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任务
参照目前幼儿园教育的任务,并结合我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具体情况,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任务主要包括: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学前儿童家庭智能教育、学前儿童家庭健康教育、学前儿童家庭审美教育。
(一)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培养正直、负责、有爱的孩子
1.帮助儿童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社会行为规则
呱呱坠地之时,只是一个“生理的我”诞生,要走向“心理的我”“社会的我”,儿童必须要了解并遵守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文明礼仪规范,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儿童的责任感和负责任的能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都要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这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家庭教育中,让孩子力所能及地自我服务和承担家务,逐步培养儿童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引导儿童学会并乐于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学会互助、合作、分享,并建立自尊和自信
每个孩子都是喜欢交往的,作为家长,要创设机会,从小引导儿童乐于与人交往,与成人交往、与同伴交往,在交往中形成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乐于助人,愿意合作分享。家长对于儿童表现出的良好品质,要给予鼓励和表扬,用正面眼光看待孩子,多看孩子的优点,积极暗示,帮助孩子树立自尊和自信。
4.教育儿童爱自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周围的人、事、物,培养感恩之心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感受爱和给予爱都是一种能力。首先从爱自己开始,学会悦纳自己,然后学会理解父母的养育之爱、师长的教诲之爱、朋友的关切之爱,然后逐渐培养对整个自然和社会的大爱,培养对家乡和祖国的认同感。
(二)学前儿童家庭智能教育——培养好奇、求真、智慧的孩子
1.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每个孩子天生对外界事物有好奇心,兴趣是推动学前儿童探索、认知的原动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带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大自然大社会中学习,以直观的、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玩中学,玩中有收获,把学习变成快乐的体验。家长还要善于发现孩子在认知活动中的优势领域和兴趣,这是推动孩子理智感发展的重要保证。
2.培养儿童良好的感知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感知觉是儿童接触世界的窗口,善于观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头脑中有足够的表象,才会有丰富的想象和灵活的思维。家长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孩子有序观察的能力,同时鼓励孩子多动手,因为手部动作的发展与人脑的发育密切相关,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积极创造各种环境让孩子参与体验,让孩子去摸、触、舔、闻、嗅,在做做玩玩中,促进孩子手部小肌肉的发展及动作的灵敏性、准确性,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专注力和自信心。
3.帮助儿童习得各领域粗浅的经验和知识
学前阶段的儿童求知欲望强烈,以直觉行动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家长主要向孩子传授周围生活中粗浅的自然和社会知识,引导孩子习得各领域的感性知识,并以孩子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遇物则诲,相机而教,生活之中处处皆教育,例如,有关自然界和社会的常识、有关数的初步知识等。同时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发展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能够实现思维、巩固和传达思维成果,能说会道、喜欢阅读的孩子,思维也是活跃的、深刻的。
4.养成儿童良好的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是激发儿童学习意识和调节学习过程的动力监控系统,也是导向早期学业成败的最独特的变量。培养孩子端正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勤奋,愿意刻苦努力;培养孩子认真倾听、做事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鼓励孩子大胆提问,自由讨论,有解释和反思的能力;发展孩子模仿基础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用想象等拓展知识,进行新的学习;引导孩子遇到困难自己解决,锻炼环境适应能力。
(三)学前儿童家庭健康教育——培养健康、开朗、积极的孩子
1.激发儿童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体质
运动对于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使得儿童的骨骼变得坚硬富有弹性,关节灵活,肌肉发达,平衡和协调能力大大提高。家长要多带孩子进行户外体育锻炼,接受“三浴”——日光浴、空气浴和水浴,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家长要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提供运动材料,组织活动,并将锻炼持之以恒。
2.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锻炼生活自理能力
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儿童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内独立照顾与管理自己生活各方面的能力,具体包括五个类别——饮食、如厕、起居、睡眠、整理。家长要为孩子建立和创造良好的培养环境,主动放手让孩子去尝试锻炼,同时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支持和鼓励,让孩子从小动手练习为自己服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引导儿童掌握日常安全知识,具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学前儿童是柔弱的,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包括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防触电、防溺水、玩具安全、人身安全等,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或者情境教育帮助孩子形成一些安全行为。
4.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塑造儿童活泼开朗的性格
幼儿期的心理健康是孩子一生健康的基础,在满足孩子身体发展需要的同时,还应该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这就需要家长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人之间互相爱护、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家庭教育民主化,亲子沟通良好,同时鼓励孩子多参加群体性活动,在多元化活动和互动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个性,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
(四)学前儿童家庭审美教育——培养赏美、情趣、创造的孩子
1.引导儿童欣赏各种形式的美,建立正确的审美观
学前阶段的儿童审美观正在建立中,所以,作为家长要引导孩子欣赏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美,例如,环境和服饰,自然、天真、整洁就是美;欣赏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色,从色彩、形态、声响等变化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多带孩子去欣赏艺术之美,游览名胜古迹,参观博物馆,品经典,触心灵;引导孩子感知体会人性之美,通过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使孩子从小趋向真善美。
2.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激发儿童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
家长要创造条件,让孩子接触各种艺术形式和作品,并通过音乐、美术、语言等涉及艺术的活动的开展,激发孩子的审美情趣,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独特感受;支持孩子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领会并尊重孩子的艺术创作,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尽量用积极鼓励的态度,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维持孩子的艺术兴趣。
3.适当指导儿童的审美活动,支持儿童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
在感受美、体验美的基础上,家长要鼓励孩子大胆地表达美、表现美,鼓励孩子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为审美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如图书、照片、绘画或音乐作品等,让他们自主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模仿或创作;根据孩子的经验,大胆进行艺术创造,比如,自由作画、即兴舞蹈、故事表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