中线相合。圆柱形实足,无耳,具有一兽首鋬。左足残断后经补缀,足本身铜质甚劣。器底左方略残破,其他部分完整。
3.铸造痕迹
器身用垂直分割的三块范铸成的,其分界线通过各足的中线,和动物文饰单位的界线相合。没有文饰的器底,器身和足的表面都没有任何铸造痕迹遗留;鋬和器身以铸合法结为一体,其征象与R1110鼎相似。左足似曾以补铸法补缀,器底内面和足与底相接处可以看到显明的熔接痕迹。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器身腹部花纹一周,并有垂花;鋬端塑立体动物头,外面均布花纹。堆雕模文乙种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器身:腹部上半段为主体花纹一周,由六只相同的长条形爬虫动物连接而成,每两只对称排列,构成三个单位。头部上昂,作回顾状,尖上唇下勾;眼,第八型;角,第七型;宽条身,刻划云雷纹;躯干后三折;尾端下卷,尾尖向内。全形为一横躺长条爬虫;上下各有钩状纹射出。三单位可分为正面,鋬左,鋬右三面,各以隆起的中脊为界。立体花纹的上下均为细线云雷纹填饰。主体花纹下紧接着是三角形垂花十八瓣,皆作尖端向下之三角形,由各式云雷纹拼凑。
B.鋬面:鋬面上端塑立体动物面;鼻尖上翘;眼,第九型;角,第二型。动物面的口下,鋬身外表,刻划各式几何纹样。
图29及说明
1.一般说明
2.一般描述
口向外撇,腹鼓,底近圜形。口径较腹径为小。颈下文饰一周,由三个单位构成。花纹周带下有三角形垂花纹共十八瓣。圆柱状实足;无耳,具牛首鋬。
3.铸造痕迹
器身用垂直分割的三块范铸成,其分界线通过各足的外表中线,也就是动物面文饰单位的界线。其中两条较为明显,其一见附图5,另一条在鋬阴处。无文饰的器身和足的表面都没有任何范线遗留。外器底近右足左上方有云纹嵌片一方(附图1),这一嵌片由器内底也可以看见(附图2)。以钻60透视,更发现同样嵌片两块,计共三块,二块具有云雷纹,与器底厚度相近,另一块较厚。嵌片大概原来是别的铜器的碎片,铸造时用为垫片(Spacer),以防止心型与外范间之偏斜。同形制的具鋬鼎(R1111和R1112)有没有这样的垫片,因为未作钴60的透视不得而知。这只鼎的鋬的铸法在殷商铜器中是少见的(本书所录鼎R1112是另一个例子),鋬和器身以铸合法结为一体。鋬两端内侧各有突起的钮,鋬端的外缘的铜迹盖覆器身的花纹上(附图3、4)。鋬顶作牛首状;鋬的横切面作槽形,其中仍填有红色烧土。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器身腹部及鋬的外表面均有花纹。堆雕模文丙种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器身:主体花纹为三联式的长条动物面一周。动物面居正中:鼻,第五型;眼,第八型;角,第五型;躯干自眼后向左右伸出;由平行两宽条作成,躯干上下各投射钩状纹;细线云雷纹填空。主体动物面花纹之下,紧接着垂带花纹,尖端向下(附图5)。全周共垂十八花瓣;每带作法相类,由多式云雷纹构成。
B.鋬面:鋬面上端塑成一立体动物面;鼻尖上翘;眼,第三型;角,第二型;动物面口下鋬身部分亦有填饰;头下鋬面刻划“卯”字形钩纹。
图30及说明
1.一般说明
2.一般描述
安阳出土的三足圆鼎中最大的一件,最大腹径430 mm,偏下方。高度大约是最大腹径的一倍半,这只鼎是较硕长的。器的内底正中有阴铭文释作“盗”字。颈部饰三单位动物纹一周,每一单位中部有突起的棱。三足直径皆约70 mm,足的铸造甚劣;只有中足未经补缀。足原为透底空足,经补缀的两足不透底。
3.铸造痕迹
