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比较两种文化

4.1 比较两种文化

第一项研究是对美国犹太人和以色列人家庭的比较研究,两类家庭都属中产阶级(布卢姆-库尔卡,1993)。苏珊娜·布卢姆-库尔卡在波士顿和耶路撒冷两地各选择了8个家庭,对这些家庭在晚餐交谈所讲的故事做了调查。她所收集的资料又被另一组研究人员用于更大范围里进行的项目。研究组的成员和被研究的家庭来自同样的文化背景,在每一个家庭晚餐场合里,该成员作为观察者出现。这个观察者是家庭晚餐桌旁的客人,家庭成员在与旁观者的交往中呈现自己,这种互动就是研究的主题(因此提供一个有趣、恰到好处的方式来克服困难,以便观察自然发生的谈话)。这一研究让我们感兴趣的主要在于家长的作用,即作为父亲和母亲的人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然而,要在晚餐谈话的脉络中来看这些,我们还需要考虑其他人的发言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美国人和以色列人在晚餐时讲故事的情景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在两种文化环境中,餐桌都被用来作为讲故事的场所,父母在这里培养儿童的叙事能力。正如我们所要看到的,儿童是积极的参与者,尽管他们参与的方式不一样。在波士顿和耶路撒冷的晚餐桌旁,故事常常是从合作互动过程中产生的,虽然故事往往只涉及到某人自己的经验。换言之,就像我们在上一节里看到的那对夫妻的故事一样,它们并非仅仅是独白。

但是,这里有许多差异。在这个研究中,美国家庭围绕餐桌开始讲故事时,通常有一个仪式化的开始:“你今天过得怎么样?”这些家庭聚焦于讲故事的行动,叙述中有很多话是关于谈话的谈话(元话语),诸如“接着该谁讲了”这样的话。在以下谈话里,4岁的桑德拉希望加入进来:

桑德拉:妈咪,我该跟谁讲我今天过得怎么样?

妈 妈:好吧,我们来听听你今天如何。

桑德拉:好吧(.)我猜过谜语……

(布卢姆-库尔卡,1993:377)

img

图表4.1 主要讲述者:讲述的空间分布图(布卢姆-库尔卡,1993:367)

在这些故事中,有三分之二的故事是由儿童作为主要讲述者的,有一半的故事是儿童自己开始讲述的。由父母所讲的故事中,父亲更多地引起讲述。旁观者很少发起讲述(在图表4.1和4.2中可见主要讲述者的分布以及各自的故事引入)。从这些统计中可以看到,儿童处于受关注的中心。孩子们常常自己讲起当天的活动,如果孩子们没有这么做,父母、特别是父亲就会提醒他们来讲。美国人的晚餐是很正式的,餐桌上的谈话围绕着“今天如何”这种仪式化的结构展开,孩子们要在这时有恰当表现。旁观者在这里表现为饶有兴致的听众。儿童的参与表现为讲述他们自己的个人故事,他们很少作为对此活动感兴趣的听众。父亲在这里扮演的是以此为乐的观察者,这被认为是父亲的责任;做饭上菜的责任则留给了母亲。

img

图表4.2 在以色列和美国家庭晚餐桌上发起讲故事者(布卢姆-库尔卡,1993:368)

在这一研究中,与美国家庭晚餐谈话的正式情形相比较,以色列家庭里的谈话似乎相当随意,几乎是漫无秩序。在以色列家庭的晚餐桌上,也常常有关于当天事件的见闻叙述,但没有同样的仪式性特点,也并非聚光在孩子身上。比较起美国家庭,在以色列家庭的成人和孩子之间,主要的讲故事活动分布得更平等,成年人讲述得略多一点(见图表4.1)。在引起故事方面,以色列家庭里也更平等一些,而父亲发起讲故事的比例是最低的(见图表4.2)。在美国家庭中,人们集中于故事的讲述,而在以色列家庭中,故事本身更受关注;听众始终都表达出对故事的兴趣和关注,他们还常常参与协作、提示,或者对故事内容抢先做出解释等等。下面是一个共同合作讲故事的例子。请注意,母亲在第4行回答了观察者在第3行里的话,在第6行,母亲开始激发大家讲述:

1.观察者:昨天我们

2.    我当时在家

3.    普尼娜和=

4.母 亲:=还有斯维卡?

