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浮雕模文

三、论浮雕模文

浮雕模文分为甲、乙、丙三种,共有十一件标本,占本文所讨论的全部觚形器的四分之一强,皆出土于侯家庄西北冈的东区。就花纹制造的程序与节目的演进说,它应该是代表着具有进步性的新阶段,有一个长期的孕育时间。上段所说的R1045标本,有好几方面可以注意:(1)腹饰显然承袭了堆雕模文丁种的传统,花纹的内容却整齐化了;(2)花纹的安排也是一样的;(3)足饰四单位的次序,顺着眼眶的方向排列,这也是沿袭了堆雕模文丁种的办法;(4)腹部与足部都具有四道棱脊,代替了其他觚形器的范线与动物面中间的鼻梁;(5)它的脰部也被装饰了。(4)与(5)都是在所有堆雕模文丁种方法装饰的觚形器中所没有的。

堆雕模文丁种的方法装饰觚形器的腹部,共有十二件标本,分布在四区。根据地层的现象,这一方法似乎在铸铜器开始的时候已经普遍地采用,流行到很晚的时候,只在花纹的细节上,经过些小的变化。棱脊的出现,所得的标本在数量上差不多可以与堆雕模文丁种相等,它们的出土地却限于一个区域。所以有棱脊的觚形器很显然地代表着铸铜业的一个高峰;但是同样很清楚地,它出现的时代也较晚。这引起了一个很要紧的断代问题,问题的中心为:侯家庄西北冈东区墓葬全部是否有一个比较晚的开始呢?现在我们可以就这十一件有棱脊的标本,做一番检讨。

除了R1045(甲种)以外的十件标本,它们的花纹可以再分为乙丙两种,每一种又各有两型。浮雕模文丙种第一型标本最多,共有五件,三件出土于M1400(R1033、R1034、R1035),另两件出土于M1795(R1040、R1041)。照出土的记录看,这是侯家庄西北冈东区最晚的一组墓葬。这一型的腹饰都由对称排列的“立龙”构成;足饰四单位中,每一单位的中心花纹各为一个带角动物的侧面,均由双钩宽条表现;眼上有横眉一道,眉上为横躺的弯角;眼后有耳,眼前及眼下均由宽条屈曲构成,象征着动物面的前部;足饰上缘另加云雷纹花边。上述组织相同的四个单位,呈现了正反两相,作两个对称的排列,与腹饰的排列次序完全相同。每一个对称单位组合,都代表一个动物的全面。这一型的装饰设计,很明显地包含着一个观念的转变:即足饰部分的母题所象征的动物,与腹饰部分的花纹母题不是一样的。堆雕模文丁种的足饰,只是由腹饰花纹演变出来的装饰单位,似乎并没有其他含义可寻。浮雕模文的足饰除了甲种外,却不能如此解释。所以我们可以在足饰各单位的不同排列中,看出一些新的意义。丙种第一型五件标本的花纹,都极类似,它们的脰部都具有盛装。

浮雕模文丙种第二型与第一型一样具有棱脊。足饰中动物面的轮廓,以镂空方法表现,在技术上这是一个新的发展。在殷墟出土的觚形器中,只有此一例。花纹的组织,与第一型相较,却没有甚么分别。

浮雕模文乙种的四件标本,动物面均由浮起的宽条表现,这在前面已有所说明。这一种又可分成两型,重要的分别是:第一型的动物面孔,眼眶上没有横眉,第二型动物面却多了一道带钩的横眉。第一型的脰饰,只是在略微浮起的宽条上刻划云雷纹,组织成四列山峰。第二型的脰饰,在山纹上加了浮出的动物面,器官上下倒置地安放着。腹饰与足饰中的动物面,亦由四个半面对称地排成两个全面。

由以上的说明,我们可以看出十一件具有棱脊的标本中,只有浮雕模文甲种的R1045为云雷纹动物面,同时足饰四单位不作对称地排列。其余十件的动物面与足饰的安排,均代表着新的发展。至于这十一件器物在东区的出土次序,照发掘的记录看,是如此的:

浮雕模文乙种第二型 R1046,R1047 (E1)

浮雕模文甲种 R1045 (E2)

浮雕模文丙种第二型 R1029 (E4)

浮雕模文乙种第一型 R1043,R1044 (E5)

浮雕模文丙种第一型 R1040,R1041 (E6)

浮雕模文丙种第一型 R1033,R1034,R1035 (E8)

由以上的次序,我们可以看出在此区出现的这类标本中,最早的几件是浮雕模文表现得最精致、最富丽的三件,为乙种第二型与丙种第二型;但是甲种的R1045,代表了堆雕模文与浮雕模文的过渡标本,它也出现得较早。标本最多的立龙花纹,在这组中是比较晚的墓葬中的随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