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铸造的程序

1.铸造的程序

根据小屯出土的3000多块铜范、器物上保留的范线及有关结构以及本所数年来在实验室的种种实验复原的结果,万家保君*对于这168件青铜礼器的铸造方法有下列几条重要结论:

第一,所有的安阳出土的青铜容器都是用块范及内模拼凑成各器物的形态,再由熔化的合金流质(温度高约1300℃)注入模范中隙铸成的。纯铜似乎是当地炼就,锡或铝以及他种成分显然由远道输入。

第二,按照器物的形制分判,范型群可分两组论列,即内模和外范两组。外范大半是由数块拼凑,内模却可以由一至三个或三个以上,分别放置在所需要的部分,例如锅形器显然只需一个内模,但圈足器就需要两个内模了,圈足器复杂的耳型就可能需要两个以上的内模。

至于外范的制造及拼凑,殷商时代大概是用软泥在塑成的器物模型上分段印就的,块范的剪裁另需一套手续,这是很显然的。至于拼凑一件器物所需的外范块数之多寡,不但要看器物本身的形制,也要靠技术的运用。所以同一形制的器,可能由技术巧拙不同,所需要的外范之块范单位,数目并不一致。

根据上类的检查及实验,万君有以下一些结论:

(1)锅形器可能在这组容器中出现得最早。

(2)圜底及圈足各器,一般地说,铸造的时代比锅形器要晚些。

(3)罍形器和爵形器可能是同时的产物。

(4)三足的鼎形器大概早于爵形器。

(5)觚形器早于罍形器。

(6)瓿形器的出现可能与觚形器同时。[10]

以上是专就这批青铜礼器,按照现代所推知的殷商时代铸铜技术方面之进化程序说的。事实上我们必须指出的,就是一个较复杂或进步的方法发明后,旧的方法可能继续地使用一个很长的时间,所以新旧的方法可以同时并用若干时间。

上列六条结论外,尚有两条重要视察也应该提及,即:(1)一件器物的铸成有在一次以上分铸的,如曲耳的盂、四龙盂等器;(2)重的器物(如牛齍、鹿齍)需要的铜量大,注器(俗称将军盔)容量有限度,没有超过3000立方厘米的。若是仅用将军盔型的注器,就必须同时用一件以上的数目。将这些数件贯注器同时并举,显然是一种进步的、需要长期训练的技术。所以万君认为:牛盍、鹿盍这类的大器,可能是青铜时代较晚的发展。

他将三足器——因为出现的标本较多,保存范线的标本也比较的多——按照铸铜技术的演进排列了一个出现的秩序,为:(1)有丫—型范线的鼎形器→(2)斝形器→(3)有周圈范线的鼎形器→(4)爵形器→(5)有大鋬的鼎形器→(6)盉形器→(7)最大的三足鼎形器。

所列最后的一件大鼎(R1752),是三足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标本;它的容量为3.96万立方厘米,重量为33.5公斤。铸这一器所需要的熔铜,不是一个小屯型的将军盔式的贯注器所能做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