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BARNARD,NOEL

1961 Bronze Casting and Bronze Alloys in Ancient China.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nd Monumenta Serica.

BOYER,MARTHA

1955 Some Chinese Archaic Bronzes in the Danish National Museum.BMFEA No.27,pp.1—10,Stockholm.

CARPENTER,H.C.H.1933 Preliminary Report on Chinese Bronzes.《安阳发掘报告》第四期,第677—680

页,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一,上海。

COGHLAN,H.H.

1954 Metal Implements and Weapons.A History of Technology,Volume Ⅰ.pp.600—622,New York and London.

CROWFOOT,GRACE M.

1954 TextilesBasketryand Mats.A History of Technology,Volume Ⅰ,pp.413—455,New York and London.

FAIRBANK,WILMA and WAN GHIA-PAO

1965 Shang Bronze Chüeh(爵)LegsCarved in the Mould.《庆祝李济先生七十岁论文集》上册,第275—280页,清华学报社,台湾台北。

FREER GALLERY OF ART,WASHINGTON,D.C.

1946 A Descriptive and Illustrative Catalogue of Chinese Bronzes,Acquired Dur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John Ellerton Lodge.Washington.

GARLAND,H.and BANNISTER,C.O.

1927 Ancient Egyptian Metallurgy.London,C.Griffin & Company,limited.

GESELLSCHAFTFÜR OSTASIATISCHE KUNST

1929 Ausstellung Chinesischer Kunst.Berlin,Würfel verlag.

HENTZE,CARL

1951 BronzegerätKultbautenReligion im Alteten China der Shang-zeit.Antwerpen,De Sikkel.

HEUSDEN,WILLIEM VAN

1952 Ancient Chinese Bronzes of the Shang and Chou Dynasties.Tokyo,Privately published.

KARLBECK,O.

1935 Anyang Moulds.BMFEA No.7.pp.39—60,Stockholm.

KARLGREN,BERNHARD

1936 Yin and Chou in Chinese Bronzes.BMFEA No.8,pp.9—156,Stockholm.

1937 New Studies on Chinese Bronzes.BMFEA No.9,pp.9—118,Stockholm.

1944 Some Early Chinese Bronze Masters.BMFEA No.16,pp.1—24,Stockholm.

1948 Bronzes in the Hellström Collection.BMFEA No.20,pp.1—38,Stockholm.

1949 Some Bronzes in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BMFEA No.21,pp.1—26,Stockholm.

1951 Notes on the Grammar of Early Bronze Décor.BMFEA No.23,pp.1—17,Stockholm.

1952 Some New Bronzes in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BMFEA No.24,pp.11—26,Stockholm.

1958 Bronzes in the Wessén Collection.BMFEA No.30,pp.177—196,Stockholm.

1962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in Art.BMFEA No.34,pp.1—28,Stockholm.

KIDDER,J.EDWARD,JR.

1956 Early Chinese Bronzes in the City Art Museum of St.Louis.The City Art Museum.

KNUTH,E.,comp.

1911 Chinesische Bronzen.H.Saenger,Hamburg,Berlin.

KOOP,A.J.

1924 Early Chinese Bronzes.London,E.Benn,limited.

LI CHI

1955 Diverse Backgrounds of the Decorative Arts of the Yin Dynasty.Annals of Academia Sinica,No.Ⅱ,Part Ⅰ,pp.119—130,Taipei.

MARYON,H.and PLENDERLEITH,H.J.

1954 Fine Metal-work.A History of Technology,Volume Ⅱ,pp.623—662,New York and London.

SYLWAN,ⅥⅥ

1937 Silk from the Yin Dynasty.BMEFA No.9,pp.119—127,Stockholm.

VORETZSCH,E.A.

1924 Altchinesische Bronzen.Berlin,J.Springer.

WHITE,W.C.

1956 Bronze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University,of Toronto Press.

YETTS,W.PERCEVAL

1929 The George Eumorfopoulos Collection,Vol.Ⅰ.London,E.Bean,ltd.

上海博物馆

1964 《上海博物馆藏青铜器》,上海。

山东省博物馆

1959 《山东文物选集》,北京。

日本铸物协会

1961 《铸物便览》,新版,丸善株式会社。

王 辰

1935 《续殷文存》,考古学社专集第五,北平。

(清)王 杰等奉敕编

1910 《西清续鉴》,涵芬楼依宁寿宫写本影印。

(宋)王 俅

《啸堂集古录》,涵芬楼影印萧蛛氏藏宋刊本。

王国维

1927 《观堂集林》,十二:说亳。

王 img

《博古图录》,本立堂藏版。

方濬益

1935 《缀遗斋彝器考释》,商务印书馆印本。

石璋如

1959 《殷墟建筑遗存·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乙编》(《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第一本,《小屯》),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台北。

考古研究所编

1954 《河南登封县玉村古文物遗址概况》,《文物参考资料》第六期,第18—24页。

1956 《辉县发掘报告》,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第一种,北京。

1962 《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文物出版社,北京。

1964 《近五年来的考古新收获》,《考古》,1964:10,第465—497页。

1965 《考古》,5月(pp.215—224),《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

朱善旂

1908 《敬吾心室彝器款识》,光绪三十四年原刊本。

(宋)朱 熹注,(清)阮元审定,(清)卢宣旬校

1955 《孟子离娄章句》,台北艺文书局印书馆据清嘉庆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学刊本影印。

吕大临

1752 《考古图》,亦政堂藏版。

吴式芬

《攈古录金文》,清光绪年间刊本。

吴大澂

1885 《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自刻本。

吴 云

1872 《两罍轩彝器图释》,同治十一年自刻本,十二卷,四册。

李旦丘

1939 《铁云藏龟零拾》,上海中法文化出版委员会出版。

李孝定

1965 《甲骨文字集释》第五,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五十。

李 健

1963 《湖北江陵万城出土西周铜器》,《考古》,1963:4,第224、225页。

李 济

1931 《俯身葬》,《安阳发掘报告》第三期,第447—480页,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一,北平。1934 《城子崖》,《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一,南京。

1948 《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国考古学报》第三册,第1—99页,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十三,商务印书馆,上海。

1956 《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三本,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南港。

1958 《由笄形演变所看见的小屯遗址与侯家庄墓葬之时代关系》,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九本,第809—816页,台湾台北。

1959 《笄形八类及其文饰之演变》,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本,第1—69页,台湾台北。

1964 《殷商时代青铜技术的第四种风格》,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五本,第343—351页,台湾台北。

李 济、万家保

1964 《殷墟出土青铜觚形器之研究》,《古器物研究专刊》第一本,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南港。

