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爵形器

一、爵形器

img (图39,R1051,侯东M1022,E4) 铭文在爵身的外壁,面对鋬(即爵把)阴,即爵与鋬上下相接处中间的一小块阴暗的长方形部分。如果光线从鋬的正面照射过来,那末这个部位,也就是鋬的投影所在。从前的金石家们称它为“鋬内”,这个名称很容易使人误会到铭文是在鋬的内面,而不在爵身上,所以我把它叫作“鋬阴爵壁”。那完全是为了下文的叙述方便起见,并无其他特殊的意义。这个字,当释为“中”,应无可疑。中字是象旗帜的形状,它的右侧(有时在左侧),有四条弯曲的线条,是象旗的四斿随风飘扬的形状,所以这种曲线往往是偏向一边的,但也有极少数的例外,是上下分向两边的,这也许就是许慎《说文》的籀文中作img形之所本。中字在甲骨文及金文中是常见的字,也有作φ形的,罗振玉以为有斿的中字,是中正的中,没有斿的,是伯仲的仲(说见《殷虚书契考释》增订本,中,第14页)。但是唐兰认为那种分别,实际上并不存在(说见《殷虚文字记》,第37—41页)。我觉得唐氏的说法是对的,因为武丁时代的小臣中,在骨臼刻辞的签名式中,有时也作φ形的(见《殷契粹编》879片B)。在陶器上的中字,也有imgφ两种形状(见《殷虚器物甲编》。陶器,图版陆拾壹:18,19)。李孝定兄在《陶文考释》里,只解释了中字的意义(见上引书附录第132—133页)。董彦堂师在一封给李济之师的信里,作了更进一步的解释道:

武丁时贞人有“中”,又称“小臣中”,侯家庄出土铜器大爵杯把上有中字作img(第三次发掘所得),《殷文存》铜铙上有中字作img(《续》上一,一),又爵上有中父乙、父辛中、imgimg(《续》下三,三,一〇)、imgimgimg(《续》下三〇,一〇)。由此知中为武丁之弟兄辈,父乙即小乙,父辛即小辛也(同上引书附录第147页)。

董先生所指的“大爵杯”上的那个字,也就是这里所要解释的“中”字,不过铭文不在“把上”,而是在把阴对面的爵壁上。他的解释极具卓识,但是中任贞人之职,恐怕还在祖甲之世,例如:

乙亥卜,中贞:其㞢于宙三img?九月。(《佚》874;《续》1.45.5;《戬》8.16重)

戊申卜,中贞:王img征亡尤?(《录》432;《存真》2.4重)

戊辰卜,在澅,犬中告麋,王射亡img?(《粹》935)

那些都是祖甲时的卜辞。又如《金璋》122片、《库方》1209片,都是中和大见于同版的贞人。大在武丁时的卜辞里,也曾出现过,称为“臣大”(见《殷虚文字丙编》三三)。而他充任贞人之职,也和“中”一样,要到第二期的祖庚、祖甲之世。关于这一类的名字,究竟是官名还是私名,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据我最近的看法,认为官名的可能性比较大些。因为甲骨文中出现的人名,有时也可以指某一个地方,譬如:犬侯与犬方;伯木与木方、马(人名)、子马小臣马与马(地名)、马方;大(贞人名)、子大(或称大子)、臣大与大(地名)、大方等等。有时那些指示个人的名字,也可指称一群人,譬如:×族、族马、羊人、戈人、雀人、邑人、百老、十羌、帚好三千、旅万等等。可见那些名字,似乎并非某一个人专用的私名,它们极可能是一些采邑之名,正如《礼记·王制》疏引郑注解说微子的“微”是畿内的采邑之名一样(说详拙著《甲骨文中所见人地同名考》)。如果某一个人,分封或食采于某方或某邑,就拿那个地方或邑的名字作为他的官名。所以那个名字,有时可指称一个地方,或那个地方的一群人。这个爵上的“中”,当是人名,铭文的部位在鋬阴的爵身上,是一个不易被人发现的处所,它似乎与甲骨上的签名刻辞,性质相近,可能只是一种标记,表明那个爵的制造与它有着相当的关系。作器的匠人,显然把爵身花纹的美观看得比铭文更为重要,所以选择了这样一处部位来安放它,才能避免破坏花纹的完整性。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这些铭文的用意,只是备忘性质的标记,而不是要把这些文字显示出来,供人们欣赏诵读的。如果铭刻的主旨在供人欣赏或诵读,那末它应该在一个显而易见的地位才对。我曾经把鋬阴爵身的铭文作了一次分析,大致可以归纳为下列四类:

