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游戏的现实困境

二、亲子游戏的现实困境

(一)家长亲子游戏观欠缺

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中曾指出,幼儿具有好奇、好动、好游戏、好模仿的特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可以说,游戏对于幼儿来说就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目前仍有许多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放在幼儿园里,由教师传授知识,孩子的身心就能健康地成长,忽视了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我国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农村关于亲子游戏的宣传力度并不大,一些家长对于亲子游戏意义的认识还不够,对于亲子游戏,他们甚至存在一些不恰当的看法。此外,大部分家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善于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得不到正确的指导,从而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同时,也有家长没有正确认识到开展游戏的时间长短、空间大小、材料以及不同游戏类型的特殊作用,家长亲子游戏观相当缺失。当然,这与家长主要通过自己阅读或与周围的人交流来获得关于亲子游戏知识的途径有关,家长很少去咨询教育专家,其实用性和正确性无法检验,并且这种方式也不利于家长形成正确的亲子游戏观。

(二)家长与幼儿共同空余时间较少

充沛的游戏时间是保证游戏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但由于受到现代社会竞争压力的影响,家长和孩子同样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家长既要专心工作又要顾全家庭,孩子除了上幼儿园之外还要参加各种学习班、兴趣班,两者之间的矛盾直接导致亲子间共同空余时间、游戏时间减少,从而使家庭亲子游戏得不到很好的开展。而各种课外的学习班、兴趣班占用了原本可以开展家庭亲子游戏的时间,使可开展游戏的时间受到限制,不能满足孩子对游戏的需求,因此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农村留守儿童、城市流动儿童的亲子游戏时间更是不容乐观。留守儿童大多是爷爷奶奶隔代教养,亲子游戏一般只限于玩具的提供;流动儿童虽然跟随父母来到大城市,但父母因为工作比较繁忙,亲子游戏的时间与机会也是很少的。

(三)家庭亲子游戏内容单一、随意

不同类型的游戏对孩子的发展有不同的功能,例如,语言游戏能促进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发展;益智游戏能促进孩子创造力、智力发展;体育游戏能促进幼儿身体和运动能力发展;角色表演游戏能增加孩子情感体验,培养积极情感,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建构游戏能促进孩子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等。相关调查表明,大部分家庭常常开展同一种、两种游戏或者固定的几种游戏。这说明大部分学前儿童家庭开展的亲子游戏内容都比较单一、类型较少且重复性较高,起不到很好地支持孩子发展、开发孩子智力的作用。

此外,大部分家庭亲子游戏的内容选择比较随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幼儿需要和适合的游戏内容是不同的,为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亲子游戏内容最好要符合幼儿的兴趣与年龄特点。总的来说,家庭亲子游戏内容的来源主要有:孩子自主生成、父母临时生成的游戏想法、父母想让孩子习得某方面的知识或能力、父母根据孩子的性别或者年龄简单确定。

(四)家庭亲子游戏材料不够丰富

大多数家庭都存在游戏材料种类单一、数量不够、使用和更换频率低等问题。有的家庭提供给孩子的材料以结构性游戏材料为主,比如方形、圆形积木或插塑玩具较多,益智、体育类的玩具数量较少,种类比较单一。有的家庭玩具更换的频率较低,家长半年多不给孩子购置玩具,很多旧的玩具已经破损,孩子也不再去碰它了。有的家长认为幼儿园的材料已经足够,没有添置的必要了。还有的家长过于追求材料的精美度,反而忽略了材料其他方面更为重要的价值,以及孩子是否有游戏操作的兴趣。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家长在游戏中使用的都是购买的具有专门性、针对性的材料,原因在于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动手制作游戏材料比较浪费时间,“一般家长买玩具都是以孩子的喜好为主,较少考虑玩具的价格或者玩具是否适合孩子的年龄。事实上,有些玩具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功能固着,玩法单一,有可能限制孩子的发展。”[2]如果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提供一些可操作性、开放式结构的游戏材料,将会引发孩子不同的游戏行为,不但能在游戏中具有节约成本的好处,还能促进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这对于亲子游戏的开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五)家庭亲子游戏指导科学性不足

虽说大多数家长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放手让孩子自己游戏,并为孩子提供一定的游戏指导,但是家庭亲子游戏每次的内容大同小异,单调重复,易使孩子丧失兴趣。有的家长只关注到游戏的娱乐性,却没有对游戏进行合理的引导,忽略了游戏的教育性与益智性。甚至有些家长对游戏有着强烈的控制欲,让孩子按照成人的思路做游戏。当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超过一半的家长会立即帮助孩子,这种强烈的引导意识会削弱孩子自主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其实是剥夺了孩子自主游戏、自主探索学习的权力,是在“游戏儿童”。游戏的精神强调自由、自主、愉悦、创造,家长不应矫枉过正,孩子只要能够体验到游戏带来的愉悦感,游戏的价值就得到了体现。大部分家长在鼓励、表扬时只是使用“宝宝加油”“真棒”“真聪明”“真乖”这样类似的词语,这种笼统、抽象的言语鼓励方式对孩子的引导作用其实并不大。但家长毕竟不是教师,缺乏专业的知识,亲子游戏指导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干预的方式不够科学,他们需要幼儿园及社会上科学育儿的指导,但是幼儿园关于家庭教育和亲子游戏等方面的讲座或教育较少。幼儿园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孩子除家庭之外的第二所学校,有为家长学习工作提供便利、帮助家长更好地科学育儿提供指导的义务。而据我们的调查,绝大部分幼儿园很少开展家长讲座,更没有开展过关于亲子游戏的指导。

(六)社会舆论导向的偏差

社会上关于家庭亲子游戏不够重视,且有部分家长认为游戏只是单纯地玩,没有正确认识到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是孩子的学习方式等重要价值。“勤学苦读”“业精于勤荒于嬉”等名言警句告诫我们要以学业为重,家长把这种思想在无形中实施着,同时也教会了下一代沿袭传统文化,因此,孩子充分自由的游戏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七)社会专为儿童建造的公共设施太少

我们的公共设施已经建造得很好了,但是专为孩子建造的游戏空间却少之又少,到底哪里才是孩子游戏的天堂?试想一下,如果全社会的公共设施有三分之一是为儿童而建,为孩子想到的多一点,家长自然就会把眼光多投入到孩子的游戏上,亲子游戏也会自然而然地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