金祥恒

1961 《释凤》,《中国文字》第三册,台湾大学文学院古文字学研究室编印,台湾台北。

周 到、刘东亚

1963 《1957年秋安阳高楼庄殷代遗址发掘》,《考古》,1963:4,第213—216、220页。

林泰辅

1921 《龟甲兽骨文字》二卷(大正十年),日本商周遗文会影印本,二册,后附抄释文,北平富晋书社翻印本。

胡厚宣

1954 《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上海群联出版社。

1955 《甲骨续存》,上海群联出版社。

(周)荀 况撰,(唐)杨倞注

818 《荀子》,卷十一,页一。

容 庚

1929 《宝蕴楼彝器图录》,北平京华印书局。

1934 《武英殿彝器图录》,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印行,北平。

1941 《商周彝器通考》,哈佛燕京学社出版,北平。

梁思永、高去寻

1962 《侯家庄·第二本·1001号大墓》,《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三,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台北。

孙诒让

1931 《周礼正义·礼八十一》,楚学社本,笛湖精舍补校印行。

高鸿缙

1964 《中国字例》三版,广文书局,台湾台北。

唐 兰

1935 《古文字学导论》,初版,北京大学出版组,北平。

1958 《五省出土重要文物展览图录》,新华书店,北京。

台湾“故宫博物院”、台湾博物院联合管理处

1958 《故宫铜器图录》,中华丛书委员会。

郭沫若

1930 《殷彝中图形文字之一解》,《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初版上册,第1—12页,大东书局,上海。

郭宝钧

1935 《古器释名》,《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一种p.690。

1951 《一九五〇年春殷墟发掘报告》,《中国考古学报》第五册,北京,第1—61页。

商承祚

1935 《十二家吉金图录》。

梁星彭、冯孝堂

1963 《陕西长安扶风出土西周铜器》,《考古》,1963:8,第413—415页。

梅原末治

1933 《欧米蒐储支那古铜菁华》,山中商会,日本。

1940 《河南安阳遗宝》,小林写真制版所出版部。

1959 《日本蒐储支那古铜菁华》三,昭和三十四年,株式会社山中商会,日本。

清高宗敕编

1913 《宁寿鉴古》,涵芬楼依宁寿宫写本,石印小本。

张云鹏

1962 《湖北圻春毛家咀西周木构建筑》,《考古》,1962:1,第1—9页。

梁诗正等奉敕编

1888 《西清古鉴》,迈宋书馆铜版影印本。

(清)曹载奎

1839 《怀米山房吉金图》,道光十九年曹氏自刻石本。

傅永魁

1959 《洛阳东郊西周墓发掘简报》,《考古》,1959:4,第187、188页。图版叁。

贺梓城

1956 《陕西数县发现一批周代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6:11,第73页及封底照。

程瑶田

1933 《通艺录》,《述爵兼订梓人乡衡注》,述爵一,《安徽丛书》第二期全书,安徽丛书编印处。

黄 濬

1935 《邺中片羽》初集,北平尊古斋发行。

1937 《邺中片羽》二集,北平尊古斋发行。

1942 《邺中片羽》三集,北平琉璃厂通古斋发行。

葛介屏

1959 《安徽阜南发现殷商时代的青铜器》,《文物》,1959:1,封里。

董作宾

1948 《殷虚文字乙编·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二本,历史语言研究所。

1952 《中国文字的起源》,《大陆杂志》第五卷第十期,第27—40页,台北。

雒忠如

1963 《陕西扶风岐山周代遗址和墓葬调查发掘报告》,《考古》,1963:12,第654—658、682页。

杨绍禹

1959 《石楼县发现古代铜器》,《文物》,1959:3,第71、72页。

杨国忠、张长源

1962 《1960年秋陕西长安张家坡发掘简报》,《考古》,1962:1,第20—22页。

詹蕙娟(责任编辑

1962 《中国古文物》,新华书店。

端 方

1908 《陶斋吉金录》,自石印本。

赵全古等

1957 《郑州商代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1,第53—73页。

赵青云等

1958 《1958年春河南安阳市大司空村殷代墓葬发掘简报》,《考古通讯》,1958:10,第51—62页。

刘东亚

1964 《河南淮阳出土的西周铜器和陶器》,《考古》,1964:3,第163、164页。

刘 鹗

1931 《铁云藏龟》,上海蟫隐庐石印本。

刘体智

1934 《善斋吉金录》,石印本。

1935 《小校经阁金文》,初版,石印本。

(宋)薛尚功

1797 《薛氏钟鼎款识》,二十卷,嘉庆二年阮元刻本。

滨田青陵等

1934 《删订泉屋清赏》,日本京都。

滨田青陵、原田淑人

1926 《泉屋清赏》。

罗振玉

1912 《殷虚书契前编》,集古遗文第一,1912年影印本。

1916 《殷虚书契后编》,集古遗文第一,贻安堂印本。

1917 《殷文存》,《楚雨楼丛书》,仓圣明智大学刊行。

1927 《增订殷虚书契考释》,卷中,东方学会印。

1930 《贞松堂集古遗文》,石印本。

1934 《贞松堂集古遗文续编》,蟫隐庐出版。

1936 《三代吉金文存》,上虞罗氏百爵斋印。

附 引用书目简称表

《佚》 商承祚:《殷契佚存》 1933

《续》 罗振玉:《殷虚书契续编》 1933

《戬》 姬佛陀:《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 1917

《录》 孙海波:《甲骨文录》 1937

《存真》 关百益:《殷虚文字存真》 1931

《金璋》 方法敛(Frank H.Chalfant):《金璋所藏甲骨卜辞》 1939

《库方》 方法敛:《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 1935

《丙编》 张秉权:《殷虚文字丙编》上辑(一)1957,上辑(二)1959,中辑(一)1961,中辑(二)1965

《摭续》 李旦丘:《殷契摭佚续编》 1950

《簠征》 王 襄:《簠室殷契征文》 1925

《乙编》 董作宾:《殷虚文字乙编》 上,中辑1949,下辑1953

《拾遗》 叶玉森:《铁云藏龟拾遗》 1925

《后》 罗振玉:《殷虚文字后编》 1916

《甲编》 董作宾:《殷虚文字甲编》 1940

《前》 罗振玉:《殷虚文字前编》 1912

《续存》 胡厚宣:《甲骨续存》 1955

《邺》 黄 濬:《邺中片羽》 1935

《掇》 郭若愚:《殷契拾掇》 一、1951,二、1953

《珠》 金祖同:《殷契遗珠》 1939

《粹》 郭沫若:《殷契粹编》 1937

《南北》 胡厚宣:《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 1951

《铁》 刘 鹗:《铁云藏龟》 1931

《京津》 胡厚宣:《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1954

《菁》 罗振玉:《殷虚书契菁华》 1912

本篇图版及说明

img

图1 爵形器之柱钮六型

〔1〕第一型,圆顶形(R2032);〔2〕第二型,笠顶形(R1058);〔3〕第三型,圆锥形(R1054);〔4〕第四型,伞顶形(R1067);〔5〕第五型,桶帽形(R1051);〔6〕第六型,屋顶形(R2028)。