5.观察者:是的,还有斯维卡。

6.母 亲:过得怎么样?

7.旁观者:非常好。

(开始讲故事)

(选自布卢姆-库尔卡,1993:393)

以色列家庭中故事的显著特征是其“复调”叙述,也就是说,每个人似乎都要插嘴来参与故事的发展。其中有一个这样的喜剧故事,说的是父亲抢救滚跑的西瓜。在这个故事之后是关于开车意外的叙述,它涉及母亲当天的经历;这个故事成为西瓜故事的一个幽默对照。父亲如此开始他的讲述(瑙米和鲁蒂是两个女孩,一个8岁,一个11岁):

1.父 亲:我昨天救了

2.    一个西瓜

3.    昨天

4.观察者:哦哈哈哈

5.瑙 米:怎么救的?怎么救的?

6.鲁 蒂:你怎么救的嘛?

7.父 亲:你简直没法相信……

(继续)

(选自布卢姆-库尔卡,1993:393)

这种非常积极的倾听有时被称为“高度介入风格”(坦嫩,1984)。在场的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连孩子们也包括在内。尽管只有父亲经历了这件事,但是餐桌上的每个人都加入到故事的讲述里(只有4岁的儿子除外)。当父亲完成了复杂化行动这一叙述阶段、故事的大团圆结局一目了然时,听众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密切合作。下面这段摘录是这样开始的:

1.父 亲:我把这西瓜

2.    平平安安地

3.    交到小女孩的手上

4.鲁 蒂:「哭兮兮的小女孩img

5.(因原文为希伯来文,此处为第5行,英文译文到第4行结束,以下空行均属此例——译者注)

6.母 亲:img你停下车」

7.

8.    你停车

9.父 亲:我递了过去

10.   我停下车

11.母 亲:你刹了车,从车里

12.    下来,救了

13.    这个西瓜?

14.

15.父 亲:我把西瓜给她

16.    救了这家人

17.    救了命

18.母 亲:她们对你说

19.    了什么?这家人?

20.

21.观察者:哦哈哈哈

22.父 亲:“谢谢你,多谢

23.    真是太感谢了”

24.母 亲:在美国没有人

25.    这么去救西瓜的

26.父 亲:在美国有这个

27.    传统

28.    救西瓜的传统

29.母 亲:只有在这儿

30.    才有人「会

31.    从车里下来img

32.父 亲:img你说的什么呀」

33.   「像这样的事情img(录音听不见了)

34.鲁 蒂:img在美国你会遇到」

35.

36.父 亲:他们非常礼貌

37.    在这些事情上

38.观察者:但是一个西瓜

39.    如果孩子去追

40.   像西瓜这样的东西

41.    情况可能

42.    变得非常危险

43.父 亲:不过。这里有个

44.    问题。

45.   我的意思是那女人

46.    她的问题

47.    要么救西瓜

48.   要么救孩子

49.

50.母 亲:她决定

51.    救孩子

52.   「她早就想好了img

53.父 亲:img她决定

54.   救孩子」但是

55.    孩子决定

56.    救西瓜

(选自布卢姆-库尔卡,1993:393-394)

在这段摘录中,丈夫和妻子共同合作,使故事的主题从“救西瓜”转到“救这家人”。在第11—14行,女人提问,希望澄清所发生的事情,她丈夫重新讲述了故事的要点(“我把西瓜给了她,救了那家人的命”)。在第38—42行,观察者说话的喜剧语调转为严肃的调子(“情况可能变得非常危险”),这强调了主题的变化。在编故事的过程中,父母双方共同转换了视角,把视角转向了故事中的母亲和她对孩子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