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壶形器

12.壶形器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第十卷,第3221页:

罗振玉曰:上有盖,旁有耳,壶之象也。古金文中《而姬壶》壶字作img,其盖形与此略同。

按《说文》:“壶昆吾[23]圜器也。象形,从大象其盖也。”契文诸壶字上象盖旁有两耳,从img者盖象腹上环纹,下象其圈足或象旁有提梁之形(元嘉:七九),或象腹上纹饰(乙.三八六四)……。

但卜辞中所见的,可以认为是“壶”字原形的实不多见;李孝定《集释》中共举七例(卷十,第3221页);刘渊临君校阅原书,云多为单字残辞……不明其意义……。

不过自北宋以来,古器物学家所类别为壶形器的已在形制上有若干差异,其中有有盖者,有无盖者,有具双耳者,有无耳者,有长方者,有椭圆者,有瘦长形者,有短粗者。

安阳发掘出土之青铜器,共有七件可以列入壶形器类,形制上可分两种:有盖的细长颈壶形器,两旁无耳,器形似容庚所举的“李瘣壶”例(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下册,图七七二);其他六例,都近扁圆形,无盖,有直穿的双鼻,长肥的颈部,无盖,腹部在器底,都带圈足。外表的文饰,有仅加弦纹者,有一周带至三周带花纹者,亦有近全装者。但一般轮廓,均极近容庚在他的《商周彝器通考》中所举的饕餮纹壶(图版七一〇)、img壶(图版七一一)及夔纹壶(图版七一六)。兹分述如下:

(甲)细颈有盖壶形器(R2075 图42,图38〔9〕)

这一形制的酒壶可以说仍流行于民国初年的民间,尤其是在华北一带;普通用的大半都是带釉的土器,或有锡制的。我们最初把它当作觯形器的一种,但细加审订,仍把它列入“壶”类较为恰当。这一器出土于小屯M388,保存完整。器高连盖为199公厘,最大腹径为105公厘,容量为400立方公分。

表面除颈部三周平行弦纹外,全素的,器下圈足,亦素净无文饰,但盖上钮顶有圆涡纹装饰。

(乙)未编登记号壶形器(4:371,HPKM1400出土 图43,图38〔6〕)

原器破碎,在抗战迁移时佚失。以下所记,完全根据田野工作记录及所保存之照片,复原亦照同一根据。

此器出于HPKM1400乙墓东道西端地面下7.00公尺深处,在铜勺与铜面具之间。器口向西北偏北,狭面侧向上。出土时已压裂(夯击所致),起出时底部破碎特甚。铜质腐化甚旧,全体表面有厚度和坚度不等之绿锈,无锈处颜色现光铅铁色;新折口处露紫红色,底面内外有蓝斑点。

形制和结构为普通见于殷墟之壶形器;然鼻形的横断面,作img形,颈下有两周平行弦纹,与鼻间的一周,共为三平行弦纹的周带。

圈足外面偏上,另有弦纹二周,绕圈足外表。口缘与底部均为平面;周壁两狭侧,显示狭条接触线,亦即范线之暴露处。圈足无穿孔;圈足内底面有十字形架四角带正角勾的阳文形如:img

(丙)小形纹带足迹壶形器(R1084图44,图38〔1〕)

HPKM1768出土。高177公厘,横切面作椭圆形,口径为86×102公厘,最大腹径为114×136公厘,容量为1115立方公分。厚度均匀在2公厘至3公厘之间。一般形制,就宽面轮廓说与上一标本(未编号)及R1081、R1082、R1083类似;圈足高度(27公厘)不及全高五分之一,但最大腹径却在全器50%以上。

椭圆之两窄端,亦即两无孔鼻所在处,鼻顶端在口沿下约二公分。耳上端有平行弦纹二周;弦纹下,浮出器面一周带,上下宽约三公分(30 mm):此一周带,为对立的两无孔鼻切成两个相等的弧状宽带;带中有一直线棱脊分划,脊旁各浮出一圆泡形圈点;形成一小字形纹,类似黑陶三足器上之“鬼脸纹”。

圈足部分,亦有直线棱脊中分两大弧形半圆,两窄端,即遥对两无孔鼻处,各有一孔:一穿透,一尚未穿透。

足迹铭文与R1080之觯形器同,这两器同出一墓HPKM1768。

(丁)山纹肥遗型周带“贯鼻壶”形器(R1081 图45,图38〔3〕)