(1)仅记作器者之名的,如这个爵上的“中”字,以及图50(附录插图一)中所举的那些例子。所谓作器者,从一般铭刻的语气看来,似乎不是作器的匠人,而是主使作器的人。例如铭文中有称“王乍又img彝”(《续殷文存》上43.3殷铭),“王乍母癸尊”(《续殷文存》下38.425角盖及器铭),所谓“王乍”当然不是王为匠人,而是王指使匠人所作。而且从甲骨文中看来,这些人的身份都相当高贵,也不像是一个普通的匠人。

(2)仅记享用此器者之名的,如图50(附录插图二)中所举的那些例子。

(3)并记作器者与享用者之名的,如图50(附录插图三)中所举的那些例子。

(4)并记作器者与享用此器者之名,而且说明了某作某某爵或宝彝等等的,如图50(附录插图四)中所举的那些例子。

其中第四类是比较最完备的记录,没有这一类的铭刻,则其余三类中那些人名的解释,就相当困难了,譬如属于第一类仅记一个“中”字的和第三类记着“中父辛”“中父乙”的中字,究竟应该解释成作器者,或享用此器者,就不无疑难了。现在可以从第四类的那些铭刻中,去了解第一,二,三类铭刻的性质,因此,属于第一类及第三类的这个中字,是作器者的名字,大概是不成问题的了。

