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一、新时代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影响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自古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并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思想渗透其中。但自20世纪70—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家庭教育观念开始逐步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一时之间“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不同的中西方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相互交织,在矛盾中不断碰撞与融合,促使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产生了历史性的变革。

(一)“互联网+”背景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当前随着社会变迁,首先是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网络信息化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推进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得力助手,也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动力。尤其是“互联网+教育”概念的提出,学界普遍认为“互联网+”会让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但同时也对传统幼儿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2011年,美国芝麻街工作室库尼中心和斯坦福大学联合发布政策咨询报告《迈出一大步:数字化时代幼儿教育规则》,强调整合数字媒体资源,有效改善幼儿家庭教育质量,标志着“互联网+”与幼儿家庭教育的整合研究逐渐成为国际教育学界的热点。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幼儿家庭教育”并非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资源以及互联网平台,促使互联网与幼儿家庭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构建更加健康、快捷、便利的家庭教育信息生态。

经调查显示,我国的幼儿家长们广泛缺乏“互联网+”的意识或者是并未形成“互联网+”的概念,不少家长已经使用互联网进行家庭教育,例如使用百度搜索相关的教育问题,或关注一些教育类的微信公众号,但却并不自知这些行为都属于“互联网+幼儿家庭教育”。因此,普遍提升幼儿家长自身文化素养和文化意识,有利于“互联网+”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广泛应用。

1.“互联网+”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推动

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幼儿家庭教育中,不仅可以构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支持幼儿自主、合作、创造等多种方式的学习活动,还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拓宽幼儿的视野,进一步促进幼儿情智的发展。

总体来说,“互联网+幼儿家庭教育”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学习的便利性与快捷性。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学习,最大的显著特征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课程。其便捷、灵活、多样性的学习最直接地体现了家庭教育模式上主动学习的特点。

(2)内容的丰富性与生动性。相比传统的书籍、卡片等幼儿家庭教育模式,“互联网+幼儿家庭教育”通过互联网传输媒介将文字、声音、图标、视频、动画等以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能够更加形象直观地展示出相应数据或者各种各样现实生活中无法看到的场景。

(3)时间与经济成本的节省化。借助“互联网+”新兴平台,幼儿家长通过移动终端选择教育内容对幼儿实施家庭教育,加之诸多公开教育平台是免费的,从而大大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这不仅为大部分家庭开源节流,也因无纸化为环保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4)资源的共享性与平等化。互联网自诞生以来,以其强大的存储性和交互性的技术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吸纳海量的知识和信息,形成信息库,并且这个信息库随着使用者的不断上传及分析而源源不断地扩容。借助“互联网+”平台,幼儿家庭教育可以跨越家庭、地区、国家覆盖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逐步缩小区域城乡幼儿教育差距,大力促进幼儿教育公平,让亿万学前儿童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2.“互联网+”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冲击

互联网会带给幼儿家庭正面积极的作用,同样也会带来消极的效应。作为新时代的家长,需要理性、正确地认识到互联网给孩子、给家庭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构建新型的家庭关系。相对优势来说,“互联网+幼儿家庭教育”也呈现出一些不足之处:

(1)亲子与家庭关系的疏远。在信息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变化,促进了个体之间社会关系的改变。互联网进入家庭生活后,家长和幼儿在“互联网+”平台上的使用时间与频率增加,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家庭人际沟通,不利于亲子关系的维系。此外,在传统家庭中,父母是家庭的知识权威,负责向孩子传授各种知识和人生经验。但在新时代,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孩子只要轻轻一点,就可以从网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家长权威地位受到挑战,更意味着家庭关系的巨大改变。

(2)网络育儿内容良莠不齐。由于互联网的监管工作难以全面施行,因此导致了网上各类幼儿家庭教育信息良莠不齐,普通家长难以辨别好坏。或者是由于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家长也很容易迷失在信息海洋中,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却在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上事倍功半、徒劳无获。

(3)家庭间“数字鸿沟”的扩大。传统家庭中,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经验和知识大多从学校、书本上获取。但互联网时代,对素质的要求是全面的、综合的。部分幼儿家长由于缺乏知识和经济实力,无法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网络知识教育,这就导致孩子之间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大。同时,由于缺乏监管,孩子对网络的判断力不足,容易沉迷网络,影响身心健康,进一步影响家庭关系。

可以说,与学前教育其他领域相比,“互联网+”背景下的幼儿家庭教育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较大。目前还未将其视为幼儿家庭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具体的实践策略也缺少系统探索。未来需要从政府宏观层面和家庭教育工作者微观层面,共同探索“互联网+幼儿家庭教育”新模式,分析好互联网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引导孩子更加健康发展。

(二)人工智能时代家庭教育侧重培养儿童能力的指向

“人工智能”(AI)继2017年首次写入全国政府工作报告引起热议后,也成为近年来关注的重点,人工智能正引发新的全球教育议题:未来的孩子要如何与机器相处?家庭教育中重点培养孩子哪些能力?

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一书中预测,21世纪是“创感时代”,培养下一代的设计感、故事感、交响感、共情感、娱乐感、意义感十分重要,未来属于具有与众不同的创新思维的人。所以,面对即将带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家庭教育应该侧重培养孩子的以下能力:

1.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学习

人工智能可以为孩子定制学习内容,但并不是说,孩子所有的一切都能由人工智能来解决。有研究者发现,一旦人工智能普及,在学习上自觉性、行动力、执行力不强的孩子,会更加被动。那些在学习上具有主动性和自律性的孩子可以很好地根据人工智能反馈的学习情况和拟定的计划一步一步执行,从而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对学习的兴趣,会有更长远的进步,形成良性循环。而缺乏学习自主性的孩子很可能对学习任务敷衍了事,恶性循环。所以,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合理引导,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让人工智能为己所用,用之所长。

2.创新实践能力:学会做事

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家长更应该支持孩子的主动探究行为,丰富的想象力能激发孩子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东西,而创造力只能在尝试中感悟,引导孩子在自主活动中自行分析、解决问题。家长有必要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和了解他们未来生活的重要媒介,并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计算思维能力。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看重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特有知识、技能与方法,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合理的价值观、强大的创新实践思维能力等,这些都是真正“成人”并走向“终身学习”的基础性前提。

3.自我认知能力:学会认知

人工智能带来的一大改变就是资源的极大丰富。面对超载的信息和纷繁的选择,那些能够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特点的孩子更容易脱颖而出。家长首先要让孩子真诚地面对自己:我是谁?我会做什么?我该做什么?这些初步的探索与整理,都有助于寻找孩子自身的资源与发展优势,好为日后定位。在个性化学习时代,如果孩子能够清楚自己的特点和未来目标,就能让数据和信息为自己服务,更好地利用这个时代的资源。

4.情感处理能力:学会做人

家庭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做人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不仅要关注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便利,更要重视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只有人类才具有的能力的培养,比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潜能,发展个性和特长,提高综合素养;学会与他人一起合作共处和生存、发展的能力,还要学会与大自然协调共处,学会与人工智能和其他新兴技术协调共处的能力。情感处理能力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锻炼,与人、事、物的交往能力只有在不断的互动相处中体验,所以,家长应该抱以开放的心态,给孩子独立和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从小多接触、多了解身边的人、事、物,培养他们善学多思共情的能力,才能自如地应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各类冲击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