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本书中文版读者
致本书中文版读者
在过去三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里,语言与社会性别这一研究领域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在英语世界尤其如此。它是在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研究、媒体和文化研究以及更多领域展开的多学科与实践性的工作;它的方法论也反映了这种多样性。但在这些方法论中,话语分析涉及了所有学科。话语分析的做法正是本书的核心部分。中文读者对这里的有些方法也许是不太熟悉的,我首先做一点介绍,特别是就如何在印刷文字中呈现口头交流,我介绍一下有关方法。
对口头语言进行研究的一项假设是,当我们观察口语说话时,说话方式与何种话语内容被说出,二者同样有意思,也同样重要。记录口头交流的方法因此得以发展出来,使人们能够对自然发生的谈话内容进行研究。这样记录的目的在于抓住口头交流的细枝末节。要达到这种目的,传统的修正稿方法是完全无济于事的。因为,就其实质而言,修正稿缺乏口语表达那些派生的语言特点和韵律特征;说到底,这种文稿其实是书写而不是口语。记录稿的常用做法,这种以书面形式传达口语的实践因此发展起来。这种方法力图通过书写再现口头言谈,但不抹除暂时的中断和犹豫、叹息和喃喃自语,还有喘气、呼吸以及笑声。这些都是口语表达的实际状况,至少在谈话不用文稿、未经排练时,情况就是这样。
作为记录稿,这里主要的困难在于,如何能既呈现口头表达的特点,同时又便于理解、具有可读性?美国一位研究交谈的著名学者盖尔·杰弗逊(Gail Jefferson)设计出一套符号标记。这套标记影响深远,尽管它并非是所有人必须遵循的标准。大多数研究者根据自己研究的具体需要,即时发明、自行设计了记录稿采用的符号标记。与分析者不同的是,从发表出来的研究文字里,读者显然听不到被研究过的那段谈话,也不可能对此感到熟悉;而分析者本人可能已经听过或者看过几百遍录音/录像带了。要帮助读者克服这一困难,就需要适当插入一些线索,提示派生的语言特征和讲话节奏。此外,为了便于阅读以及满足分析需要,研究者还需要在记录稿上做出标记,这样才能对某一具体段落进行讨论。因此,句段的每一行常标有数字,以便提示;有关讨论的条目也会通过箭头来表明。
要做到行文可读且细节详实,此非易事。正如我所说过的,专业人员一般都会依据自己的需要来设计其符号标记;而细节要详实到何种程度,这还有赖于所确定的研究目的是什么。如果你要记录一段有四个人参与的谈话,目的在于研究谈话被打断的模式;那么你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说话的机会如何在参与者中轮换;因此你也就需要特别仔细地听这段话,其中每次都可能有一个以上的人同时在讲话。你还需要有某种方式,可以在书写形式中再现这段话,以便读者理解当时的讲话情形。同样,如果要研究积极主动的听众,这也要求有特殊的符号标记,它可以忠实记录对话者发出的每一点“表示感兴趣的声音”。这里的每一声“嗯”以及“哦”,都是有意义的(在话语分析中,这叫作“最低限度的回应”)。另一方面,如果你感兴趣的只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嘉宾访谈中的提问,你就未必需要把讲话机会的转移以及最低限度的回应包括在你的记录里。
对所有语言的解释都有赖于语境,而在话语分析中,在多大程度上需要考察语境,人们对此的看法也有很多分歧。当分析口头语言时,对当下语境的某些说明是必要的。讲话总是非常依赖语境的,当对话只在两个人之间进行、对话者彼此又非常了解时,情形尤其如此。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让我们设想一下,在母亲和女儿之间发生了如下交谈片段:
1.Mother I don't know what you're doing on that
2.Daughter Oh no
3.Mother No
4.Daughter No fear I should say=
5.Mother =Well do it somewhere else.I mean,
6. look there's plenty of other places to put it.
7. How about here?//I like it like that that
8.Daughter //Uhm it's OK.
1.母亲:我不明白你拿那个干什么
2.女儿:哦不
3.母亲:不
4.女儿:不用担心我得说=
5.母亲:=好吧你放别的地方。我的意思是,
6. 看嘛还有很多别的地方可以放它。
7. 这里怎么样?//我喜欢这个喜欢那个
8.女儿: //嗯可以。
如果不知道母女俩正在干什么,要理解这段话简直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她们是在玩图板拼字游戏;游戏者把不同的字母拼成字词就可以得分。她们的谈话内容与她们把什么字母放到图板上相联系。出现在第一行里的指示代词“那个”(that)指的是图板上的位置。同样,在第6行中的“它”(it)指的是女儿手中的字;而第7行中的“这里”指的是图板本身。在这段具体记录中,标注相当简单;从第5行到第7行用了规范标点,这里有一个逗号、一个句号以及一个惊叹号,三者都是按照规范的拼写方法来使用的。此外,有两个记号也就是等号,它们在这里有特别用法。“=”表示紧接上句的说话,下斜线表示同时说话开始。标记常常会给人突出印象,记录者以此对口头表达的某些方面作出强调,但记录者不会强调所有方面。上面引述的话出自《国际英语文丛》(The International Corpus of English(ICE-GB 1998)的英国部分,让我们把这段记录与下面的记录做一比较:
1.Daphne:I was thinking we could have fish?
2.Julia: fine
3.Anita: well actually(.)I've stopped eating fish now
4. because of you know the damage it does to the ocean
1.达芙妮:我那时想我们可以要鱼吧?
2.朱莉亚:不错
3.安妮塔:哦,实际上(·)我现在已经不再吃鱼了
4. 你知道因为现在海洋都受到污染
在这段记录中,第一行的问号不是用来表示语法上的提问,而是表示第一个说话人在提出建议时用的是升调。事实上,记录这一特殊片段,目的是说明讲话人在表达同意与反对的差异。(卡梅伦,2001:96~97)达芙妮对她们应该吃什么提出建议,朱莉亚表示接受,安妮塔表示谢绝。这里所用的记号是为了将两种回答进行比较,以便讨论。朱莉亚的赞同是简明扼要的,安妮塔的谢绝相当具体,表达方式也较委婉。这里有一个语篇标记“well”,在英语中,这个词通常用来表示即将说出不同意见,在说出异议之前,以暂时的停顿作为开始(由第3行括号中的句号来表示)。
敬请读者留意本书记录稿标记示例。
玛丽·M·塔尔博特
参考书目:
卡梅伦·D(Cameron D)(2001):《研究口头语篇》(Working with spoken discourse),London:Sage
ICE-GB(1998):《口头对话,个人之间的直接交谈》(Spoken dialogue,private,direct conversation),S1A-010,1991.《国际英语文丛:英语用法调查》(The International Corpus of English,Survey of English Usage),London: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注:译者艾晓明就英文原著中有关记录标记提出问题,本文为作者特别就此问题而写出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