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别、社会性别与音质
像平常一样,那深沉、略带沙哑的声音使安妮感到脊椎的颤抖。
——戴安娜·汉密尔顿:《激情的苏醒》
她的声音总是那么温柔、轻微而舒缓,这正是女人出类拔萃之处。
——威廉·莎士比亚:《李尔王》
当你接到电话,从来电者的说话声中,你立即可以判断出来电话者是男性或是女性。你的判断一般都不会错。这是怎么回事?显然,女人和男人的声音特质有区别。但这些区别是什么?它们究竟属于生理差异还是由文化教养而后天习得的?
我们对这些刻板印象都非常熟悉,“米尔与波恩”(Mills & Boon)系列小说里的男主角,声音听起来深沉沙哑,正如前面的第一段引文所述。在电影、特别是动作片的预告片中,从粗重、沙哑、深沉的话外音里,我们可以听出典型的男性气质。女人的声音音调高,音质柔和,带有呼吸的气声或者尖细(如果女主角是金发美女就尤其如此)。人们认为男人应该声音洪亮,而女人的声音应该“温柔、轻微而舒缓”。这些刻板印象都是文化上的变量,在语言内部、在不同语言之间,都存在这些刻板的文化印象。在美国英语(至少是好莱坞电影的英语变体里)中,鼻音是另一刻板定型的男性特征,但在其他英语变体中,却不存在用鼻音讲话的男性化发音特点。
声音发自身体,个人的音质显然受其身体结构的影响。但是,仅仅是身体结构不同就能解释男人和女人在音质上的不同特点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需要考虑发音器官,这是声音的物质基础。讲话是因为气流受到干扰,确切地说是呼出的气息受阻。当我们说话时,我们所做的是用发音器官干扰从肺部向外界呼出的一段气流,使之在通过声道时受到阻塞。实际声音的高低,其音调取决于喉或“喉头”中声带的振动频率(把手放在喉部,然后说点什么,你可以感觉到声带振动)。尽管如此,但音调如何被其他人感知还取决于别的,也就是说取决于音色。音色是由你的共鸣声道,也就是你嗓门的大小决定的。实际上,你有三个声道:喉咙、口腔和鼻腔声道。
声带的颤动频率(用专业术语来说叫基音频率)主要取决于声道颤动的长度与厚度,这正如你拨动不同尺寸的橡皮筋或吉他弦发出的声音。它也取决于肌肉的张力,紧张的声带比松弛的声带发出的音调要高,如果你在吉他或其他弦乐器上调过琴弦,对这种情况就很熟悉。由颤动的声带发出的声音实际上是由几组不同频率的音响构成的(不同频率构成声音的共鸣结构)。大嗓门产生低频率,而小嗓门产生高频率。你可以拿这一点与两种弦乐器做比较,两个乐器安装了同样的琴弦,但由于共鸣箱的大小不同,各自发出的音调也就不同。
基音频率和共鸣结构共同组成人们耳中听到的音调。在说话时,人们经常改变音调,以便表现出不同语调。否则,讲话就会太单调,令人难以忍受。人们说话声音大,例如大喊大叫时,音调就会升高。当然,人们也可以“装腔作势”,我们可以有意地操纵发音器官,让音调急剧改变。
因此可以说,人们所感知的男人与女人的音调,有其身体结构上的决定性因素,这就是声带的长度、厚度以及共鸣腔的容量。由于成年男子往往比成年女子身材高大,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男人音调较为低沉。这当然也牵涉到常识性的假设:人的身材越高大,发音器官也越宏大。这种假设有时是明确记录在案的(正如拉弗与特拉金尔所述,1979:7-8),可是,并没有经验上的证据来支持这一观点。
我现在要来考虑儿童的声音,以便使这一画面复杂化。男孩与女孩身材相仿,大体上,男孩比女孩的体形略大一点。因此我们可以假设,男孩和女孩的发音器官在生理结构上差别并不大。在出生时,男孩的基音频率比女孩略高一点点,这一细微差异常常被归之于男孩有更结实点的肌肉。男孩的基音频率与女孩相同或者略高一点,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到青春期之前。影响人们所理解的音调的另一生理因素是荷尔蒙的作用。当男孩身体开始分泌一定数量的睾丸素/雄性激素时,他们就进入了青春期。就是这个荷尔蒙促使身体进入性成熟阶段:睾丸发育,阴毛生长。同时,男子的喉结也开始增长,喉咙与其声带的肌肉组织增大;这使得男性声音低沉了八度,有时这种变化相当惊人。在中世纪,做歌手的男孩有时在青春期之前会被阉割,这样他们就不会失去人们珍视的男性高音。人们偶尔会用“阉割”的说法来开玩笑,笑男人突然提高音调讲话;这样的玩笑是基于男性恐惧,而不是事实。喉咙的生长是不可遏止的。