img
img

图2 爵形器主体花纹之图案及表现方法

img
img
img

图3 爵形器之六种花纹分布

img
img

图4 爵形器上主体花纹动物面之眼型七种

〔1〕R17691;〔2〕R1064;〔3〕R1050;〔4〕R1066;〔5〕R1051;〔6〕R1061;〔7〕R1031。

img

图5 爵形器上主体花纹动物面之角型六种

〔1〕R1064;〔2〕R1061;〔3〕R1056;〔4〕R1051;〔5〕R2029;〔6〕R1066。

img

图6 爵形器上主体花纹动物面之鼻型七种

img

〔1〕R2030;〔2〕R11001;〔3〕R1050;〔4〕R1061;〔5〕R2024;〔6〕R1066;〔7〕R1051。

img

图7 爵形器柱钮顶部圆涡纹之四型

〔1〕R2033;〔2〕R1056;〔3〕R1066;〔4〕R1064。

img

图8 五期甲骨文中“爵”字之拓片

img

第一期:〔1〕《殷虚书契后编》卷下,七·六;〔2〕《铁云藏龟》241.3;〔3〕《殷虚书契后编》卷下,七·七;〔4〕《殷虚书契前编》卷五,五·二;〔5〕《殷虚书契后编》卷下,七·八;〔6〕《铁云藏龟》250.1;〔7〕《殷虚书契前编》卷五,五·一。第二期:〔8〕《殷虚书契后编》卷下,五·十五。第三期:〔9〕《邺中片羽》第三集卷下,38.4。第四期:〔10〕《殷虚文字乙编》4508+4545;〔11〕同上2130+1956;〔12〕同上8893;〔13〕《殷虚文字丙编》33。第五期:〔14〕《殷虚书契前编》卷二,三·五。

img

图9 甲骨文字中“爵”字摹本

第一期:〔1〕《铁云藏龟》八九·三;〔2〕《龟甲兽骨文字》卷二·六·十三;〔3〕《殷虚书契后编》卷下,七·七;〔4〕《殷虚书契拾零》十二·十四;〔5〕《殷虚书契前编》卷五,五·一;〔6〕《铁云藏龟》二四一·三;〔7〕《甲骨续存》二四六一;〔8〕《殷虚书契前编》卷五,五·二;〔9〕《铁云藏龟》二五〇·一;〔10〕《殷虚文字乙编》4835;〔11〕《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419;〔12〕《殷虚书契后编》卷下,七·八。第四期:〔13〕《殷虚文字乙编》305;〔14〕同上390;〔15〕同上8893;〔16〕同上1009;〔17〕同上8898;〔18〕同上1548;〔19〕同上1558;〔20〕同上4508—4545;〔21〕《甲骨续存》1458;〔22〕《殷虚文字乙编》2130。

img

图10 陶质爵形器四组

img
img

〔1〕—〔10〕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出土;〔11〕—〔16〕安阳小屯村出土;〔17〕、〔18〕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19〕—〔22〕河南郑州二里冈出土。

img

图11 陶质三足器

img

〔1〕—〔3〕山东历城县城子崖出土;〔4〕河南禹县白沙水库出土。

img
img

图12、13及说明

1.一般说明

img

2.保存情形

完整。全器内外满布鲜绿色铜锈,锈的斑驳处呈铅灰色。

3.铸造痕迹

流下、尾下、前面及后面的花纹分界处呈不整合现象,似为范线痕迹。正面动物纹鼻下的三条细线扭曲不直,可能是两范相接没能完全整合的结果。柱钮底的范线和柱的外侧平行,鋬下遗留有心型残范。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复层花纹,主体花纹一周,为一双联式动物面;上带花边,再上有山纹;正面花纹所占面积较大。堆雕模文方法表现。

(2)图案结构——

A.正面:两个铸造单位对称排列,构成一动物面。每一铸造单位代表一幅动物侧面,侧面视景包括由鼻梁至尾尖的全部器官。眼,第三型;角,第四型;鼻,第三型;躯干由眼部伸展向后,未及饰面边界,即向上向后卷,为尾;小宽条云头纹鼻翅横越鼻下;下颚向前;躯干下有五趾足。主体宽条动物纹上均刻划细阴线。细线云雷纹填空,饰面外下角并有一小宽条“立龙”花纹填空。

B.鋬面:类似正面,饰面较窄。中间鼻部位置恰在鋬下,并无类似正面所见之鼻梁及其垫底花纹,亦无铭文。

C.沿主体花纹上界,有一周小宽条云雷纹花边。花边上林立一周山纹;在流下及尾下的山纹作蕉叶状,在正面及鋬面各有山纹三峰。全部山纹均由细线纹,云雷纹,小宽条纹及宽条矛状纹配合组成。鋬上端雕成牛头形;角,第一型;眼,第三型;下有突出的鼻尖。

D.柱钮:桶帽形钮,钮顶面饰以第四型圆涡纹;帽四周的最下部有云雷纹一周,上有山纹四峰,山纹上再有细线阴纹两道。

img

图14及说明

1.一般说明

img

2.保存情形

除后足旁有一小破孔外,全体完整。虽有绿锈,但腐蚀甚轻。

3.铸造痕迹

流下,前面,后面,鋬旁及足与腹之交界处,均有明显的范线,尾下范线亦隐约可见。正面主体花纹的动物面之两眼恰为两片补缀痕迹遮盖。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单层花纹一周,为一双联式阳线动物面;正鋬两面面积相等。刻划范文方法表现。

(2)图案结构——

A.正面:两铸造单位对称排列,构成一动物面;每一铸造单位代表一幅动物侧面,侧面视景包括自鼻梁到尾尖的全部器官。两眼恰为两片补丁所遮掩,就略为保存的右内眼角看,眼形可能属第一型(?);角,第五型;鼻,第五型;躯干向后延伸;云头纹鼻翅横过鼻下方,联系两个铸造单位。全部饰面均由细阳线纹布满。

B.鋬面:类似正面,饰面稍窄,中间的鼻部位置恰在鋬下,但无类似正面所见之鼻梁及两旁的花纹;无眼。鋬下无铭文。

C.柱钮:第一型圆涡纹。

img

图15 小屯出土及见于著录中的单柱爵形器

img
img

图16及说明

1.一般说明

img

2.保存情形

除鋬断失外,余皆完整。全器内外有绿色铜锈及黄褐色土锈。

3.铸造痕迹

流下,尾下,前面,后面,鋬旁及杯身与底交界处,均有极显著的范线。正面杯身下部,有一小片呈紫铜色,上印布纹。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单层花纹一周,上有阳线圈纹花边;主体花纹为一双联式阳线动物面;正鋬两面面积相等。刻划范文方法表现。

