罍形器(R2076 图10,图5〔8〕)

3.罍形器(R2076 图10,图5〔8〕)

容庚在他的《商周彝器通考》卷上(第448页)说罍云:“罍之通行于商代,以方者为多。广肩两耳,有盖有鼻(见附图785)。有圆者。有足内有铃者。”容氏附举十例:方形者有七,圆形者仅三,故他认“通行于商代者,以方形者为多……”。他的这句话,自然是有语病的;不但他所举的例,不能代表“罍形器”的全体,更不能证明都是商朝时代的产品。而“罍”这一礼器在周朝仍是通行,不但见于诗礼的记载,考古器物学家更可以列举很多的例。

但在安阳出土的实物,却只有一件标本;这一器不是方形而是圆形的。两肩有双耳……腹下有一鼻,在形制上与北宋以来古器物学家所说的“罍”完全相符。

“罍”字不见于甲骨文。《说文解字》,木部有“櫑”字,解云:“龟目酒尊,刻木作云雷象,象施不穷也。”“罍,櫑或从缶;img,櫑或从皿;img籀文櫑……。”[6]

就这些留存的古说推寻,很显然地这器物的原型可能是用木制,更早的大概是土烧的陶器。木制的大概是方形罍的开始,土制的大概是圆形罍的开始。古木器保存者甚少,但瓦器从史前时代起,留存到现在的甚多。

陶制的罍形器不但在殷墟发现者甚多,可以远溯到史前的彩陶时代。

罍形器的前型显然地是由没有耳及鼻的坛形器演变出来,这可以由西北出土的半山、马厂两彩陶时代的殉葬陶器可以看得很清楚。巴尔姆格伦氏在他的报告中说得很清楚[7]。这些陶器都是近圆形的平底罐,没有什么例外,现在中国民间仍流行的磁的或瓦坛子,还保持了史前时代的一般形制:即(1)小口;(2)比较大的平底;(3)大腰。这一器形的发明及流行,最大的用处在藏储干的食物;后来因为陶业的进步,并用作藏流质,尤其是酒。至于外形自然因时代的转移、习惯的不同,也有若干小的变化。其中最可注意的变化,为彩陶时代甘肃出土的殉葬陶瓮,最大横径,大致在腹中,或近中部,器底甚小;到了殷商时代,这一类的坛形器最大的横径——尤其是罍型这一组——最大的横径向上半移动,而底径也较大了。[8]

小屯出土的罍形器,只有一件近于殷墟陶器中的192F、192G两型[9]。不过陶器的外表都是细纹的;青铜标本的罍,高约363公厘;口外径148公厘;最大横径300公厘;容量为15650立方公分。外表的大部分都有雕塑的文饰,两耳一鼻亦塑作兽头形。这些外披花纹,我以为与原型的陶器无关。虽说甘肃出土的半山与马厂期的平底彩陶瓮都有花纹,但作法与内容却与青铜时代的罍形器装饰迥然不同,似乎没有任何联系。殷墟出土的这一标本所表现的文饰,其设计和内容均与满装的方形青铜器一致。由此可以推知,它与原始于木雕的罍及雕刻的木器,以及若干编织的器物之装饰艺术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