上项整理的资料,虽则仅限于《殷文存》中的爵形器,但是我觉得这一结论似乎也适用于其他各类铭文简单的商周礼器。

img (图4—89,R1052,侯东M1049,E3) 铭文在鋬阴爵身。这个字的形体,在金文及甲骨文中,没有一个跟它完全相同。与它相近的字,金文中有img(父辛簋),甲骨文有img(《丙编》117;《摭续》340)。这两个字,前者比它少一笔,后者比它多一笔。我认为那是一个字几种不同的写法。应该释为束字。《说文》六下束部:“img,缚也,从口木。”容庚的《金文编》束下只收img(不img簋)、img(大簋)、img(召伯虎簋)、imgimg簋)、img(盂卣)、img(舀鼎),而把imgimg(父丁觯)、img(父丁豆)、img(父甲爵)、img(斝文)、img(父癸鼎)、img(父辛鼎)、img(父丁簋),认为同是一个不可识或考释未确的字,列入《附录》上(三九页)。其中的img(父丁簋)字,阮元(见《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一,二十二页),吴式芬(见《攈古录金文》卷一之二,五十六页)等以为“柬”字,王国维已辨其误(见《国朝金文著录表》卷五,七页)。甲骨文中的img字,李亚农释叀(见《殷契摭佚考释》三四〇片)。但甲骨文的img字作imgimg等形,与img形有别,所以李说是错误的。孙海波撰《甲骨文编》时,这些材料,尚未问世,所以他的书里,没有收这个字。但在束字下收了与此形状相近的img(《续》1.10.5)。金祥恒《续甲骨文编》未收img字。李孝定兄的《甲骨文字集释》亦未收此字。并且他以为孙氏在束字下所收img(《续》1.10.5),当从于省吾说释索(见李氏《集释》p.2105,及pp.2075—2077)。但在存疑第十三中又出img(《簠征》帝系41)字,并且驳王襄释系道:“字不象系,说宜存疑”(同上引书p.4585)。按《簠征》帝系41与《集释》索字下所举的一例:《续》1.10.5是同一块龟甲的二个拓本,不过《簠征》所载是剪过的拓本,照李氏《集释》的体例,王襄之说,应收入“索”字之下,或列入《补遗》篇中,不知何以又把它放在《存疑》篇中,是否李氏对于这个字的见解已经有了改变?现在李兄已去南洋,无法面商了。但他没有把它认为“束”字,那是可以确定的。按“束”字的意义,许慎以为从口(音韦)木。罗振玉以为象束矢形,而指许说是错误的(见《雪堂金石文字跋尾》)。李孝定以为囊橐括其两端之形,与“橐”字同出一源,“橐”为名词,于六书为象形,束为动词,于六书为会意,引申以为凡束缚之称。并且认为许说错误,罗说也可商(见《集释》第2105页)。但名词与动词的划分,要看它的用法,而卜词中的“束”字,如李氏《集释》所举三例(其中《甲(兽)》2.25.6与《珠》193系同一实物的重拓本,所以只有二例)都是人名,怎能确定它必为动词。果如李氏所说,“束”是动词,那末束缚应是本义,又怎能说它是引申义呢?至于六书之分,更无一定的界说了,譬如罗氏说“束”为象形,徐锴、王筠、朱骏声等以及李氏都说“束”为会意。段玉裁却根据《说文》:“缚,束也;束,缚也。”以为“束”与“缚”互为转注字。饶炯则以为指事。究竟谁是谁非,却是很难从文字的形体上去加以判断的。罗氏举不img敦的img,以为象束矢形。倒不如甲骨文中的img(《乙编》9004)字,更象束矢之形,不过金氏《续编》没有把它收入束字之下,而列入十三糸部的“彝”字之后,另起一行,作为《说文》所无的不识之字(见卷十三,第2页)。李氏《集释》则把它列入未识的待考之字(见第4730页)。其实这正是《诗》“束矢其搜”、《周礼·大司寇》“入束矢于朝”之“束”的本字。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第4页)有“束作宝鼎”,束字作img,亦象束矢之形,阮氏释“束”,说是作器者之名。吴式芬《攈古录金文》(卷一之一,第46页)从之。二氏之释,原不误,但王国维《国朝金文著录表》(卷一,第13页)未加采信。列“img作宝鼎”于器名栏,并在杂记栏中注明:“原作束鼎。”因此容氏《金文编》也把img字列入附录(上第39页),以为不可识及考释未确之字。容氏在《金文编》卷六束字下,既知引不img簋“弓一矢束”和《诗·泮水》“束矢其搜”、《传》“五十矢为一束”来解释束字,何以竟把那个最象束矢之形的img字,摒诸束部之外,而列入于附录之中?却令人费解。在甲骨文中,“牛”“羊”“豕”等的牝牡字,分从“牛”“羊”“豕”,而作牝牡、imgimgimgimg等形。牧牛牧羊,也分作“img”“img”(这是《说文》养的古文)等形。“牢”字也分作“img”、“窂”等形。可见造字者的习惯,往往以多种不同的偏旁或字形,来表现同一意念中的若干细微的区别。譬如《说文》中以“马”、“驹”、“img”等字表示马的年龄,以“骈”、“骖”、“驷”表示驾马的数目,也是这种习惯的遗痕。这一类的文字的本义在后代渐渐地被它们的引申义所取代,或者被一些形容语词所淘汰而废弃了。但在甲骨文里,却是相当地普遍。所以我认为img是束矢之束的本字。而img则为经传中“束薪”“束楚”“束蒲”等束的本字,像束缚草木之形。许慎对于字形的解说,并没有错,而且在意义上采取了更为抽象的“缚也”的解释,自可包括束缚一切东西而言的。至于甲骨文中的img字,虽则孙氏《文编》、金氏《续文编》、李氏《集释》等书均未载录,但他们在十二“女部”中,都收有“从女束声”的“娕”字,作img形,它的偏旁,正与img形完全相同。可见img当释束,也是他们所一致承认的。在甲骨文中,从女之字,有时可以省略偏旁女形,例如“帚妌”或作“帚井”、“帚img”或作“帚羊”、“帚姼”或作“帚多”等等。而娕在卜辞中,亦为帚名,例如:

□申卜,□贞:帚娕(娩)?(《拾遗》9.3)

□午卜,img帚娕img子不(死)?(《拾遗》9.4)

贞:娕子其死?(《佚》752)

叶玉森释“娕”为婐(见《铁云藏龟拾遗考释》第20页),李氏《集释》已辨其误(见第3661页)。又有子名束(img)者,例如:

羽乙卯,酒子束img?《丙编》117)

子束陟?(《摭续》340)

“娕子”可能就是“子束”。另一种解释为妇娕之子,自然也有可能的。但无论如何,束(img)在第一期武丁时代的卜辞中为一个人名是不成问题的。而《殷文存》中有img父辛彝(上15.11)和img父甲爵(下11.12),父辛可能是小辛,父甲也可能是阳甲。另一种的解说是,父辛是img之父,父甲是img之父,与小辛和阳甲,可能没有关系。不过参照卜辞材料看来,我宁可相信前一个可能的解说。所以这个爵上的img,即使与卜辞中的子img不是同一时代的同一个人,也当是另一时代的同一采邑img地的领袖人物。

img (图41,R1056,侯东M1400,E8) 铭文在鋬阴爵身。这是一个在金文中常见的字,例如:img(父己尊)、imgimg羊簋)、img(父乙卣)、img(父乙觯)、img(爵文)、img(丁img羊鼎)、imgimg羊簋)、img(父丁爵)、img(且己觯)、imgimg钲)、img(锜文)。旧说以为重屋形,而没有人能够认识它是什么字。我认为这是“㐭”字,《说文》五下:“img,谷所振入也。苍黄㐭而取之,故谓之㐭。从imgimg。象屋形,中有户牖。img,㐭或从广禀。”甲骨文中的“img”字作img形,其下的img形,在金文中变成了img形,顶端的↑形,原象茅草的屋脊,在金文中,变成了一个空心或实心的三角形,于是便被误认为重屋形了,其实三角形的屋顶之上,哪能再建上一层屋子呢?所以重屋之说,是不通的,许氏说象屋形,是对的。篆文“㐭”字所从的人(img)形,当是从顶端的↑△▲等形演化而来的。第二个较大的空心三角形,在篆文中却变成了回形。又金文有img子(卣文,《续殷文存》上68.1),诸家未识,那是他们不认识img就是㐭字的缘故,其实img字从禾从㐭,当是《说文》从来从㐭的img字,是一个会意字。“img”字在甲骨文中,有从来的,也有从禾的。从img字的img形中,我们也可以得到img释为㐭的一个旁证。㐭在卜辞中,是一个人名,也是一个地名。例如:

癸酉,㐭示一(《佚》996臼))

贞:img□尹令从亩(img)古王事?

贞:img多子令从㐭img古王事?(《后》下38.1)

隹㐭行用img?(《甲编》574)

那些卜辞中的“㐭”,都是人名。前二片属第一期,后一片属第三期。又如:

庚寅卜,贞:宙img令省?在南㐭,十二月。(《前》4.11.5,又《续》5.15.9,与此辞成套,《前编》中的序数为一,《续编》中的序数为二)

贞:勿省?在南亩。(《续存》1.66)

王其乎众img戌受人,img㐭土人眔img人又?《邺》三下43.6+46.7)