这一器,外形同前一器(丙:R1084),但两立鼻有穿,《博古图录》习称为“贯耳壶”[24],实际上,名之曰耳,耳孔应该以横穿者为限。只有鼻孔是直穿的,所以这儿我们称它为“贯鼻壶”。器高233公厘,无盖,椭圆形,口径在98公厘至126公厘间;最大腹径在127公厘至166公厘间。容量为1905立方公分。

器外表,两贯鼻附着窄边,对称地对立;外表均刻划成动物面。鼻上纯缘部分加厚,近两鼻上端,器面下陷约两公厘,至鼻下端为一周带花纹之上边。周带上有一列山峰形文饰在两边间的两个半圈上,每半圈各有八峰。山峰花纹带,亦以贯鼻为界分为两个半周。每一半周,为一肥遗型动物,即以直线棱脊中分,棱脊左右对称地排列;两条刻划文饰的宽条爬虫,躯干下一弯腿爪,爪向后,后段躯干上折,尾末再下垂内卷。尾下左右各镶有简化龙纹,亦用粗条制作。填空处皆用细线云雷纹。

足部外表亦用双联式的肥遗型动物图案;正面在两宽边,两单位接触线在两窄端;肥遗的两躯干,各以带肢宽条表示,细线云雷纹填空,带上下边缘,各以粗条横周线界划。

(戊)肥遗型周带纹贯鼻壶之二(R1082 图46,图38〔4〕)

这一标本也是HPKM1005出土的,外形如(丁:R1081),花纹亦类似,但无山纹,两贯鼻塑成动物面形,亦如上器。

器高215公厘,椭圆形,口径在95公厘至125公厘之间,最大腹径在127公厘至165公厘间。容量为1792立方公分。

纯缘部分加厚,近两鼻上端约一公分处,器面下陷,成一宽条周带,带中突起弦纹一周,均在两鼻上端以上。至鼻上端,器面又高起如纯缘部分,用堆雕模文的表现方法,铸有上下宽近五公分之花纹带一周。花纹略高于器面,上下边缘各以弦纹为界。全周分两个半圆,每一半圆弧构成一花纹单位;每一单位正中为一上下直行棱脊切断,代替肥遗动物图案之正面鼻梁;左右面及躯干均对称地排列,刻花纹之大宽条堆雕;长条身后半上折上缘,再横伸向后,尾端下垂内卷;尾端下填粗条横直带肢纹,细线云雷纹填空;额顶有盾牌形宽面,躯干下各有一弯腿爪,爪趾向后。

圈足文饰一周,亦双联式肥遗型动物构成;两单位位置与颈上各单位相符,中间亦以突出饰面之直线棱脊中分左右;躯干,如上器之足部肥遗纹,由两平行粗线表现,下线尾端上卷,各有向上下投出之钩状肢纹,细线云雷纹填空。

(己)肥遗型周带纹贯鼻壶形器之三(R1083 图47,图38〔2〕)

器形如前两例,椭圆形,HPKM1005出土。器高184公厘,口径在88公厘至111公厘之间,最大腹径在123公厘至147公厘之间。容量为1315立方公分。

两贯鼻在窄边,鼻上端有下陷凹入器面,上下宽约一公分之周带;顶上纯缘高约2.4公分。

颈周花纹一带,上缘略低于贯鼻上端,两贯鼻上各与下陷器面周带中间之弦纹齐。

花纹周带上下边各以弦纹界划,花纹结构亦为双联式肥遗型动物图案。每一单位各占椭圆之一半,接触线在窄边,贯鼻所在处。图案结构大致如前两器(R1081、R1082)。但爪弯向前,贯鼻表面刻划动物面。圈足花纹周带,亦类似前两例,均以细线云雷纹填空。

(庚)羊头贯鼻满装的壶形器(R2074 图48,图38〔5a〕、〔5b〕)

这一壶形器(R2074)出土于小屯M238墓,在殷墟发掘出土的壶形器中是惟一的一件。外表近于全装,出土时已破碎,粘补复原尚缺数块,但器的全貌及装饰的花纹均可以看出原形。

