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二、改进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立法保障,统筹监管

1.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收入水平

流动人口以进城务工农民为主,因为在学历和技术上的欠缺,他们在流入地所从事的工作往往是高危低薪、没有相应的福利保障和节假日。流入地政府可以专门针对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群体提供和开设相应的技能学习班,在学历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加大技能提高的培训力度,尝试与当地企业携手创办和组织技能学习培训班,形成对口人才输出的培训体系。[19]这样不仅提高了流入地的专业技能劳动力的数量,而且也为流动人口提供了上升的空间,使他们在生活上和工作上都得到相应的改善,进而间接地改善和提高他们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参与的各个方面。

2.普及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家庭教育支持系统的配套机制

各地的教育部门和政府应该在流动家庭中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两个基本法律,以及《家庭教育法(草案)》,提高流动家庭的法律意识,让流动学前儿童的父母从法律的角度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家庭教育法(草案)》,从宏观的国家到微观的社区、家庭等方面,将家庭教育的规范、家庭教育的义务、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方法等纳入规范有序的法律运行体系,通过法律体系的建立,将家庭、社区、学校和社会形成紧密有效的家庭教育支持网络,使之形成制度化的家庭教育支持系统,利用这种配套机制,流动儿童父母可以从这个网络的任何一个节点简便、快速、有效、多途径地获取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20]

(二)社会层面:互助网络,携手合作

1.挖掘社区资源,服务家庭教育

现代社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共同体,社区内部的成员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地域,社区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同时现代的社区也是一个基本的行政单位,若国家有某方面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都要通过社区的宣传和推广来具体地落实,因此,可以挖掘和利用社区的现有资源,探索适合流动家庭甚至是一般家庭的社区教育模式。比如以社区为切入点,为流动人口提供各种家庭教育服务,利用社区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生活特点,使他们形成自己的互助网络,以此来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等的宣传和普及,创设良好的社区环境,成立社区图书馆,举办家长学校,为流动儿童父母提供自我导向性的知识学习平台等。[21]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流动学前儿童教育的舆论环境

现阶段流动人口及其子女在城市社会中,都有种被剥夺感和被歧视感,缺乏认同感。这种社会情绪和社会态度对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及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这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的户籍制度导致的身份划分使流动人口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在某些人的观念中就有了一种看不起流动人口的心态和行为,这种舆论环境对解决流动人口社会问题及其子女教育和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因此,社会媒体应将流动人口子女的规模、学习生活状况,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先进事迹,奋发图强的流动人口子女典型等,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加以宣传,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社会的认识,使人们对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关心、重视、一视同仁;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流动人口自身的认识,使其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为其子女接受教育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出钱出力、尽心尽力。最终通过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宽松的大教育环境。

(三)幼儿园层面:科学指导,关怀入微

加强家园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幼儿园应当发挥其独特的优势,针对流动学前儿童家庭的特点和独特问题,对流动学前儿童家长予以指导,共同促进流动学前儿童的发展,提升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幼儿园可以通过举办家庭教育讲座,与家庭教育方面专家有机互动,交流家庭教育经验;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各种状况,直接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幼儿园还可以组织教师定期进行家访,及时告知家长其孩子在校的情况,耐心倾听家长的意见。教师家访能更全面地掌握流动儿童思想、学习等方面的具体状况,了解儿童在家庭的表现,以便更有效地教育学生。同时,教师也能了解家长家庭教育的真实状况,适时给予家长有效指导,促使其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此外,幼儿园可以为家长开通家庭教育热线电话,回答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校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密切流动儿童家庭与学校的联系,通过家园良性互动促进幼儿园发展和幼儿健康成长。

(四)家庭层面:提升自我,亲子共成长

流动学前儿童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家长提高了自身的科学育儿素质,就会使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家长再学习的过程。只有家长的素质提高了,家庭教育的质量才会提升。父母应有意识地放弃权威的方式,改以理喻的方式,即施之以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导子女,对孩子爱而不溺、严而不苛,关心但不干涉,“多一分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分爱护,少一些冷淡,多一分理解,少一些专横,既不能动辄严厉惩罚,也不能过分溺爱和保护。”[22]不论孩子年龄大小,父母都应以独立个体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父母要相信孩子有处理问题及分析判断的能力,如此,孩子才有机会学习独立自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父母要以身作则。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表明,父母对子女的口头教导效果远不如身体力行。而塑造孩子价值观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以身作则,以“共同参与的问题解决”方式,和孩子讨论出他们的价值观。“父母与孩子一同成长”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条件之一,应当成为家庭教育的新观念。

家庭中父母的文化能力是最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的因素。父母要以身作则,注重自己修养,积极倡导积极乐观的平常心态,给子女树立勤劳、节俭等良好的榜样。父母应该多给子女情感和心理的支持,以自己的精神激发孩子的成就动机。家长可从自己的职业特点、性格特点、思想水平、家庭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有意识地建立自己家庭良好的、具有特色的家庭文化。如让孩子亲身体验家庭的任何困难,让孩子亲身感受父母工作的艰辛。流动儿童家长自己首先要正确面对生活的困难,不能让孩子养成埋怨和坐享其成的心理。培养家庭爱学习的习惯,尽量创设父母与子女共同学习的氛围。要为子女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如增加家庭的藏书量和书籍种类,鼓励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可以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小天地”,有条件的安置一些写字台、家庭图书、字画、图片、花草、盆景等物品。[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