直到青春期,荷尔蒙才影响这一发展。在特定年龄阶段,女孩和男孩的基音频率实质上是相同的。不过,对未进入青春期的说话者,人们仍然可以识别其性别。我们并非仅仅把个子小的孩子当成女孩,把个子大点的孩子当成男孩。在对一组4岁至12岁的男孩和女孩进行的实验研究中,听者成功辨别出说话者的性别的时间达到百分之八十(萨克斯、利伯曼、埃里克森,1973)。他们推测这一现象有两个互补的原因。听者先估计孩子的年龄和个头,然后才判断其性别;孩子为了符合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说话的规范,他们有意控制自己的发音器官。
如果上述第二个原因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如果孩子们调节他们的嗓门,以便符合那种适度的社会性别化说话规范,那么男性和女性声音的差异显然是后天习得的。在英国南部成年人中进行的关于音调的一项研究也表明:男人和女人的一般音调确实有区别,但两者也有大量相互一致的地方(格拉多尔与斯旺,1983)。在这项研究中的男性仅仅使用了他们音域中声音较低的部分,他们采取的方式是使用相对单一的声调模式。女性在声调方面显示出更大的可变性,她们从一种声调转变到另一种声调的情形也比男人多。说话者的音域安排是有灵活性的。在格拉多尔与斯旺的研究中,婴儿尽管个头小,却有着非常宽广的音域;婴儿的音域超过他们所研究的任何成年人,虽然成年人可以通过练习来拓宽自己的音域(例如,我们可以想想那些善于模仿的演员或男扮女装的艺术家,他们的嗓音何其灵敏擅变)。
所以,我们确实可以看到,音调中涉及到社会性别的展示。决定两性之间的差异看来既有文化因素,也有生理因素。这些差异被不断强调和夸大了。正如杰奎琳·萨克斯(Jacqueline Sachs)所说:
成年男子和女子会修正自己的发音部位,降低或提高自己声音的共振频率,以便发出的声音趋于男性或女性原型。这些原型有可能是文化决定的。换言之,男人会用比他们实际音量要大的声音说话,而女性会用比她们实际音量要小的声音说话。(萨克斯,1975:154)
音域也会提供线索,显示讲话者的性别。女人说话似乎有更多的声调变化,这是一个特征。格拉多尔与斯旺的研究显示,英国南部的妇女使用的音域比这里的男性要宽很多。美国许多妇女的音域更宽,众所周知的美国女人假嗓子尖叫就是这种情形的极致。许多美国男人的音域则比英国男人小。关于男人女人的音域标准,这是有很多变化的。例如,在英国人听来,丹麦人、尤其是男人说话的音调往往很沉闷;而反过来,丹麦人则认为英国人的音调太情绪化了,英国男人的声音有点女性化。
对其他一些刻板印象我们还可以说些什么?有证据表明,女人的声音比男人有更多气声(亨顿与布莱顿,1985)。气声是语音研究学者非常熟悉的现象,它和声带活动关系不大;也就是说,气声是部分声带关闭与无颤音,换言之,是耳语,可以把这种说话情形看成尽可能不占空间的活动。气声也许并非是有意如此或蓄意达成,它不过是一种身体姿势。或许我们可以把气声与人们就座时放腿的位置做一比较,这里的姿势不自觉地流露出社会性别:男人的双膝大张,女人的膝盖缩拢或者交迭。
在结束这一节之前,我们可以回到本节开头部分引用的“米尔与波恩”系列小说中男主角的嘶哑声音。嘶哑是由喉咙中的粘液造成的,性刺激导致粘膜增多分泌。因此,嘶哑有时是由于荷尔蒙的原因,但它不属于特定性别。女主角被男主角“有点嘶哑的声音”所唤起,这不过是意味着她因这一事实而兴奋起来,因为她激起了他的兴奋(“米尔与波恩”小说中女主角的欲望从根本上说是被激发后的反应。参见塔尔博特,1997a)。那么,男人沙哑的声音又是怎么回事?那不过是吸烟过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