器全高376公厘,足高40公厘。椭圆形口径在146公厘至180公厘之间,最大腹径在240公厘至290公厘之间,容量约9670立方公分。外线轮廓与前五器比(乙至己),有一显著之不同点,即在阔的一面看,由口缘到腹部,除在纯缘下略向内倾外,自穿鼻上端起,到最下的近底部之最大腹径处,周壁都是逐渐地坡下,向外扩大。

乙至己五壶形器,在宽的一面,都在腹部上端周壁向外鼓出部分显得有点急转的趋势,不如此器之缓慢地向外扩大。前五例,有时在花纹带部分,略向内倾斜的趋势,将全器的上段的中部形成一颈。这一型标本,上半段,自口部以下,已有向外张大的趋向了。

纯缘部分,在贯鼻以上约高五公分,上半加厚素净无文饰;下半下陷约两公厘,构成一下凹周带,上下宽约两公分半;凹带,中间有一平行的弦纹周,凹带周下缘,亦即两窄边对立之两羊头贯鼻附着处。自此以下,到底部近圈足处,周壁满装花纹,又可分上下两大周带。两大周带之外,另有窄条周带。这两窄条周带花纹可认作上段宽带花纹装饰颈部的上下两缘的花边,装饰腹部的下段宽带,没有这样的花边。此外,另有一周花纹装饰圈足。

上段主体花纹一周带,上下宽约十一公分五公厘,上缘的窄条花边以弦纹界划;花边内,以粗宽条刻划img形俯身卧龙形纹八条,头均向左,每两贯鼻间,每一弧形的半周圈内,各有此形卧龙四条,随向横排,以细线云雷纹填空。

主体花纹周带,上下高近十公分。全周以双联式肥遗型动物组成,每半周——即两贯鼻之间——成一单位。动物面的鼻梁微凸,但不作棱脊式的突出直线。眼上带有钩眉,前额特高,额旁两img形弯角;鼻尖下两旁下颚弯向内,口带尖齿。两长条躯干自眼旁向左右伸,中段折向上,尾部再向旁折,近尾端又下垂向内曲卷。身前段上有羽纹一枝上挺,折向上处,身下面有带腿的爪,爪具四趾向前抓。尾下及尾后,有一头部向上的单爪带角的爬虫纹,作回顾形的侧面;面后附一弯向下的腿爪,躯干横躺,尾端下垂卷向前,头上有弯角,用刻划宽条表现。另一窄条周带,在上段主体花纹之下缘,构成下缘的花边,由四单位肥遗型纹组成。肥遗动物及配衬爬虫间以及镶边花纹,均以细线云雷纹填空。上说的一细窄周条纹,在上下全体花纹间,有弦纹为界。窄条周带上下,各另有空白的器面一周,上下宽约3公厘至5公厘。这两窄狭的空白带的间隔,使中间的这周细带特别显出了它的中分作用。它的花纹——肥遗型动物的化身,线条已经完全几何形化了;每一弧形半周,以两个单位的肥遗型动物组成,全周无中断处。

下段主体花纹,高十公分以上;又因腹部较大,故全周面积较上段主体花纹为大。上下缘各以弦纹为界,没有附加花边。主体花纹表现最清楚,一肥遗型动物之代表样本。每一大弧形半周,刻划有粗宽线条,表现全身;中间头部面部向前,以高起棱脊在鼻梁处隔分,梁向上投出额顶,作盾牌形;两角化成对立的无爪带角的双龙,对称地排在眼上;口有尖齿;眉上带肢并在外端曲向上。左右两躯干由两眼外角伸出,横行至中段折向上,再横转,近尾部又折向下,尾端转向,尖处向内。躯干上有羽纹及钩肢,躯干前下段,左右各有一腿向后弯,爪趾向后。

两尾端后,另在下角配一折身龙纹;鼻卷向前,口有尖齿。后躯竖立有腿爪,并有钩肢。左右两角,对称地排列,表现法同主体纹。细线云雷纹填空。

圈足花纹一周以四单位纹组成。每一单位的中心为一眼纹,左右上下及四隅共投出八个钩肢,左右两边各伸出一对平行的宽条,一长一短,长条的尾上卷或下卷,两宽条上下各有钩状短肢投射。全周由此类眼纹四个单位组成,宽条表现细线云雷纹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