这些卜辞中的“㐭”,都是地名。前二片属第一期,后一片属第二期。所以从卜辞中看来,在第三期廪辛或康丁以前,就有人和地,以“㐭”为名的了。至于第三期卜辞中所见的“㐭”(人)与第一期武丁时代的“㐭”是否为同一个人,那就很难确定了,假如二者并非一人,当是同因采邑“㐭”地而得名的。

img (图51,R1060,侯东M1796,E7) 铭文在鋬阴爵身。《续殷文存》(下,81.4;5)有勾兵铭文,与此相同,旧未识。甲骨文有img(《甲编》638),img(《掇》451),当与此字相同。或疑即img之繁文。李孝定兄疑是“围”字(见《集释》第474页)。按李说可从。古文“围”“卫”“韦”可能就是一字。金文“卫”有作img(弓卫祖己爵),img(弓卫父庚爵),img(爵文)等形的。而甲骨文的韦字也有作img(《乙编》2118)、img(《乙编》2485)、img(《乙编》3206)、img(《乙编》6772)等形的。上举金文中的“卫”,当是作器者之名。甲骨文中的“韦”,是武丁时贞人之名,亦称“子韦”(见《后》下18.2)。“韦”在夏殷之际,已是国名。《诗·商颂·长发》:“韦,顾既伐,昆吾夏桀。”郑笺:“韦,豕韦。”《今本竹书》:“河亶甲五年,彭伯,韦伯伐班方。”又:“祖乙元年,命彭伯,韦伯”。《郑语》:“大彭,豕韦为商伯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韦解:“彭祖,大彭也。豕韦,诸稽其后别封也。”高士奇《地名考略》:“《竹书》:武丁征豕韦,克之。贾逵曰:武丁灭豕韦,以刘累之后代之”(十四豕韦)。按照卜辞中的材料看来,武丁克豕韦之后,似乎是把它赐封给王族诸子,所以有“子韦”之称。襄二十四年《左传杜解》:“东郡白马县东南有韦城。”《史记·曹相国世家》有围津,《集解》:“徐广曰:东郡白马有围津”。《索隐》:“顾氏按《水经注》,白马津有韦乡韦津城,围与韦同,古今字变尔。”《正义》:“《括地志》云:黎阳津一名白马津,在滑州白马县北三十里,《帝王世纪》云:白马县南有韦城,故豕韦国也。《续汉书·郡国志》云:白马县有韦城。”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滑县东南的韦城镇。

img (图52,R1059,侯东M1765,E7) 铭文在鋬阴爵身,与上面所释的,当是一字。但此器制作的时候,铜范的这一部分恐怕出了毛病,所以有一淤积的铜块破坏并且压住了这个字的右半边。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是这个字的左边的一部分。这个爵上的“围”字,跟前一爵上的一样,都应该是作器者之名。

img (图21,R1061,侯东M1795,E6) 铭文在鋬阴爵身。像妇女跽而两手交叉,头戴笄饰之形,应释为“女”。金文img(盉文)、img(女img卣)、img(女子鼎)、img(子卣)、imgimg鬲)、img(矢簋)、img(宁女鼎)、img(雚女觯)、容庚《金文编》都收在“女”字之下。但在金文和甲骨文中,作这一类形状的母女毋等字往往没有多大分别,而且常相通用。在这个爵上的“女”字,当是作器者之名。在甲骨文中,“女”也是一位妇女的名字,例如:“贞:羽丁巳乎帚(女)往于img?”(《续》3.39.2)。“丙寅卜,㱿贞:妣庚㞢,女往,二牛羽庚用?”(《珠》341)。女或作img,例如:“戊戌,帚女示□img。羔”。“丁丑,女三于imgimg。河(河字倒刻)”(《前》6.27.4)。“己巳,女示□□。㱿”(《续》6.18.2)。有时亦加女旁作img,例如:“帚效”(《丙编》84)、“我img来”(《丙编》135)、“辛未卜,㱿贞:帚效娩img?王固曰:其隹庚娩img!庚戌娩,img。”(辛)〔未〕卜,㱿贞:〔帚〕效(娩),〔不〕(其)img?”(《丙编》257)妇女在甲骨文中,是属于第一期的人物。