(2)图案结构——

A.正面:仅右半保存一部分花纹,其余大半均经磨灭,难以辨明动物面全貌,惟长条躯干及卷曲的尾尚有残迹可寻。

B.鋬面:左半保存清楚,右半锈蚀不清。左半铸造单位代表一幅动物侧面,包括长条躯干及卷尾;无眼;角,第三型;鼻部位置恰在鋬下,不见。

C.柱钮:由七个阳线小圈纹排成一周。

img

图17及说明

1.一般说明

img

2.保存情形

通体锈蚀呈绿色,仅鋬面杯身有绿锈,锈斑驳处呈紫铜色。由十四块碎片粘合复原后,仍缺杯身与口部间的四片及前足尖。

3.铸造痕迹

流下,尾下,前面,后面,底折边缘及柱钮均有范线,鋬旁虽有范线,但不明显。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单层花纹一周,为双联式动物面,正鋬两面面积相等;上下界以阳线圈纹花边;刻划范文方法表现。

(2)图案结构——

A.正面:两个侧面对称排列,构成一动物面,侧面包括由鼻梁到尾端的全部器官。角,第五型;鼻,第一型;无眼;躯干向后伸展,卷向上,为尾;云头纹鼻翅横越鼻下端,联系两侧面。细阳线纹填空。

B.鋬面:类似正面,饰面较窄。动物面的角已云雷纹化;居间之鼻部位置恰在鋬下,不见。

C.柱钮:锈蚀,不辨花纹类型。

img

图18及说明

1.一般说明

img

2.保存情形

通体锈蚀,有灰绿色铜锈及黄色土锈,杯身正面有绿锈,锈剥脱处呈红铜色。全器由二十片以上碎块粘合复原,仍缺尾部及正面柱下一小片及鋬面近底部之一小片。

3.铸造痕迹

后面范线明显,鋬旁,流下及前面似有范线,但不显;底折疑即铸杯身及杯底范的接触部分。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单层花纹一周,为一双联式小宽条动物面,正面花纹所占面积较大;上下各有一道阳线圈纹花边。模范合作文乙种方法表现。

(2)图案结构——

A.正面:两个侧面对称排列,构成一动物面,每一侧面包括自鼻梁到尾端的全部器官;眼,第七型;角,第五型;鼻,第二型;躯干向后伸展,卷向上,为尾;鼻下端花纹相连。小宽条纹及羽纹填空。

B.鋬面:类似正面,饰面较窄。无眼,居中的鼻部位置恰在鋬下,不见;亦无铭文。

C.柱钮:花纹锈蚀不清。

img

图19及说明

1.一般说明

img
img

2.保存情形

完整,除杯身内部及流下,尾下略有绿锈外,通体呈紫铜色。

3.铸造痕迹

流下、尾下、前面、后面、鋬旁及三足外侧之中线上,均有范线。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单层花纹一周,为一双联式小宽条动物面,正面花纹所占面积较大。堆雕模文方法表现。

(2)图案结构——

A.正面:两铸造单位对称排列,构成一动物面。每一铸造单位代表一幅动物侧面,侧面视景包括自鼻梁到尾端的全部器官;眼,第一型;角,第五型;鼻,第三型;云头纹横越鼻下端,联系两铸造单位,下颚向前;躯干向后伸展,卷向上,为尾。余空以小宽条纹填满。

B.鋬面:类似正面,饰面较窄。角,第三型,无眼;中间鼻部位置恰在鋬下,不见。鋬下亦无铭文。

C.柱钮:第三型圆涡纹。

img

图20及说明

1.一般说明

img

2.保存情形

完整,器外表有绿色铜锈,内部之锈呈灰绿色。锈剥落处,呈暗铅色。

3.铸造痕迹

鋬底之面略高于其他之杯身表面,两道不整齐的范线,各与在鋬旁中断的花纹界线相合,且更向上延伸到鋬两侧与口部之交接处。流下及前面的花纹交界处皆甚不整合,似为范的接缝处;尾下及后面也有类似的情形。钮底范线明显。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复层花纹,主体花纹一周,上带山纹。主体花纹为一双联式宽条动物面;正面花纹所占面积较大。堆雕模文方法表现。

(2)图案结构——

A.正面:两铸造单位对称排列,构成一动物面;每一铸造单位代表一幅动物侧面。侧面视景包括自鼻梁到尾端的全部器官。眼,第五型;角,第四型;鼻,第二型;躯干由眼部向后伸展,未达饰面边界,即折转向上,再向后转,下卷,结成尾。鼻下花纹已部分磨蚀。主体宽条动物纹上均刻划细阴线。细线云雷纹填空,饰面外下角一图案化的小宽条“立龙”花纹填空。

B.鋬面:类似正面,饰面较窄。中间鼻部位置恰在鋬下,但无类似正面之鼻梁及两旁垫底花纹。鋬下有铭文。

C.主体花纹上,排立一周山纹,在流下与尾下者作蕉叶状,正面有山纹三峰,鋬面两峰。均以稍粗之线,云雷纹与宽条矛状配合组成。

D.柱钮:第二型圆涡纹。

img

图21及说明

1.一般说明

img

2.保存情形

完整。通身满布灰绿色锈,锈剥落处呈紫红色。

3.铸造痕迹

鋬旁及柱钮底部范线明显。尾下中线处有不甚清楚的突起范线。杯身与底的接界有范的接缝痕迹。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单层花纹一周,为一双联式大宽条动物面;正面花纹所占面积较大。堆雕模文方法表现。

(2)图案结构——

A.正面:两铸造单位对称排列,构成一动物面;每一铸造单位代表一幅动物侧面。侧面视景包括自鼻梁到尾尖的全部器官。眼,第六型;角,第二型;鼻,第四型;躯干自眼部向后延伸,未至饰面边界,即折转向上,向后,卷为尾;躯干下有一四趾足;下颚向前,主体宽条动物纹上均刻划细阴线,细线云雷纹填空。

B.鋬面:类似正面,饰面较窄。躯干尾,尾不向后卷;中间鼻部位置恰在鋬下,但无类似正面之鼻梁,鋬下有铭文。

C.柱钮:第一型圆涡纹。

img

图22及说明

1.一般说明

img
img

2.保存情形

尾尖残断,经粘合复原,完整。全器满布灰绿色锈,锈剥落处呈红铜色。

3.铸造痕迹

鋬旁范线明显,柱钮底的范线呈直线。流下及尾下有范线,但不甚明显。杯身与底的接界有明显的范的拼合痕迹。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单层花纹一周,为一双联式大宽条动物面;正面花纹所占面积较大。堆雕模文方法表现。

(2)图案结构——

A.正面与鋬面均类似R1061,仅于填空的细线云雷纹之单位大小,回转圈数,及纹路走向等方面有细微的差异。鋬下铭文亦相同,惟此器铭文“img”一字所在位置较R1061之铭文所在较高。

