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本书内容简介

5 本书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讨论“初步研究:宣扬刻板印象以及早期模式”,这里考察的是早期有关语言运用中性差异的研究以及其中关于妇女的刻板印象。接下来的两章为理解这一领域的更早的研究提供基础。

第二部分为“男人与女人的语言交往”,这里介绍了在英美经验主义传统下展开的一系列研究。第二部分概括了对口语交流一些具体方面的研究,包括对大范围内社会性别差异所提出种种论断。三个章节展现了对男人和女人的语言的不同研究,依据讲话情境和类别,研究者在其中做了不同分类。这几章讨论到从这些不同研究中引出的一些次要论题和问题,诸如在二元对立的意义上解释社会性别差异造成的困难,这些对立包括公共空间对私人领域、提供信息对表达情感。第二部分结束时提出了更重大的问题,结束这部分的第七章检验了到当时为止潜在于我所引述的研究中的一些理论支柱,还有这一切对研究语言与社会性别的学者所提出的问题。这一章聚焦的主要是对“差异”的偏执,这里也包括对另一本书的接受问题的讨论,讨论女性主义语言学家对德博拉·坦嫩(Deborah Tannen)著作的接受。这部著作盛行一时,书中分析了男性和女性不同的语言“交往风格”(1986,1991,1995)。

第三部分“话语和社会性别建构”转向对社会性别和语言的批判性视角,本书最后这部分介绍了研究语言和社会性别的一种迥然不同的方法,一种基于不同理论背景、提出不同问题的方法。这部分开始时旨在解释语言、个人和社会生活环境如何“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又如何维持了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关系。这里特别介绍了“批判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的研究,它是在社会语境中研究语言的方法,它以欧洲的话语和主体性理论为基础。对各种女性气质身份和男性气质身份的建构,已有不少研究;本书最后这一部分的各章节考察上述研究,同时反省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批判性的话语分析之内,可以看到语言与社会性别研究中对大众传媒和流行文化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是对话语和社会变革的偏见,而社会变革对批判性的话语分析具有更普遍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