img (图37、38,R1064,侯东M2006,E5) 铭文在鋬阴爵身。在金文和甲骨文中,没有一个字的形体与它完全相同。很难解释它究竟是个什么字。在这里,当是作器者之名。

img (图47,R1065,侯东M2020,E2) 铭文在爵尾阳面的凹槽中,字当释“木”,但在拓本上看来,中间一直,若断若续,细审原物,才知这个地方的笔画特别浅一些,而且又被铜锈掩蔽,所以拓出来的那一直似乎中断了的样子。金文中的“木”字,与此形大都相同或相似,如:img(父丁爵)、img(父辛爵)、img(父丙簋)、img(散盘)、img(舀鼎)、img(木工鼎)、img(格伯簋)。木工鼎:“木,工册,乍妣戊鼎。”在那里,很清楚地可以看出,木是作器者之名。在甲骨文中,木是人名,有时称为伯木,例如:

丙午卜,木贞:羽丁未,子imgimg方?(《粹》1174)

img贞:又隻在白木img?《佚》195)

img于木三豕三羊?(《南北》师友1.50)

那些都是武丁时代的卜辞。此外,“木”也是一个地名,有时称为“木方”,例如:

□未卜,出贞:王狩木,于之日王img?《虚》明,29)

img木卜。(《南北》坊间2.161)

壬午贞:癸未王令木方止?

王令木其img告?(《甲编》600)

戊辰,王卜贞:田木往来亡灾?(《簠》游田90)

戊寅卜,在木贞:imgimg亡灾?(《前》2.11.2)

□□〔卜〕,在□贞:img王步img木亡灾?(《前》2.19.5)

以上前二条是第二期卜辞,第三条属第四期,后三条属第五期。可见木地之名终殷之世,都还存在。

img (图30,R11002,侯西M1001) 铭文在鋬阴爵身,像矢之形,当是“矢”字,是作器者之名。金文矢作:img(矢伯卣)、img(伺卣)、img(虢季子白盘)、img(巨闭簋)、img(不img簋)、imgimg侯鼎)、img(趞img鼎)、img(盂鼎)、imgimg侯鼎)、img(师汤父鼎),均与此形相近。在甲骨文矢作:img(《铁》128.1)、img(《前》1.3.4)、img(《后》上17.4)、img(《乙编》5245)、img(《乙编》7142)。又有作img(《续》5.9.3)、img(《乙编》5520)、img(《粹》1426)者,疑亦矢字。在甲骨文中,“矢”是一个地方的名字,例如:

循矢方?(《续》5.9.3)

在矢。(《粹》1321)

癸卯贞:旬亡img?在矢旬。(《粹》1426)

前一条矢作img形,是第一期卜辞,后二条矢作img形,是第四期卜辞,img(矢)在第四期卜辞中,也是一个人名,例如:

癸巳(卜),□矢自在img

(勿)曰:矢imgimg?《乙编》5520+5804+5061;《丙编》待刊)

又有一片残辞,见子矢(img)之名,如:

imgimg子矢img?(《京津》2093)

img (图44,R1057,侯西M1550) 铭文在鋬阴爵身。这个字在金文与甲骨文中都没有见过跟它形体相同的。我怀疑它就是甲骨文中的img字。罗振玉释imgimg(《殷虚文字考释》,增订本,中,第72页),诸家均从其说,《说文》五上血部:“img,定息也。从血,img省声。读若亭。”李孝定氏以为:“img字从血,无所取义,上下文衃img衄诸字均与血义有关,而此训定息,与血义无与,今契文从皿,与宁字义同,知篆从血者,形体讹变耳”。按李说可信。“img”在甲骨中是一个地名,例如:

