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
以幼儿园为主阵地,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一般有以下内容:
1.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首先,包括幼儿期一般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如喜爱大自然的天性,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经验虽贫乏但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等。其次,包括各个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与规律,如3—4岁、4—5岁、5—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最后,幼儿的个别特点与实际水平。如有的幼儿性格内向敏感,有的则活泼开朗;有的喜欢阅读,有的则喜欢动手操作;有的幼儿语言水平低于同龄孩子的水平等。只有了解这些特点和规律,才有可能进行恰当的教育。
2.幼儿园教育的有关知识
包括幼儿园教育的依据、目标、任务、内容、特点、方式,以及伴随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幼儿园的改革动向与要求等。目的是让家长了解后,能对幼儿园教育达成理解,有效支持、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并对幼儿园教育起一定的监督作用。
3.家庭教育的知识
包括家庭教育的功能、特点、任务、内容、原则、方法、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家长教育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家庭教育中现存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等。这一部分内容在实际中有较大需求,是指导的重点内容。
4.家园合作共育的知识和要求
为什么要实施家园合作共育、怎样实施,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怎么认识,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权利与义务等,都是此部分应该包括的内容。
5.关于托幼衔接和幼小衔接的指导
(1)婴幼儿入园(托)适应指导
上幼儿园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事件,从家庭迈入一个社会机构,孩子们会经历一个心理适应期。一方面是因为幼儿园和家庭有诸多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年幼,对亲人的依恋感比较强烈。幼小的心灵经历分离、混乱、重建、平衡,最终能比较平静地踏入幼儿园。
从实际观察来看,约有1/3的幼儿存在明显的入园适应性问题。上海市的研究证明,入园(托)不适应的表现主要有:
①情绪方面:哭闹:有的大声哭叫,有的边哭边唠叨,有的无声流泪;压抑:如抱着自己的东西(玩具、小被子等)不放,若被取走便会大哭;有的待在某一角落吸吮手指,一言不发地望着窗外……通常性格内向的孩子会有这样的表现。拒绝和发怒:不接受别人的要求,不让别人靠近自己,甚至打、咬试图接近他的教师,或有摔东西等破坏性行为。
②生活方面:诸如食欲减退、食量减少、偏食甚至呕吐,喝水少或不喝水,午睡困难,排便异常等。
③活动方面:不会或不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不接受教师的要求或不参加班级活动,有陌生感和恐惧感。[11]
家长的教养态度与方式、家庭人际交往的特征、孩子的个性特点、教师的态度等,均会影响孩子的入园适应。指导时应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2)幼小衔接的指导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从“以游戏为主”转变为“以学习为主”,这两个教育阶段之间有一个坡度,孩子存在生理、心理、学习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适应问题。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家庭的配合,幼儿园要指导家长在整个幼儿园阶段重视孩子学习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交往态度及能力、体能等方面的培养锻炼,在临入学前,更要配合老师突出培养小学生需要的各方面能力和习惯。指导形式与其他指导形式大致相同。
6.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和幼儿园中心工作与家长交换意见
社会发展迅速,教育改革活跃,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也趋于多元化,对许多教育问题非常有必要进行共商,以便达成共识。如社会上各种儿童教育方案繁多,幼儿园要不要开蒙台梭利班,要不要孩子学珠心算,还有学英语的问题,等等,许多家长跟风而动但却不明就里。幼儿园都可以与家长商讨,首先使家长明了这些事情的实质,形成正确的看法,再商量如何运用科学的方式和内容去促成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7.有关儿童保护及教育的国际、国家法规、政策、文件
家长作为幼儿的法定监护人及第一任老师,法盲是不行的。要让家长知法、懂法、遵法,从而知道自己在孩子的养育上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做,这在21世纪特别重要。如《儿童权利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还有一些有关孩子伤害事故处理的规定文件,以及近期要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家长都有知晓的必要。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家长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出了问题方便处理,特别是幼儿伤害事故的处理。幼儿园应通过恰当的指导形式来进行这一工作。
8.指导家长提高个人的一般素质和教育素质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1937年写有《怎样做父母》一文,指出“父母,不是容易做的,一般人以为结了婚,生了孩子,就有做父母的资格了,其实不然。我们知道,栽花的人,先要懂得栽花的方法,花才能栽得好;养蜂的人,先要懂得养蜂的方法,蜂才能养得好;育蚕的人,先要懂得育蚕的方法,蚕才能育得好;甚至养牛、养猪、养马、养鸟、养鱼,都先要懂得专门的方法,才可以养得好。难道养小孩,不懂得方法,可以养得好吗?可是一般人对自己的孩子,反不如养蜂、养牛、养猪看得重要。对于养孩子的方法,事先既毫无准备,事后又不加研究,好像孩子的价值,不及一头猪、一只羊。这种情况,在我国目前,到处可以看见,真是一件奇怪的事。”陈先生指出的现象,其实在今天仍然很普遍,这么多年来我国的家庭教育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并且产生了一些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