B.柱钮:第一型圆涡纹。

img

图23及说明

1.一般说明

img

2.保存情形

完整。布有灰绿色锈,无锈处呈红铜色及棕黄色。

3.铸造痕迹

鋬旁及柱钮底的范线明显;后面花纹饰面界线略有相错情形。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单层花纹一周,为一双联式大宽条动物面;正面花纹所占面积较大。堆雕模文方法表现。

(2)图案结构——

A.正面:两铸造单位对称排列,构成一动物面。每一铸造单位代表一幅动物侧面,侧面视景包括自鼻梁到尾尖的全部器官;眼,第四型;角,第六型;鼻,第六型;躯干自眼部向后延伸,未至饰面边界,即折转向上,为尾;躯干上折处下垂一三趾足;眼下下颚转角处有钩,向后,口内有锐利尖牙。宽条上均刻划细阴线纹;细线云雷纹填空。

B.鋬面:类似正面,饰面较窄。躯干奇短;中间鼻部位置恰在鋬下,但无类似正面所见之鼻梁及鼻旁垫底花纹。鋬下无铭文。

C.柱钮:第三型圆涡纹。

img

图24及说明

1.一般说明

img

2.保存情形

完整。布有灰绿色及灰色锈,锈驳落处呈棕色。

3.铸造痕迹

鋬旁及柱钮底的范线清楚;正面的柱内侧,有一段高约3 mm的长方形凸起,颇似铜的浇口,但是仅有此一柱有此现象,同时这个位置不适于作浇口;所以这一凸起的形成,可能是由于范的破裂所致。

4.花纹分析

单层花纹一周。文饰表现的方法,饰面面积的大小,与正面及鋬面图案的结构均类似R1066,仅填空的细线云雷纹单位大小,回转圈数与纹路走向等方面有细微的差异。柱钮面上亦为第三型圆涡纹。

img

图25及说明

1.一般说明

img

2.保存情形

锈蚀甚重。全器残破成三十块以上,经粘合复原,仍缺口部及杯身上数小片及鋬。

3.铸造痕迹

鋬旁范线隐约可见,但因锈蚀过甚,其他部分的铸造痕迹,不复辨认。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单层花纹一周,为一双联式动物面;正面花纹所占面积较大;堆雕模文方法表现。

(2)图案结构——

A.正面:两铸造单位对称排列,构成一动物面。每一铸造单位代表一幅动物侧面;侧面视景包括自鼻梁到尾端的全部器官。眼,第五型;角,第三型;鼻,第三或第五型,鼻下端阙;躯干自眼部横向后,至饰面边界,向上卷为尾;下颚由两小宽条纹组成。云雷纹及羽纹填空。

B.鋬面:大半锈蚀,大致类似正面。中间鼻部位置恰在鋬下。鋬下似无铭文。

C.柱钮:第二型圆涡纹。

img

图26及说明

img

1.一般说明

img

2.保存情形

残破成碎块,仅鋬面右铸造单位,口部的尾部及后足可接合在一起;全形无法复原。所有碎片均锈蚀,呈绿色。

3.铸造情形

因残碎锈蚀,无法辨认。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单层花纹一周,为一双联式云雷纹动物面;堆雕模文方法表现。

(2)图案结构——

A.正面:残存之右铸造单位代表一幅动物侧面;侧面视景包括自鼻部到尾端的全部器官。眼,第五型;角,第三型;鼻梁残缺;躯干自眼部向后伸展至饰面边界,卷向上为尾。云雷纹填空。左铸造单位残失。

B.鋬面:仅余残片,且锈蚀不清,惟似可见其与正面之结构类似。

img

图27及说明

1.一般说明

img
img

2.保存情形

锈蚀重,呈鲜绿色,杯底内部有蓝色锈;仅流槽底面及杯身下层内部有未被锈蚀部分,仍现青铜本色。鋬缺;三足均残断,仅保存前足,粘合;正面之一柱亦属残破后粘合的。底部亦缺一小片。

3.铸造痕迹

因锈蚀,不易辨认范线,足与底间有补缀痕迹。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复层花纹,主体花纹两周,各为一双联式云雷纹动物面。正鋬两单位面积相等,惟上周花纹面积比下周较为低矮。堆雕模文方法表现。

(2)图案结构——

A.正面:两铸造单位对称排列组成一动物侧面,但除眼部外,已全部云雷纹化。侧面视景由云雷纹组成的三横条叠成,包括自鼻梁到尾尖的全部器官。眼,上周为第一型,下周为第五型;角,上下均为第五型;鼻,上下均为第五型;躯干自眼部向后伸展;下颚向前。有少数羽纹填空。

B.鋬面:类似正面,惟居间的鼻部位置恰在鋬下,无类似正面所见之鼻梁;但有鼻梁下的宽条,及象征鼻坡及鼻翅的云头花纹,与两旁眼部衔接,并无接缝痕迹或范线。

C.口部:主体花纹上,有一周山纹,流下尾下各一峰,正面三峰,鋬面两峰;均以较粗之线条及云雷纹,与宽条矛状纹配合组成。

D.柱钮:第二型圆涡纹。

img

图28及说明

1.一般说明

img

2.保存情形

除口部内部及口缘外部有少数部分保持原来青铜本色外,均锈蚀呈绿色。三足残断,鋬面之柱亦折,鋬缺;经粘合复原后仍缺鋬下方之一足及鋬面一小部分口缘。

3.铸造痕迹

因锈蚀无法识出。

4.花纹分析

复层花纹,主体花纹两周,上带山纹。饰面大小,文饰表现方法,主体花纹图案的结构,山纹的配合,柱钮花纹的类型等,均与R2023一器酷似。惟此器花纹保存较清晰,且于下周动物侧面的尾前方,多了一对填空的小羽纹。在图案中,每一小单位花纹的大小,走向上有极细微的差异。

img

图29及说明

1.一般说明

img

2.保存情形

流及尾,与杯身内部为绿锈所蚀,但杯身外表装饰花纹部分,保存完好。由十八片碎块粘合复原后,仍缺鋬面中间一块,正面口缘一片,鋬,鋬旁的柱及前后两足。

3.铸造痕迹

鋬旁及柱钮底有明显的范线。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单层花纹一周,为一双联式云雷纹动物面,正面花纹所占面积较大。堆雕模文方法表现。

(2)图案结构——

A.正面:由两铸造单位对称排列,构成一动物面,每一铸造单位代表一动物侧面;侧面视景包括由鼻到尾尖的全部器官;眼,第五型;角,第三型;鼻,第二型;躯干,由眼部横行至视面边界,成尾,向后向上卷。下颚由两宽条纹表现,横越鼻下端,连系两铸造单位。云雷纹与羽纹填空。