三组动物面花纹的三条分界线都有颇不整合的现象,且复与足外表可视为明显范线的中线相合(附图1),故鼎之器身的外范是三块组成的。鼎底外表,中部光滑无铸造痕迹,惟距底缘约70 mm处有一圈上下交错的范线,线与三足相交为之所截断(附图2),且此一范线又恰与足之两侧面范线相交(附图3)。足之范线都是垂直的,计有三条,一条在足的外表已如前述,另二条分别在左右两侧,即与鼎底的圈状范线相交者。鼎的三足,其中左右两足曾经补缀(附图4、5),补缀者是为实心,未补者为透底空足。由器内底之现象看,补缀方法(附图6)可能与R1103及R1112相似,皆系利用补铸法。惟前两鼎其足完全脱落,而另铸一新足,这一只鼎仅部分补铸。足之补铸部分有明显的范线,全未经修整。两足近足底处有坑穴(附图7)。右足的上方遗有V形锉槽一道(附图8),疑系备补铸锁合之用,惟并未铸到,其功用或与R1107之V形槽相仿。
4.花纹分析
这是三足鼎最大的一例,有若干形制上的特征。但花纹的内容和布置却具了代表性:纯缘下,一圈文饰的周带,下有垂花,共十八瓣。周带分三单位,每一单位由两小单位组成,对称地排列。每一小单位的内容为一侧面夔龙(高本汉“张口龙”见BMFEA.No.8,p.94),后跟一立龙(同上),大宽条表现,条上刻划各式云雷纹;外以细线云雷纹填空。大单位正中以大宽条直线两分;直线上半扩大成牌状,中间向两旁射出钩状宽条纹。
垂花瓣作三角尖形垂带状;上端用大宽条表现动物头形之两侧面,相对排置;紧接横带下;动物之眼耳间有一长宽条斜行向下;近底部,两斜线相交成锐角。每一垂花外缘均以三角弦纹界划;细线云雷纹填空。下行之两长宽条斜线,各有钩状宽条,射出两旁。高本汉氏称此为“悬瓣纹”(Hanging blades);并以此型为蝉状悬瓣之变体。
全部花纹,略浮出器面。
按“夔龙”纹,在宣和博古图录,虽为经常采用之一词,但所指之“龙形”变化甚多;惟卷第五所著“周花足”鼎,说明中“而缘为夔龙”之语,较为明了。图中所描夔龙,虽经转抄,大失真相,但轮廓尚具,其原型似由本器之主体花纹演出[12]。此一花纹单位,亦即高本汉氏所类别之张口龙也(Gaping dragon)。高氏所举三例(见上BMFEA No.8,p.94)头上之冠(角?),皆与头部分离。前爪已失原形,逐渐分歧,上半演成一变相之下颚,下半分化,或保有足形,或只留一片,故高氏所谓“张口”者,在此图案中,不具此状。此图案之夔龙,所表现之头部,与前爪,实由鸟体所化,似较近原始设计之想像。以后演变,皆设计人就饰物之形态及饰面之大小方圆所作之变形也,固未计较此一神话动物之真相也。理由实甚单纯:因为既是神话动物,即无所谓“真面目”,当然无迹可寻。设计人自可随意处理,此固“因物赋形”之一意也。
角,第七型;眼,第八型。
足部花纹:皆为一周带下垂的三角形花瓣,花纹内容皆为各式云雷纹排列而成。
1.一般说明
2.一般描述
由底分裆,具三只圆柱状实足。凸腹,敛口,颈部有弦纹二道,腹部布满斜方格雷乳纹,底部约三分之二残缺,三足亦仅余其一。通体布满暗绿色铜锈。
3.铸造痕迹
遍布于腹部及器身的方格雷乳纹,一般都没有附图似的垂直对角线,这样的对角线仅出现在足中线的器身延线的花纹上,很可能是残存在文饰里的范线。残存一足的表面锈蚀颇重,无范线痕迹。在器底的内面,有一层熔铜的痕迹,斜斜的掩盖了半个内底。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颈部及腹部为堆雕模文辛种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
A.颈部:弦纹二道。
B.腹部:布满斜方格雷乳纹。每单位的斜方格雷乳纹均为八个小回纹围绕,中心为乳头状的圆凸形乳头而成;圆凸形乳头浮出器面甚显。
图32及说明
1.一般说明
2.一般描述
这是安阳出土的鼎中最小的一件。器身和小屯出土的348F式[13]灰陶鬲很相似。具有三只细的圆柱形实足。底裆颇深,将腹分成了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饰以动物面纹一组。表面锈蚀甚重,惟有一小部分保存了青铜的光泽。一足失散,底部,唇部及左耳稍残缺。
3.铸造痕迹
