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包括家长自身的条件,又包括家庭结构、家庭生活方式以及家庭内部的关系。同时,家庭教育还受社会政治经济因素、本国文化传统和家庭所处的时代特征的影响。

(一)家长自身素质

家长的自身素质包括家长的教育素养、文化素养、道德素养以及心理素养。

1.家长的教育素养

家长的教育素养包括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能力、教育知识等。在家长的各种教育素质中,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作为一名家长,不仅要有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期望达到的目标,还需要有丰富的教育知识和良好的教育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家庭教育的任务。

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能力主要包括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能力、了解和认识学前儿童的能力、分析和处理家庭教育问题的能力、指导和发展学前儿童的能力、把握教育分寸的能力、协调亲子关系的能力。

家长应该掌握基本的教育知识,包括基本的优生知识、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学、学前儿童生理卫生学以及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另外,家长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知识。社会在变化,科学在发展,我们在教育孩子上,昨日不明白的知识,也许今天的科学发现已经有了更进一步的解释。

2.家长的文化素养

家长的文化素养指家长所拥有的知识、技术、气质以及文化背景的总和。孔子说:“正人先正己。”家庭教育从其现象上看是家庭中长辈对子女的教育,而实质上则首先是对长辈们的教育。要教育孩子成才,首先要使家长受到良好的教育。

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极强,他们经常向家长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家长没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就难以应对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而如果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家长经常回答不出,就会失去传授某一知识的最佳时机。父母的文化素养还直接影响家庭的心理环境和学前儿童的发展。比如,因为许多家长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反而使孩子的心理发育严重滞后。

3.家长的道德素养

家长的道德素质、家庭的德育水平是奠定子女品德的基础,人的品德是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步入社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长作为与孩子接触最多的教育者,其道德人格对孩子的影响更为重要。在学前儿童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家长起到认同、示范、导向作用。

4.家长的心理素养

父母的心理素养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首先,孩子的性格、情感等很大程度上是靠体验、模仿家长的内在和外在的形象逐步发展起来的。其次,家长的心理素养往往决定着家长养育子女的方式和家庭的生活氛围,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

(二)家长的教养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是由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分配和沟通方式决定的,是家庭教育思想观念的真切反映。家庭教养方式指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长的态度和采取的具体教育方法,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

美国学者鲍姆林德提出的学前儿童父母的教养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种。

1.权威型

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权威型的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该有权威。但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子女的帮助。父母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孩子,及时热情地对孩子的需要、行为做出反应,尊重并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同时他们对孩子有较高的要求,对孩子不同的行为表现奖惩分明。

这种高控制且在情感上偏于接纳和温暖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许多积极的影响。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自尊心和自信心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

2.专断型

专断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希望子女按照他们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这一类也属于高控制型教养方式,但在情感方面与权威型父母有显著的差异。这类父母常以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们很少考虑孩子自身的要求与意愿。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表示愤怒,甚至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学前期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退缩和不快乐。他们在与同伴交往中遇到挫折时,易产生敌对反应。在青少年时期,在专断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与权威型相比,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但有时他们在校的学习表现比放纵型和忽视型下的学生好,而且在校期间的反社会行为也较少。

3.放纵型

这类父母和权威型父母一样对孩子抱以积极肯定的情感,但缺乏控制。父母放任孩子自己做决定,即使他们还不具有这种能力,例如,任由孩子自己安排饮食起居,纵容孩子贪玩、看电视。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如不要求他们做家务事,也不要求他们学习良好的行为举止;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者训斥孩子。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大多很不成熟,他们随意发挥自己,往往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而且缺乏责任感,合作性差,很少为别人考虑,自信心不足。

4.忽视型

这类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因此亲子间的互动很少。他们对孩子缺乏最基本的关注,对孩子的行为缺乏反馈,且容易流露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如果孩子提出诸如物质等方面易于满足的要求,父母可能会对此做出应答;然而对于那些耗费时间和精力的长期目标,如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的社会性行为等,这些父母很少去完成。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与放纵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一样,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与关心,这类儿童在青少年时期更有可能出现不良行为问题。

(三)家庭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1.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就是家庭成员不同的层次和序列的结合。当今社会较有影响的家庭结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干家庭

