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未来展望

二、未来展望

(一)家庭教育研究视域的系统化,多学科交叉

新时代背景下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呈现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需要认真梳理理论和拓展实践研究,开阔研究视域,提高研究的前瞻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研究体系。“家庭教育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领域,既包含大量的理论问题,也牵涉诸多的现实问题,应以开放的视野推动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汲取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与法学等学科的理论成果,最终构建家庭教育的完整理论研究体系,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19]

(二)家庭教育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日益成熟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研究是多学科、多视野的,也注定了它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多样化的。有理论思辨研究,有实证研究;有文献内容分析法,有调查研究法;有实验研究,有个案研究;有历史研究,有比较研究;有焦点访谈,有行动研究;有量的研究,有质的研究……多种方法综合使用,使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研究必将从经验走向科学,从零散走向系统。

(三)家庭教育研究内容的丰富化,紧跟时代

近几十年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研究,显现出研究内容时代性强的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上对家庭教育理论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从“独生子女政策”到“单独二孩政策”再到“全面二孩政策”,大孩和二孩的心路历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家庭关系的变化逐渐成为研究焦点。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伴随着其他问题的产生,单亲儿童家庭教育、重组家庭的教育、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等,也成为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当全社会提倡终身教育、全民学习、亲子平等共学的大背景下,学习型家庭作为一种新的家庭形态出现时,研究者迅速捕捉这一时代内容,开展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此来推动学习型家庭的创建。”[20]

(四)家庭教育研究队伍的专业化,综合力量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综合型的科研队伍。一方面通过开设家庭教育课程,增设家庭教育专业培养专职研究人员;另一方面吸引其他学科包括社会学、法学、医学及心理学的研究者,一起探讨家庭教育问题,通过召开研讨会、学术报告会等,从整体上提高研究者的素养、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通力合作,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同时,还可以请有志于家庭教育研究的家长和幼儿教师来参与研究,形成既有专家学者,又有家长、幼儿教师等多种力量、多学科人员共同研究的综合研究力量。

本章小结

新时代背景下,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受到了如“互联网+”“全面二孩政策”等时代新产物的影响,出现了不同以往的现象与问题。这些现状还需要通过不断的调查与研究进行全面的展示,而所呈现的问题,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紧跟时代步伐,找到新的方法进行解决。

思考练习

1.当前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如何?

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如何?

3.理论联系实际,谈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未来展望。

4.阅读下面材料,并提出改善这种育儿现状的建议。

现在社会中出现一个新名词——“丧偶式育儿”。

很多女人当了妈之后,突然领悟了什么是父爱如山——山一般就待在那儿啥也不干!爸爸每天回到家就是喊累,除了吃饭就是看电视、玩游戏、上网。帮孩子洗澡的是妈,陪伴孩子阅读、游戏的是妈,带孩子看病的是妈,妈妈自己生病了,还要拖着病体给孩子做饭。有的爸爸在教养孩子方面像个癞蛤蟆,戳一下,蹦一下,不戳不动。有时被逼狠了,只好去“陪伴”孩子,但真正的注意力永远都在手机上,明明花了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却根本没有体会到高质量陪伴。

拓展阅读

1.刘斌,周洁.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内容分析的视角[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6,16(4):63-68.

主要内容: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家庭教育研究文献为对象,通过对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的历史追溯,以内容分析为视角,对家庭教育研究的现状,包括学理、内容、特殊群体、家校协同、法律和中外比较研究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并对未来家庭教育研究进行了展望,包括: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队伍建设,加强体系化研究,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对新老问题、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

2.余丹.3—6岁幼儿隔代教育现状研究——以泸县福集镇玉蝉社区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

主要内容:本论文主要通过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四川省泸县福集镇玉蟾社区3—6岁幼儿的隔代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四川省泸县福集镇玉蟾社区3—6岁幼儿的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为主,祖辈家长呈老年化、文化水平低;隔代教育观念有功利色彩倾向;隔代教育内容不均衡;教育方法较单一、机械。结合理论和当地的实际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政府加快当地产业园区的建设,促进“家门口”就业,建立专业的教育指导机构;幼儿园举办隔代教育培训活动,更好地推进隔代教育工作的开展;加强家园—社区合力共育力度,创办隔代家长学校;父辈承担责任,祖辈与时俱进;祖辈和父辈统一家庭教育标准,明确共同目标等。

【注释】

[1]余丹3—6岁幼儿隔代教育现状研究——以泸县福集镇玉蝉社区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35.

[2]徐晓慧.对当前我国“隔代教养”的伦理反思[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8:31.

[3]孙宏艳.隔代教育的五大误区[J].少年儿童研究,2002(4):31.

[4]余丹.3—6岁幼儿隔代教育现状研究——以泸县福集镇玉蝉社区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36.

[5]阙攀.隔代教育的不良影响及解决对策[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2):123.

[6]徐晓慧.对当前我国“隔代教养”的伦理反思[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8:37.

[7]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4):138.

[8]葛国宏,陈传锋等.老年人孙辈依赖的现状、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研究,2012(4):58.

[9]李洪曾.幼儿的祖辈主要教养人与隔代教育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6):30.

[10]闫洪波.3—6岁幼儿家庭祖辈教养现状调查及思考——以汪清县第三幼儿园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28(4):117.

[11]徐晋皖.隔代教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J].成长,2019(11):183.

[12]闫洪波.3—6岁幼儿家庭祖辈教养现状调查及思考——以汪清县第三幼儿园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28(4):117.

[13][法]让-雅克·卢梭著.爱弥儿[M].李业兴,熊剑秋,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26.

[14]孙彦.城市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52.

[15]张亮,徐安琪.父亲参与研究:态度、贡献与效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5-7.

[16]蒋素馨.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54.

[17]骆风.东南沿海地区家庭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及其发展趋势[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14.

[18]骆风.东南沿海地区家庭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及其发展趋势[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15.

[19]刘斌,周洁.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内容分析的视角[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6,16(4):68.

[20]郁琴芳,林存华.家庭教育研究近三十年的发展特点与趋势[J].上海教育科研,2008(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