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任务
2010年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充分认识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完善家庭教育工作保障措施”。《指导意见》中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提升家长素质,提高育人水平,家庭教育工作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结合我国学前儿童家庭的实际情况,家庭教育指导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在物质环境方面,家庭环境应当整洁、美观,物品有固定的位置,家务有合理的分工。儿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家长根据其年龄特点,设计儿童的学习、游戏、生活空间,并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整理床铺、衣物、擦桌椅、摆放碗筷等。在精神环境方面,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尊老爱幼,夫妻互爱互助,且家庭成员之间有一致的教养态度,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乐于助人,邻里关系融洽。另外,“各家庭成员都应有较高的生活目标和精神追求,有浓厚的好学上进的氛围,形成良好的家风。”[9]
(二)提升养育水平
指导家长阅读关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儿童心理发展、儿童卫生保健等书籍,深入浅出地向家长传授基本的教育理论、教育原则和方法,同时指导家长要将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家庭教育的实际能力,结合《指导大纲》中的指导要点,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家庭、不同需求的家庭给予合适的指导,比如,了解0—3岁婴幼儿的身心特点,提倡母乳喂养、鼓励主动学习、加强感知训练等;针对4—6岁幼儿园阶段的儿童,加强营养保健和体育锻炼,抓好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害,培养良好的交际水平等。从整体上提升养育的水平,增强儿童体质,达到身心健康。
视频
家庭科学环境的创设
(三)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学前儿童无论生理发育还是心理发展,都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儿童有着不同之处,因此,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全面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家长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准确认识孩子、了解孩子,科学合理地设计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其次,学会与孩子有效沟通,用孩子能够听懂的语言、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并且一定要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和孩子亦亲亦友,平等相处;再次,能够管理和掌控自己的情绪,学前阶段是一个容易情绪化的年龄阶段,也是个性形成的时期,要让孩子成为情绪平和的人,家长自己要具备情绪控制的能力,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影响和教育;最后,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现代社会,终身学习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家长要保持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有认真的、不怕困难的学习精神,和孩子共学习共成长,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直接的、显著的影响,有助于孩子学习品质的养成。Beaty(2006)、Jacobs,k.(2004)通过对参与家庭文化项目(家中的文化发展包括听、讨论、编故事、读写练习的发展以及模仿更复杂的演讲)的儿童研究表明:“父母经常读书给孩子听,帮助他们完成家庭作业,通过向他们和他们的老师提问来监督孩子的在校表现,督促孩子守时、行为谦恭,孩子就会在学校里取得成功。”[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