B.鋬面:图案类似正面,饰面较窄。中间鼻部,位置恰在鋬下,但无类似在正面所见之鼻梁及其垫底花纹。鋬下有铭文两字。

C.柱钮:第二型圆涡纹。

img

图30及说明

1.一般说明

img

2.保存情形

大部均被绿锈,仅正面左半及杯身内部保存青铜本色。全器由十二片粘合复原后,仍缺鋬及鋬面的口部(包括左半尾部),鋬前面杯身下半亦残缺。

3.铸造痕迹

鋬旁范线明显,柱钮底部的范线尚可识出。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单层花纹一周,为一双联式云雷纹动物面,正面花纹所占面积较大。堆雕模文方法表现。

(2)图案结构——

A.正面:由两铸造单位对称排列,构成一动物面,每一铸造单位的花纹代表一动物侧面;侧面视景包括由鼻梁至尾端的全部器官。眼,第五型;角,第三型;鼻,第二型;躯干由眼部横行,向后,向上卷成尾;下颚由两宽条纹表现,横越鼻下端,连系两铸造单位。云雷纹及羽纹填空。

B.鋬面:类似正面,饰面较窄。中间鼻部恰在鋬下,但无类似在正面所见之鼻梁及其垫底花纹。鋬下有铭文“img”字

C.柱钮:第二型圆涡纹。

img

图31及说明

1.一般说明

img

2.保存情形

完整。口部有灰绿色铜锈,杯身外表则为绿色锈。

3.铸造痕迹

正面柱钮底部有折线状范线,甚为清楚。流下之范线隐约可见。底折很清楚,可能是底范和腹范的接缝处。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单层花纹一周,为一双联式云雷纹动物面,正面花纹所占面积较大。堆雕模文方法表现。

(2)图案结构——

A.正面:由两铸造单位对称排列,构成一动物面,每一铸造单位代表一动物侧面;侧面视景包括由鼻梁至尾端的全部器官;眼,第五型;角,第三型;鼻,第五型;躯干由眼部向后延伸,向上,向前卷曲,为尾;下颚由一对宽条纹表现,但为鼻梁隔断。云雷纹及羽纹填空。

B.鋬面:类似正面,饰面较窄。中间鼻部位置恰在鋬下,但无类似见于正面之鼻梁及其垫底的花纹。

C.柱钮:第二型圆涡纹。

img

图32及说明

1.一般说明

img
img

2.保存情形

三足均折断,经粘合复原后完整。通体满布黑绿色锈,惟正面杯身的装饰花纹部分,花纹仍极清晰。

3.铸造痕迹

流下,尾下,前面,后面,鋬旁均有范线。柱钮底部有折线状范线。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单层花纹一周,双联式云雷纹动物面;正面花纹所占面积较大。堆雕模文方法表现。

(2)图案结构——

A.正面:由两铸造单位对称排列,组成一动物面,每一铸造单位代表一动物侧面;侧面视景包括自鼻梁至尾端的全部器官。眼,第三型;角,第三型;鼻,第三型;躯干由眼部向后伸展,向上向前卷曲,为尾。下颚由两个宽条纹表现,横越鼻梁下方,联系两铸造单位。云雷纹及羽纹填空。

B.鋬面:类似正面,饰面较窄。中间鼻部位置恰在鋬下,但无正面所见之鼻梁,及其垫底的花纹。鋬下无铭文。

C.柱钮:第二型圆涡纹。

img

图33及说明

img

1.一般说明

img

2.保存情形

残破成九块,惟残断面多卷叠,无法粘合复原,略带灰绿色锈。

3.铸造痕迹

流下,前面,后面,鋬旁及柱钮底部范线均甚明显。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单层花纹一周,双联式云雷纹动物面;正面花纹所占面积较宽较高。堆雕模文方法表现。

(2)图案结构——

A.正面:由两铸造单位对称排列,组成一动物面,每一铸造单位代表一动物侧面;侧面视景包括自鼻梁至尾端的全部器官。眼,第一型;角,云雷纹化的第五型;鼻,第四型;躯干由眼部向后伸延,向上向前卷,为尾。全部图案皆云雷纹化。右铸造单位残缺一半。

B.鋬面:类似正面,无眼,中间鼻部位置恰在鋬下,但并无类似正面所见的鼻梁及其下垫底的花纹。鋬下无铭文。

C.柱钮:第一型圆涡纹。

img

图34及说明

1.一般说明

img

2.保存情形

全器锈蚀甚重,锈脱落处呈红铜色。残破成二十一碎片,经复原,仍缺鋬面的口部及正面口缘下一部分。鋬下一足因锈裂开。

3.铸造痕迹

流上有绿锈,锈脱落处有砺石的磨错痕迹。底部沿底折有一道平行的范线。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复层花纹,主体花纹两周;各为一双联式小宽条动物面;正面花纹所占面积稍大,上层花纹面积比下层花纹稍矮。堆雕模文方法表现。

(2)图案结构——

A.正面:两铸造单位对称排列,构成一动物面,每一铸造单位代表一幅动物侧面;侧面视景包括自鼻梁至尾端的全部器官;上层眼为第一型;下层为第五型;角,上下层皆为第五与第六的复合型;鼻,上下皆为第五型;躯干作横躺S形,自眼部向后向上,外下角另有小宽条花纹;小宽条下颚直伸到鼻旁。细线云雷纹填空。

B.鋬面:类似正面,居中的鼻部位置在鋬下,不见。下层花纹仍由小宽条下颚横越鋬下端的下方,联系两铸造单位。

C.柱钮:因锈蚀过甚,无法辨别。

img

图35及说明

1.一般说明

img

2.保存情形

残缺四足及鋬,鋬面之柱亦为残断后粘合者。全器锈蚀呈绿色。

3.铸造痕迹

除柱钮底部范线略有痕迹外,全器因锈蚀,看不出制造痕迹。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复层花纹,主体花纹两周;上带山纹;上周主体花纹圆转,由双联式小宽条动物面组成,正面花纹所占面积较大。下周花纹方转,由四联式小宽条动物面组成。堆雕模文方法表现。

(2)图案结构——

A.正面:上周花纹由两铸造单位对称排列,构成一动物面。每一铸造单位代表一幅动物侧面,侧面视景包括由鼻梁至尾端的全部器官。眼,第一型;角,第五型;鼻,第三型;躯干自眼部向后延伸,卷向上,为尾;云头纹横越鼻下,联系左右两铸造单位。细线云雷纹填空。下周花纹分为四面,各面图案均类似。以正面为例,分析如下:中为高起鼻梁,上端到边,下端不到边(第三型);鼻梁下有宽条垫底,并刻划细线云雷纹。左右两半花纹均相似,作对称的排列,以眼(第六型)为中心,躯干由眼外角向上伸,再向内转。眼上为第五型角;眼下有下颚横越鼻梁下方;口内有细线云雷纹,象征牙齿。竖立躯干旁及转角处,各以钩状短肢向外射出。左右两下角各有小宽条纹与细线云雷纹填空。此一动物面之结构,实包括头部正面全部躯干至尾部,将各种不同视景集中于一方格中,各器官配合匀称,组织紧密,为铜器图案设计中,极完整之实例。