全身锈蚀甚重,无范线遗留。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器身除底部外,满布花纹。刻划模文甲种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鬲鼎”形的器身,纯缘下为一周狭条云雷纹花边,上下均以两道弦纹界划。花边下的主体花纹为三单位动物面,各占一足部全面,至裆底,裆下圆柱形足跟无文饰。每一动物体形,由长条身大头型爬虫之左右两侧面视景,对称地排列拼合而成。头部,张口向下,下唇向内勾入;尖齿;眼,第六型;角,第三型;躯干自眼后延伸,斜行向上折,尾端下卷;身下有爪。全部动物体型以宽条表现,略浮出器面。细线云雷纹填空。
图33及说明
1.一般说明
2.一般描述
器由近二十块残片粘缀而成;右耳和底的一部分残缺。圆柱状实足;腹残,口阔。腹部动物面文饰三组。底略圆,内镌阴铭文一字,呈“
”状。
3.铸造痕迹
底部全无范线。动物面三单位之分界线与足中线相符(见附图)。
4.花纹分析
(1)分布及表现方法:器外表全装花纹,底部,足部无文饰。器身花纹由三联式动物面构成;各单位分界处与足部中线相接;与鬲底三足文饰,以动物面接裆分界者不同。堆雕模文乙种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纯缘有云雷纹花边,界以弦纹。动物面由隆起鼻梁分左右为两对称的半面,每半面为一侧面的长条动物纹视景。口部亦由鼻端两分;鼻,第三型;眼,第五型;角,第二型;横条躯干自眼后伸出,上卷尾。长条身上方射出羽纹,尾端下方有小形龙纹一。全部文饰下缘以弦纹为界,止于足部上端约半公分。
图34及说明
1.一般说明
2.一般描述
器身完整。分档实足,足为圆柱形。耳的横剖面呈长方形。器身饰三个单位动物面,每一单位动物面的鼻正对一只足。花纹凸起成二种高度,作底的云雷纹较低,角,唇较高。内壁有阴铭文一字。
3.铸造痕迹
花纹分成三个动物体形单位,不整合的现象仍出现在动物体形的分界线上(附图A),惟界线与足的中线不相符合。足的中线上方似无范线(附图B),与一般三足鼎不同。鼎底无铸造痕迹遗留;花纹部分与底之交线疑系范线;如此交线果系范线,则其底范或与盗鼎近似(附图C)。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器身自口唇以下至足身相接处全布满花纹。堆雕模文庚种的表现方法。
(2)图案结构:纯缘下为一周狭小的连续云雷纹花边;花边下,因“鬲鼎”之形态,随沟槽分器身花纹为三个动物体形单位,每单位均由大宽条表现,浮出器面。宽条上刻划各式钩状纹和云雷纹。动物面部:眼,第四型;角,第六型;鼻上端正中有“◇”符号,鼻梁为一细长条,下端凹形宽横条,为全动物面截止处,动物面最下边界槽之底部,遥遥相连接;再下紧接圆柱形高足,足部无文饰。动物面两旁各有宽条正反S形,正反E形及正反
形纹,各刻划细线阴文,两动物面其浮出器面高度,与动物面底面及器面均为细线云雷纹。
[1]李济、万家保,1968年,第69—70页。
[2]即李济、万家保,1964年,第72页;插图五。
[3]即李济、万家保,1968年,第45页;插图二十五:贰乙。
[4]《中国古代社会史》二,第181页,李宗侗教授云:“……在事实上,物所包括的不只是颜色,可以说他包括与图腾有关系的一切事物。”
[5]Ojibway:Ototman;Cree:Ototema.
[6]Encyclopaedia Britannica.1962,Vol.22,p.317“Totemism”.
[7]T.H.Gaster and J.G.Frazer.1959.
[8]吕不韦:《吕氏春秋》卷十七,第9页,《审分览·勿躬》篇。
[9]《世本》卷上,《作篇》,第2页。
[10]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王观堂先生全集》第二册,第399页。
[11]《殷墟陶器图录》一:序数4D-23G,灰17D,E32。
[12]参阅容庚:《商周彝器通考》花纹章,第106—110页,插图八四,八五,与此图案之夔最近似;惟头部两角已分离。
[13]《殷墟陶器图录》十三,序数302M-351K,灰6,348F,YH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