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儿童教育服务机制的建立与运行

三、社区儿童教育服务机制的建立与运行

社区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儿童有一半的时间在学校,一半的时间在社区和家庭,所以,社区儿童教育服务机制的建立与运行至关重要。

(一)广泛宣传,将社区学前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国外社区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开展得比较早,国内起步较晚。因而要积极利用各种传媒的正确舆论导向,强化人们对社区学前教育的认识,以期对其价值形成共识。

1.宣传社区学前教育的含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属于社区教育范畴的社区学前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学前教育范式,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90年代后,我国对社区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化和扩展。社区学前教育具有地域性、大众性、开放性、合作性等特点。学前教育社区化是当今国际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很多国家都重视利用社区资源来教育儿童,力图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就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来说,发展趋势是将幼儿园教育辐射到社区环境中,形成幼儿园、社区一体化的早期教育。

2.宣传社区学前教育的意义

从实践看,社区学前教育开展得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在四个方面都有所受益。第一,从学前儿童个人看,有利于其学习和成长,可为其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从家长看,通过社区学前教育,不但提高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且有助于提高家长的全面素质;第三,从幼儿园看,能够帮助幼儿园拓展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幼儿园课程形式和内容,提升幼儿园教育的有效性;第四,从社区看,由于儿童教育和家长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家庭和睦,改善了社区面貌。

(二)加强行政力量对社区学前教育的扶持

“国家是儿童的最高监护人”,政府作为国家意志的行政执行机构在儿童保护、儿童教育中应承担必要责任。根据国内外经验,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和条例来协调和支持社区学前教育的开展,使社区学前教育能按照健康的轨道顺利地发展,这里所指的政府对政策、法规、条例等的制定并不仅仅限于对教育系统,它还包括对涉及社区学前教育的各相关部门制定政策,例如,对妇联、民政等单位或系统。例如,美国早在1974年就制定了《社区学校发展法》,确保社区对学校教育的重视,推动学校与社区的相互促进;《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的四项战略之一就是将社区变成学校的社区,“开端教育计划”就是由各州社区服务部负责的社区教育方案。近十年来,英国的“幼儿凭证计划”项目也是采取以社区为依托的跨领域、跨部门协作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全面参与,其服务内容涉及医疗保健、儿童保育、早期教育以及对家庭的支持。我国江苏省南京市开展了社区儿童保护体系与网络建设项目,初步建立起完善、系统、制度化的儿童保护体系与网络,成功探索了社区儿童保护的有效模式。上海市政府为了能很好地在全市开展社区学前教育活动,在2004年,联合上海市教育局、民政局、编委(机构编制委员会)、人口计生委、妇联以及社会发展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0—3岁散居儿童早期教养工作的意见》,其中对社区科学育儿指导工作的管理做了详细部署:“为了保证社区科学育儿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社区科学育儿指导工作应在区、县政府的领导下,依托街道、乡镇,以教育部门为中心,卫生部门、妇联、人口计生委等方面各司其职,建立起社区科学育儿指导工作的管理网络。”“社区早期教育服务可采取有偿服务的方式,按照《关于调整本市托儿所、幼儿园收费标准的通知》(沪价行〔2000〕第187号,沪财经〔2000〕第055号)的规定,工作经费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社区活动中心设施设备的建设,如儿童图书馆的建立与完善、亲子活动室的修整、社区网络的构建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我国的社区学前教育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建议采取政府投一点、单位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解决办法,以保证资金正常投入。同时,加强教育资金的管理,合理地安排和使用,坚决杜绝贪污、浪费、挪用教育经费的现象。

(三)主体参与,发挥家、园、社区在社区学前教育中的多元作用

学前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前教育机构、社区三维互动,共同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所以,需要发挥三者的主体参与性。

1.社区学前教育中的家庭参与

首先,社区要与所属辖区的幼儿园通力合作,设立家教学校,面向家长开放,通过开设专题讲座、举办经验交流会、开展亲子活动,向家长系统宣传和指导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其次,设立家庭教育咨询站,定时定点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就学前儿童家长面临的教育困惑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再次,合理利用社区宣传栏、家庭教育报刊,向社区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知识;最后,组织幼儿家长之间互相学习,交流育儿经验,创造条件组织社区亲子活动。

2.社区学前教育中的幼儿园参与

幼儿园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尤其要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实现幼儿园教育设施社区共享。

3.社区学前教育中的社区参与

社区要将学前教育纳入社区整体工作计划之内,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指导、有检查、有总结,与社区整体工作一道推进。国内的社区学前教育可以实行三级网络管理(街道办事处或农村村委会、社区内的幼儿园和居民委员会)。首先,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和农村村委会,要充分发挥其综合管理的行政职能,对社区学前教育实行统一领导,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其次,社区辖区内的幼儿园和居民委员会要与政府的派出机构(如街道办事处和农村村委会)通力协作,共同开展教育服务,特别是对散居儿童及其家长提供学前教育服务,从而提高所属辖区内的学前教育质量;最后,保证学前教育三级管理网络的正常运行,使社区学前教育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和落实。

4.社区学前教育中的儿童参与

儿童作为社区学前教育的主体与直接受益者之一,是社区未来的建设者和主人,其参与与否不仅影响社区学前教育效果的实现,而且是社区发展的性质规定之一。南京在开展社区儿童保护体系与网络建设项目(专业术语叫CPU)中就特别注重在CPU中吸纳儿童代表,参与制定项目计划,进行案例分析,开展监测评估等工作,倾听儿童心声;组织儿童参与项目培训,编写儿童保护校本教材,创作儿童保护宣传作品等活动,增强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成立儿童议事会、金翅膀志愿者队伍等多个儿童自治组织,参与社区相关事务的管理和服务。儿童友好家园也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和儿童委员会,参与家园合作的管理、宣传、活动策划,并自主开展一些活动。[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