B.鋬面:上周鋬面花纹类似正面。饰面稍窄;中间鼻部位置恰在鋬下,虽有垫底花纹,但无类似正面所见之鼻梁。下周鋬面花纹类似正面,惟鼻部位置恰在鋬下,虽有垫底花纹,但无类似见于正面之鼻梁。代表下颚的宽条纹,仍横越鋬下,联系左右。

C.口部:主体花纹以上,有山纹一周;流下一峰,尾下一峰,正面及鋬面各有三峰;均由小宽条纹,三角纹与矛状纹配合组成。

D.柱钮:屋顶形柱钮有四面,对正面与鋬面的两面作梯形,对流与尾的两面作正三角形,概由小宽条纹组成之花纹装饰之。

img

图36及说明

1.一般说明

img
img

2.保存情形

全器锈蚀,呈绿色。由十二块残片粘合复原后,仍缺鋬前面之一足及鋬面口缘的一小片;残存之三足均因锈蚀过甚而裂开。

3.铸造痕迹

仅钮底范线明显可见,其余部分因锈蚀,无法看出任何铸造痕迹。

4.花纹分析

复层花纹,主体花纹两周,上带山纹。饰面面积的分配,表现花纹的方法,正面与鋬面图案的结构,山纹与柱钮花纹的安排与内容均与R2028酷似;仅填空的细线云雷纹单位大小的安排,有极细微的差异。值得注意的为这件爵形器的花纹保存得较清晰,无论是小宽条纹,抑是细线纹,均比R2028略细,不过,R2028的花纹之所以显得较粗,可能为锈蚀较甚的缘故。

img
img

图37、38说明

1.一般说明

img

2.保存情形

流及双柱均已折断,但经粘合后完整。外表布有绿色及灰绿色铜锈,无锈处呈铅灰色。

3.铸造痕迹

鋬旁有范线与花纹饰面的界线相合。柱钮底的范线明显,呈折线状。流下蕉叶状山纹的中线微鼓,且有左右两半相错的情形,可能即为拼范不整合的结果。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复层花纹,主体花纹一周;为叁联式浮雕动物面;上有山纹。正面中间,流下与尾下各有上下行的棱脊一道,将构成主体花纹的三个动物面各分为左右两半;三棱脊及鋬又为环绕杯身饰面的四个铸造单位之分界。全部花纹由浮雕及堆雕模文方法表现。

(2)图案结构——

A.正面,前面,后面:三幅动物面的花纹,各以棱脊式鼻梁居中;鼻左右的浮雕各代表动物面之半面,合成一动物正面之透视。动物面的器官浮出地面;眼,第二型;角,第一型;鼻,第七型(上镂刻img形横短道,将棱脊截成若干小段)。眼上有弯眉;角下有耳,尖斜向上;下颚后撇,转角处有钩,向后;口中有纵列的锐利尖牙五枚。鼻梁浮出地面最高,角及眼的浮出高度次之,其余器官——如耳,下颚部位略高于地面。所有空隙均以细线云雷纹装饰。

B.鋬面:无正视之动物面花纹,鋬两旁为前后(流下,尾下)两动物面之后段填空花纹。鋬下为长条空白,两边直线作界,中有铭文一字。

C.主体花纹上,矗立山纹一周,流下与尾下各一峰,作蕉叶状;正面有四峰,鋬面在鋬左右两旁各一峰;均以较粗的线纹与云雷纹配合组成;流下尾下的山纹之细线边界内,尚有一周羽状纹。

D.柱钮:第四型圆涡纹。

img

图39

img

图40

1.一般说明

img

2.保存情形

两足自根部折断,经粘合后完整。全器满布鲜绿铜锈,但腐蚀尚轻。

3.铸造痕迹

流下,尾下,前面及后面的花纹分界处,呈不整合现象,似属范的接缝痕迹。钮底范线明显,与钮及柱外侧平面相交的直线相合。鋬旁亦有清楚之范线。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复层花纹,主体花纹一周;为一双联式大宽条动物面;由四个铸造单位构成。前,后,正三面均有棱脊隔断,鋬面则由鋬代替。上有花边,再上有山纹;正面花纹所占面积较大;浮雕与堆雕模文方法表现。

(2)图案结构——

A.正面:两个铸造单位构成一动物面,每一铸造单位代表一幅动物侧面;侧面视景包括自鼻梁到尾尖的全部器官。眼,第五型;角,第四型;鼻,第七型;躯干由眼部向后伸展,未至饰面边界,即折转直向上,为尾;结尾处达饰面上边;下颚由两条小宽条纹构成,中间为鼻梁隔断;躯干下有一四趾足。主体宽条动物纹上均刻划细线阴纹;细线云雷纹填空。

B.鋬面:类似正面,饰面较窄。鼻部位置恰在鋬下,但无类似正面所见之鼻梁及两旁垫底花纹。鋬下有铭文。

C.主体花纹上,有花边一周,由几何形化的小宽条动物纹构成,细线云雷纹填空。花边共分四段,每段各与一铸造单位相符。花边上有山纹一周,在流下与尾下的山纹作蕉叶状,在正面及鋬面各有山纹三峰。全部山纹以小宽条纹,宽条矛状纹,细线纹与细线云雷纹配合组成。鋬上端雕成牛头形,角,第一型;眼,第三型;下有向前突的鼻嘴。

D.柱钮:高帽形钮,钮顶面为第四型圆涡纹,帽四周的最下有云雷纹一周,上有山纹四峰,山纹上有细阴线纹两道。

img

图41及说明

1.一般说明

img
img

2.保存情形

除尾下一足残缺尖端,其他部分完整。锈蚀甚浅,除流部及足具鲜明绿锈,杯身外表仅有极薄的灰绿色锈。

3.铸造痕迹

鋬旁范线明显。柱钮底的范线和流及口部平行,呈折线状。尾及流下的蕉叶状山纹之中线不整合。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复层花纹,主体花纹一周;上带山纹;主体花纹为一双联式宽条动物面;由四个铸造单位构成;前,后及正面各有棱脊一道为界。正面花纹所占面积较大。浮雕与堆雕模文方法表现。

(2)图案结构——

A.正面:两个铸造单位对称排列,构成一动物面;每一铸造单位代表一幅动物侧面;侧面视景包括自鼻梁至尾尖的全部器官。眼,第三型;角,第三型;鼻,第七型;躯干由眼部向后延伸,未至饰面边界,即折转向上,近上界,折转向后,结成尾尖。下颚向前;躯干下有一五趾爪。躯干最后部分,转角一段图案似象征第一型眼,尾端一段似象征鸟嘴;故全部花纹之母题,可能为一两头一身的爬虫。宽条动物纹上均刻划细线阴纹,细线云雷纹填空。

