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过分强调误解

3.2 过分强调误解

由于强调交往中的误解,差异框架尽其可能使人们不去指责由“跨文化”引起的紧张状态。男人与女人只不过是恰巧有不同的交往风格,由于各自对此没有意识,所以才产生了误解。坦嫩的《你就是不理解》被当作解决问题的万灵药来推销(装饰在英国版本封面上的赞美是这样的口号:“消除在男女关系中作祟的误解,此书带来革命性方法!”)。似乎一旦掌握了这些交往风格的必要知识,误解以及由此产生的紧张全都将不复存在了。

因此,这里所强调的是“无知”。让我们再回头看看那个把社会性别与种族所进行的类比,并且思考一下这个例子。在完全不同的种族群体中长大的人,这些人彼此交流时是很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因为交流者对于彼此的文化期待不一样。例如,在香港商人和美国商人用英语交流的会议上,香港商人所说的英语可能带有出自汉语的句式。这样的话,以英语作为母语的美国商人就可能遇到困难,例如无法确定香港商人在何时对话语中的重要信息已经做过强调。这一点已经被指出,西方人认为汉语“高深莫测”这一刻板印象,其背后就是由于话语期待不同而产生的误解,如在事关大局时——诸如在说出一段话的过程中,中国人已经表示了新的信息,而西方人却没有理解(杨,1982)。相互理解的这些困难出自一个族群对另一族群的无知,通过教育,使人们了解文化差异,就可以克服这些困难。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在非常接近的文化氛围中长大的男女,彼此的处境却很不一样。说男女都处于同样无知的状态,这种论断实在是让人吃惊。当人们在各自的群体、用自己的语言交谈时,人们对于语言风格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任何称职的语言学家都会告诉你,人们经常根据情况的需要来创造或解释不同的风格。我们全都惯于与不同的交往规范打交道(“请记住,千万不要在你祖母面前赌咒发誓!”)。我们会根据社会语境的需要来改变我们的语言,如此来决定是否需要采取正式的说法(“你怎么称呼大主教?”),或者使用多么专门化的术语(“你从豌豆植物上摘下的花该用哪个词?”),诸如此类。与坦嫩的解释相反,女人和男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说她/他们使用着如此不同的交往风格却连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是完全不可能的。的确,人们都知道,有这样的男性假设:当女人说“不”的时候,她实际上想说“是”;这个假设表明了就男人而言的世故老道,他们预设女人与他们的交往规范不同。事实远非所谓人们无知,没有意识到男女谈话风格有差异;这个例子表明,站在男性立场上,他们期待女人的说话被看作与他们的言谈方式不同(埃克特和麦康奈尔-吉赖特,1992:467)。

男人和女人都不会固守单一的交往风格。例如,男人既可以表示友好地谈话,也可以在谈话中陈述信息。当男人觉得合适时,他们完全有能力用被人们认为的所谓女人的风格来交谈。有时候,男人的确会和女人进行和睦友好的交谈,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甜言蜜语”了(弗里德,199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