丙戌卜,img贞:羽丁亥,我狩img

贞:羽丁亥,羽狩img?(《丙编》100)

辛未卜,争贞:我imgimg?(《丙编》309)

imgimg。(《后》上15.11)

羽乙亥。勿焚img?(《乙编》5594)

奠来廿。在img。(《乙编》2245)

(丁)酉卜,何贞:共遘于大img?(《甲编》2476)

imgimgimgimgimg往来亡img?(《后》上11.1)

以上所举,前五条都是第一期卜辞,第六条属第三期,第七条属第五期,img字到了第五期,变作img形。晚期卜辞中有妇名婷(《粹》1238)。可知“img”在殷代是一地方之名,亦为人名。

img (图45,R1058,侯西M1550) 铭文在鋬阴爵身。在金文中,这个字作:img(鼎文)、img(丁img盘)、img(匜文)、img(弔宿簋)、(父乙爵)、img(且丁觯)、img(尊文)、img(作父乙匜)、imgimg簋)、img(父辛觥)、img(员尊)、imgimg吱父乙爵)、imgimg丙爵)、img(冈img父乙爵)等形。旧释“举”,或释“鬲”。阮元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说:

img字旧释为举,钱献之以为鬲字。案:举,饮酒也。训见《仪礼·特牲馈食礼》注。故古人爵,觯,卣等器,每以举字铭之。古文举形象鬲。薛氏《款识》父己举释云:“按《集韵》img音举,支鬲也。img乃举省耳。”案《说文》:“img,所以枝鬲也。从爨省鬲省。”徐音渠容切。《六书故》引《说文》作支鬲,支训为持,义与举同。img举二字,形亦相近。考《齐侯镈钟铭》格字正似鬲字,《尔雅·释训》:“格,格举也。”知丁度此言,必有师说,古举字从img,但形有繁省耳(卷一,第30页)。

容庚的《金文编》却把它列在《附录》(上,第37页)。那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鬲是三足的器,而img形则像四足。阮氏以为举有饮酒之义,所以爵、觯、卣等酒器,每以举字铭之,但是,事实上,鼎、盘、匜、簋等器,也有img字的铭文,那显然与饮酒之义无关。所以容氏的存疑是对的。在这个爵上的img字,当是作器者之名。

imgimg (图29,R11001,侯西M1001) 铭文在鋬阴爵身。爵鋬已经脱落,爵身破裂且有缺损。img字不识,拓本作“img”形,字中一直,并非文字本身的笔画,而是爵身的裂缝。img字下半残缺,当是戈字的残文。“img戈”意义未明。疑是作器者之名。

imgimg介 (图46,R2025,小屯乙组M238) 铭文在鋬阴爵身。img疑是“帚”字。《说文》七下巾部:“帚,粪也。从又持巾埽冂内。”金文作img(方簋),假为“归”或“妇”。甲骨文通常作img(《丙编》247)、img(《粹》506)、img(《丙编》243)、img(《乙编》4504),有时亦作img(《丙编》268)、img(《佚》159)等形。这个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变化,比较复杂。但它的用法,却很简单,都假为“妇”。

img,像两手有所执持之形,当是“img”字。 《说文》三下img部:“img,持也。象手有所img据也。”金文作img(沈子簋)。甲骨文作img(《乙编》3405)、img(《丙编》438)。“img”在武丁时代的卜辞中,是一个人名,例如:

贞:img不死?

贞:img其死?(《丙编》438)

在记载方国入贡的甲桥刻辞中,也曾出现过“img”的名字,例如:

img入五。(《丙编》101;《乙编》5595;《乙编》7095)

介,疑是六字。金文作img(克钟)、img(静簋)、img(陈侯因img錞)。甲骨文作img(《前》2.8.3)、img(《乙编》817)、img(《乙编》5849)、介(《菁》6.1)。均与此字形近。

这个器上的铭文,“帚”“img”当是作器者之名,下面的那个六字,不知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