B.鋬面:类似正面,饰面较窄。中间鼻部位置恰在鋬下,但无类似见于正面之鼻梁。鋬下有铭文。

C.主体花纹上,排列山纹一周,在流下尾下者作蕉叶状,正面有山纹三峰,鋬面有山纹两峰;均以小宽条,宽条矛状纹与细线纹配合组成。

D.柱钮:第二型圆涡纹。

img

图42 爵形器上表现的两种不同弦纹

〔1〕R2025,〔2〕R1035。

img

图43及说明

1.一般说明

img

2.保存情形

完整。爵身呈红铜色,间布以暗绿色及土黄色铜锈。

3.铸造痕迹

仅流下,尾下,后面,鋬旁,及柱钮底隐约可见范线;弦纹三道,环绕周身,穿越鋬下,未曾中断;但,如仔细观察,仍可看到鋬下心型和外范相交的痕迹。鋬下一部分的杯身,比其他部分稍低了一些;而且弦纹在鋬右侧有上下相错的情形。

4.花纹分析

分布与表现方法——弦纹三道周绕杯身,穿越鋬下;刻划范文方法表现。另在柱钮顶上有第二型圆涡纹。

img

图44及说明

1.一般说明

img
img

2.保存情形

鋬下一足残断,但经粘合复原,完整。通体有鲜绿色铜锈,但腐蚀不甚,绿锈斑驳处呈灰紫色。

3.铸造痕迹

柱钮底有范线;临正面的钮底,范线曲折,临鋬面的钮底,范线是直的。流下,杯身前面及后面均有上下行的隆起直线,疑为范线遗迹。

4.花纹分析

分布与表现方法——弦纹三道,周绕杯身,至鋬旁中断。刻划范文方法表现。鋬下有铭文。另在柱钮顶上有第二型圆涡纹。

img

图45及说明

1.一般说明

img
img

2.保存情形

完整。满布鲜绿色及土黄色铜锈,锈驳落处呈棕红色。

3.铸造痕迹

柱钮底之范线明显,临正面的钮底,范线曲折,临鋬面的钮底,范线是直的。流下及尾下有上下微隆的直线,疑属范线遗迹。

4.花纹分析

分布与表现方法——弦纹三道,周绕杯身,至鋬旁中断;刻划范文方法表现。鋬下有铭文。另在柱钮顶上有第二型圆涡纹。

img

图46及说明

1.一般说明

img

2.保存情形

完整。器内外有绿色铜锈及灰褐色土锈;杯身外表锈剥脱处,呈黑褐色。

3.铸造痕迹

流下,尾下及后面似有接范痕迹。鋬旁之弦纹,上下相错约3 mm。鋬前面底部曾以铆钉方法补缀。

4.花纹分析

分布与表现方法——三道弦纹,周绕杯身,到鋬旁中断;刻划范文方法表现。另在柱钮面上有第二型圆涡纹。

img

图47及说明

1.一般说明

img

2.保存情形

完整。通体布以鲜绿色及青灰色锈。

3.铸造痕迹

鋬旁及柱钮底范线明显,流下中间的突起亦清楚,为范线。尾下的中间突起范线较不显著。前面的三道弦纹稍为扭曲,是拼范不整合的结果。

4.花纹分析

分布与表现方法——弦纹三道,周绕杯身,至鋬旁中断;刻划范文方法表现。另在柱钮顶上有第二型圆涡纹。

img

图48及说明

1.一般说明

img
img

2.保存情形

残存一流,一柱及一部分尾部与正后面的一角。布有灰绿色锈,内部更附着一些黄色土锈;无锈处呈铅灰色。

3.铸造痕迹

流下及尾下的蕉叶形山纹中间相错,为范块拼凑不整合的结果。柱钮底的直线形范线明显。

4.花纹分析

(1)分布与表现方法——复层花纹,主体花纹一周,上有山纹。浮雕与堆雕模文方法表现。

(2)图案结构——因仅存流,尾部及正后面的一隅,无法确知其饰面安排,及主体花纹图案的全体结构。棱脊上刻划img形横短线,细线云雷纹布满饰面,并有少数羽纹填空;全部图案显为一双联式云雷纹动物面。口部,流下,尾下的山纹均以宽条矛状纹及细线云雷纹配合组成。柱钮顶上为第二型圆涡纹。

img

图49 见于著录,不同形制和不同花纹的“举爵”

img

〔1〕《西清古鉴》二十三:三;〔2〕《考古图》五:十;〔3〕《善斋吉金录》五:七;〔4〕White W.1956,P1.LI:B,p.83,Graph Chart Ⅱ:8;〔5〕《日本蒐储支那古铜菁华》三:二一五;〔6〕《缀遗斋彝器考释》十九:八;〔7〕《殷文存》下:三;〔8〕〔9〕《小校经阁金文》六:一。

img

图50附录插图一 第一类的爵形器铭文

img
img
img
img

附录插图二 第二类的爵形器铭文

img
img
img

附录插图三 第三类的爵形器铭文

img
img
img

附录插图四 第四类的爵形器铭文

img
img
img
img

图51

img

图52

img

图53 平底陶爵与平底青铜爵

img
img

〔1〕白陶爵,河南登封县玉村二号坑出土,见《文物参考资料》,1954:6:p.22图九。
〔2〕灰陶,二里头出土,见《考古》,1965:5,《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pp.215—224,图版叁5。
〔3〕灰陶,二里头出土,见《考古》,1965:5,《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pp.215—224,图版肆9。
〔4〕铜爵,R2030,小屯M333出土。

img

图54 长条动物面图案演变例

img

〔1〕《上海博物馆藏青铜器》,1964(兽面文斝,二里冈期)。

img

〔2〕布伦达治(A.Brundage)藏青铜器(照相)B60,B45(斝形器,时代?)。

img

〔3〕小屯丙区M333出土平底爵形器(R2030)。

[1]《考古》,1964.10。

[2]见《上海博物馆藏青铜器》,商代二里冈期,二,兽面纹斝。

[3]李济,1948年,第39页。

[4]《考古》,1965:5,图版叁。

[5]梁思永、高去寻,1962年,图版贰肆贰至贰肆陆。

[6]这只是根据劫余的出土品所作的推论,所以尚带有假设的性质。

[7]李济、万家保,1964年,表3。

[8]李济、万家保,1964年,表1。

[9]李济,1948年,第79—81页。

[10]石璋如,1959年,第188—200页。

[11]李济,1958年,第815页。

[12]李济,1964年。

[13]李济,1964年。

[14]李济、万家保,1964年,插图二十四。

[15]叁丁式花纹,即堆雕模文动物面的图案;详见李济、万家保,196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