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孩”政策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从微观层面来讲,“二孩”的到来,对于家庭教育既有有利的一面,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面临的问题也是复杂的。
研究报告
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家庭亲子关系的研究
(一)有助于减轻独生子女家庭的高压力,但也能带来质量危机
“全面二孩”的实施可以使更多的家庭免遭“失独家庭”之痛,还可以减轻子女的养老负担,有利于家长得到子女更好的照顾与陪伴。[1]两个孩子有事可以一起商量,互相扶持,共同赡养父母,压力减轻。
在二孩家庭中,生育对婚姻质量、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还是存在的。一方面,二孩的出生使夫妻双方投入在彼此身上的时间与情感关注减少,同时使一些家庭产生较高的经济压力以及家务压力;另一方面,同胞关系的诞生、父母角色内涵的深化以及祖辈参与教养等情况又可能使家庭中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复杂化。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夫妻之间出现重心转移、互动减弱以及意见冲突等情况,从而影响婚姻关系的发展。同时,夫妻冲突与摩擦又为幼儿解决同胞冲突提供了不良范例,影响亲子关系及同胞关系的发展。[2]
(二)有助于缓解家长的过高期望,但也可能带来教养冲击
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往往把期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也使孩子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影响了身心的健康成长。在多子女家庭中,家长的心态不会再走极端,能以比较平和的心态去教育子女,给予孩子合理的期望和要求,更好地与孩子共成长,使孩子们身心和谐、自然地发展。
家庭之中增添一个新成员,不仅大孩要学习适应新的家庭结构,父母也要面临处理新的家庭关系,特别是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与矛盾。年轻的父母主要也是独生子女,现在上有老,下有小,抚养和教育经验又很少,所以,面对两个孩子的教养问题,就显得难上加难。有的爱而不均,引起孩子之间的矛盾;有的忍痛割爱,实在忙不过来,一个在身边,一个只能在老家由老人抚养,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谈何培养;有的只生不养,把孩子都交给祖辈父母抚养,再大一点就直接送幼儿园,由老师管教,家庭教育责任旁落……教养方式的不到位,导致家庭教育的偏差。
(三)有助于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但也可能带来亲子矛盾
家庭是儿童社会交往的第一个场所,“二孩家庭”中的家庭成员较多,当孩子能处理好与兄弟姐妹的交往问题,再推己及人,走出家庭,进入幼儿园、学校、社会后,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也会更加顺畅。二孩家庭有利于培养孩子互助、合作、分享、谦让、同情等亲社会行为,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家庭之中,“大孩”学习关怀和照顾弟弟妹妹,使其更有责任感,“二孩”也可以从哥哥姐姐身上学习尊重、服从和关怀,两个孩子相互分享,相互合作,相互学习,良性竞争,促进全面发展。
二孩出生后,家人的重心自然会转移到二孩身上,可能对大孩的关注会减少一点,忽略了大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需求,部分家庭会出现“偏宠偏爱”,由当初的“生个弟弟妹妹陪你一起玩”变成了现在的“你是哥哥(姐姐),要让着弟弟(妹妹)”,好吃的先给小的,好玩的先给小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孩就会采取行动向父母抗议,比如采取一些排斥弟弟妹妹的行为,以引起父母的关注,但是在父母眼里就是“不懂事”“调皮捣蛋”,造成“亲子矛盾”,父母与大孩的关系疏离,影响家庭关系的和睦。
(四)有助于消解长子女的孤单感,但也可能带来情感失衡
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生子女往往觉得孤单,小的时候没有人一起玩,长大了没有人分享喜悦与烦恼,父母工作繁忙,亲子互动的时间少,现代居住条件又比较封闭,孩子与小区里同伴一起玩耍的机会也比较少,有不少孩子被扔给“电子保姆”。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一些父母选择了生养二胎,长子女就有了伙伴,不再孤单和寂寞,两个孩子共成长,长大后还可以互相照应,弥补了父母陪伴时间不足的缺憾,兄弟姐妹之间的人际交往增多,自然就会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但是,因为“二孩”年龄小,往往需要家长更多的关心与照料,这使得原先被当作“独生子女”带大的长子女被剥夺了家庭中的核心地位,巨大的心理落差会让大孩缺乏安全感,原本属于自己的爱被分给弟弟妹妹,情感失衡,甚至产生嫉妒情绪,引发同胞竞争。所以,自从“二孩政策”放开后,媒体中就陆续曝出负面新闻,有3岁哥哥争宠火烧弟弟的;有因为不喜欢弟弟妹妹,离家出走的;在某地甚至出现大孩不能接受弟弟妹妹的到来,纵身从高楼跳下身亡的悲剧……所以,大孩的性格、角色、心理上的转变应该要得到重视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