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与公共领域
从历史上来看,公共领域一直是男人独占的领地。在一些传统社会,情况依然如此。本书第1章里,我提到现在生活在巴西的一个叫做卡拉加的部落,这个部落对男女的社会角色有非常清楚的界定。依据传统,只有男人才可以担任必须向公众发言的官职。
公共语言往往是正式的,它可以传达演讲者的社会地位;面对公众的演讲者一般来说都处于权威位置。即使有一些这样的例外,如海德公园演说角的演讲者、通常的布道者和大叫大嚷的人,这些例外的演讲者往往也是男人。在仅为男人提供高层地位与权力的社会,女人必须在公众领域保持沉默。对此,写于公元1世纪的《圣保罗书》中,使徒保罗有相当明确的阐述:“女人在教堂中要闭口不言,”他说道:“因为不准她们说话……她们若想学什么,可以在家里问自己的丈夫,因为女人在教堂中说话是可耻的。”(《哥林多前书》14:34~35)将近两千年前发布的这一宣告,无论其实际目的是什么,有一点我们确实是知道的,那就是它在基督教世界得到广泛应用,人们用它来证明教会有理由持久地排斥女人,不让她们在教会里处于权威位置。
这与希腊哲学家们的观念相一致,希腊哲学家的观念是影响西方信仰的另一主要来源。例如,亚里士多德写道,必须阻止女人用诸如政治活动之类的事情来耗费脑力,因为这会令其子宫衰竭。直至进入19世纪,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依然在强化人们恐吓妇女的努力,力图阻止她们在公共场合讲话,理由是这会导致不育(贾米森,1988:69)。很多世纪以来,无论是以口头还是书面形式,胆敢向公众发言,就会损毁女性的名誉。在18世纪,女人只要敢于发表小说,她的“美德”就受到高度怀疑。担任传道士的女人普遍受到嘲笑。英语中有相当多的词语是用来形容那些能够发出声音的妇女的,所有引人注目的词语都是谴责非难:如骂街(scold)、悍妇(shrew)、长舌妇(gossip)、唠叨(nag)、母老虎(termagant)、男人婆(virago)、泼妇骂街(fishwife)、母夜叉(harpie)、鸦雀(magpie)、碎嘴子(jay)、应声虫(parrot)、八哥(poll)、多嘴多舌(harridan)、(阉割男人的)婊子[(castrating)bitch]、悍妇(battle-axe)。我庆幸的是,这里有些说法已不再流行了。
被迫保持沉默,失去公开发言的声音,这就好比成为看不见的存在。正如罗宾·莱克芙所指出的那样,女人依然没有摆脱传统强加给她们的束缚:
沉默的情形类似于不被看见……在古代雅典,人们认为,上层阶级女人根本不应该在公共场合中出现(实实在在的公共场所不可见),在原教旨主义的穆斯林社会,女人在公共场所必须披上面纱(象征意义上的公共场所不可见)。令人自豪的是,我们已经摆脱了这些羞辱性的束缚,赢得了自由。但我们往往没有认识到,我们的自由实际上到来不久,而且它还是如此残缺不全。(1995:29)
在诸如婚礼这样的传统仪式中,情况也依然如此,是由男人在做所有公开致辞的事情。在英美基督教传统习俗中,依然是新娘的父亲和男傧相致辞。新娘表面上是可见的,确实,她的任务就是向众人显示娇媚;但是,在公众面前,她是沉默的(而且实际上经常戴着面纱)。
在绝大多数工业化社会,女人不再被隔绝于政府职位、公共教育、法官席位和陪审团之外;在有些宗教中,女人甚至也不再被排斥于讲坛外。然而,对公共言谈所进行的研究中,一项最引人注目的发现就是这一情形:男人仍然在相当程度上主控这一领域。有实证研究证明,在学校里,男孩主控教室;不仅如此,而且,男、女教师都鼓励男生们这样做(斯彭德,1990;斯旺,1992)。在高等教育和学术界,男人霸占着研讨课和学术会议的讲台。例如,有一项研究显示,男人讲话的机会常常多于女人的两倍半。这一研究以一系列研讨课为研究对象,这些研讨课构成德隆大学(Durham University)应用语言学硕士课程的一部分(巴什拉登、埃奇、休斯-佩利格林,1990)。男人在公共言谈中占有最大份额,这一点并不限于教育和学术环境。在经营管理、其他会议(见希克·凯斯,1988;伍兹,1988),在电视讨论(见埃德尔斯基与亚当斯,1990)和许多别的公众语境中都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发表言论者是男人。最近的研究显示,男人也主控着互联网上的讨论组;在本章的后面部分,我们将考察其中的某些情形。
所以,当女人开讲在绝大多数公共语境中不再受到禁止时,她们仍然不太可能做到像男人那样(当然,在不同的国家参与程度的情况也不一样;北欧地区的人们自豪的是,北欧妇女在政治和其他公共领域有很高程度的参与)。在上一章里,我们观察了各种例子,从中可以看到,女人在家庭里努力打破沉默,把不想沟通的男人引入对话之中。这些男人在公共场合中却是相当健谈的。本章所要考察的是这样一些研究成果,研究在公共环境中、尤其是在工作场所中语言使用的社会性别差异。我主要关注的是访谈类型,我将详细阐述对电视上的政治访谈以及其他民意调查所进行的研究,我还将考察互联网媒介中的语言运用趋势,以此结束本章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