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家庭的学前儿童容易出现的问题行为及原因

一、独生子女家庭的学前儿童容易出现的问题行为及原因

(一)有点任性——“犟”

很多独生子女都会表现出任性、固执、脾气犟,放任自己,稍不如意就会发脾气,甚至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令家长头疼,对其失去必要的控制。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四二一”家庭过多的爱,溺爱少了必要的成熟要求;二是没有兄弟姐妹,同伴教育的力量缺失,没有互相学习、互相制约的机会。

(二)有点依赖——“靠”

对父母、家庭、环境的过分依赖,是独生子女的通病,严重的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生活,成年后也不愿意工作,成为一批“啃老族”。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到了第二个阶段(1—3岁),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耻感与怀疑感,发展自主性,儿童感到自己的力量,也乐意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如果父母对儿童的行为限制过多,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去,剥夺了儿童自己锻炼的机会,会让儿童产生一种自认为无能的怀疑感,久而久之,遇到困难就退缩,遇到问题就找家长,养成很大的依赖性,最终可能还会丧失自我。

(三)有点骄纵——“横”

独生子女受宠习惯后,理所当然地享受别人的关心和爱护,为人处世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什么事都要顺着他,不知道如何去关心、爱护他人,更不懂得助人为乐、谦虚合作,使他们不能感受到关心别人、换位思考也是一种责任。与此同时,他们身上还带有娇气,适应力差,意志薄弱,有畏难情绪,容易半途而废,归结原因,还是家长娇生惯养的结果。

(四)有点不合群——“孤”

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没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环境中,缺少同胞共同生活的经验,如果又很少参与小伙伴的游戏与学习,环境单一,活动单调,就很容易形成不会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不善于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只关心自己等孤僻性格。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一些家长担心自己孩子与他人交往会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过多地干涉、限制孩子的交往活动,把孩子关在家里,造成孩子离群索居,既不会合作,又缺少竞争性,从而导致独生子女陷入人际交往低能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