主干家庭也叫直系家庭,指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在主干家庭中,为数较多的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和其未婚子女三代组成的家庭。三代人生活在一起,人口较多,规模较大,层次比较复杂,家庭生活的内容比较丰富。

儿童在这类家庭中扮演子女、孙子女等不同的社会角色,通过观察祖辈和父辈,处理相关的各种关系,学习与锻炼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交往能力。祖父母可以协助父母照顾、管理、教育孙子女,儿童可以得到更多的爱和更充分的教育。但是,在这类家庭中经常出现隔辈疼爱的现象,由于生活经历不同,也往往会导致父辈与祖辈不同的家庭教育观念,容易使儿童对一些问题形成错误的观点,严重的会使儿童形成双重性格。

(2)核心家庭

核心家庭指由已婚夫妇和未婚子女两代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的特点是人数少、结构简单,家庭成员之间容易相处和沟通。教育者之间思想容易协调,教育观念容易达到一致。子女与父母关系密切,家长对孩子身心健康与学业十分关注,教育工作能做到全力以赴,有教育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但是这类家庭也有不利的一面,父母不在家时,就需要孩子自己独立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在寒暑假里,父母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学习和生活上照顾孩子。

(3)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指夫妻双方因离婚、丧偶而仅有一方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父母缺少一方,现存的一方因丧偶或离异,往往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严重的还会出现变态心理,情绪不正常。这样的家庭可能会直接给孩子带来伤害,从而造成学前儿童成长过程中严重的负面影响。

(4)隔代家庭

隔代家庭是主干家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中的一方与孙子女组成的家庭。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由祖父母代替父母承担家庭教育任务的家庭越来越多。这种家庭的学前儿童虽然有父母双亲,但是由于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疼爱,也很容易受到心理伤害,不能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不利于学前儿童的良好发展。

2.家庭经济生活状况

家庭经济生活状况是指家庭经济收入的多寡、生活水平的高低、家庭收入的来源和支配的情况。家庭经济生活状况与家长的社会地位有直接的关系。

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对教育的投资越多,未来收入也越多。教育经济学家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消费,能否进行这种消费,接受什么质量、等级类型的消费和家庭的经济收入成正相关。父母拥有较好的经济生活状况,就意味着他们有较为雄厚的经济支付能力,能够为子女的教育投入更多的资金,从而能够为其子女提供充足优质的教育。另外,经济收入的高低会影响父母的自尊、抱负、价值观,并间接地影响他们对子女的期望,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发展。家庭收入多虽然不是家庭生活幸福的唯一条件,但是这种家庭里的子女会有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会有良好的营养保障,会有更多的玩具图书,会得到更多的智力投资。

3.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在家庭中存在着很多的关系,比如说主干家庭的婆媳关系、父子关系,核心家庭内部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略,未成年的子女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不能脱离家庭、父母而独立存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好坏影响到他们能否感受到安全、温暖、快乐。

4.家庭生活方式

家庭生活方式是人们在家庭中的各种生活活动的典型形式,它是家庭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模式,包括家庭生活观念、家庭生活活动和家庭生活条件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家庭生活方式中对子女身心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有家庭饮食营养习惯、生活起居习惯、消费方式、闲暇利用方式、家庭人际交往方式等。

家庭生活方式对学前儿童的健康状况有影响。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家庭生活方式对学前儿童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向全世界宣称:“生活方式病将成为全世界的头号杀手。”与以往相比,儿童肥胖、近视、过敏等发生率日益增加,这些疾病与家庭的不良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家庭生活方式还对学前儿童社会交往有影响,经常带儿童外出玩耍,让儿童与邻居、同伴多接触,儿童接触社会多、见识广,社会能力也相对较强。

(四)家庭教育的社会历史背景

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家庭总是与社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家庭教育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以及时代特征的影响。

家庭教育受国家、社会的影响,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儿童的家庭教育,推动全国的家庭教育工作,全国各地普遍加大家庭教育工作力度。家庭教育与文化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相对稳定的社会中,社会的文化传统与学前儿童教育保持相对适应的状态。一方面,社会特有的文化传统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教育内容与方式使传统文化在下一代身上得以再生。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科技层出不穷,学前儿童不仅可以从家长、教师那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多种媒体获得,而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对学前儿童有利有弊,这就需要家长与教师对儿童进行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