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亲子关系疏远
正常家庭教育中,父母充当儿童的主要教育者,而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中,由于父母或者父母一方外出打工,造成亲子关系在时空上的疏远,亲子教育结构发生转变。正是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家庭教育的意识薄弱,才使得他们毫无后顾之忧地让孩子处于留守状态,造成留守儿童情感依恋和安全感的缺失,给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继而阻碍留守儿童各方面的成长。代理监护人有的是祖父母,有的是单亲,有的是亲戚,有的甚至是年长一点的同辈群体,容易出现隔代“圈养”、单亲“护养”、亲戚“放养”、同辈“散养”等问题。而这些代理监护人,一般学历、文化水平都不高,不能对留守儿童的身心成长提供适时的引导。学前期是儿童个性、社会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忽略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轻视儿童学习品质的养成,对于儿童以后的人生发展有着非常消极的影响。同时,部分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家长忽视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双方或者某一方分开,缺乏必要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容易产生情感交流障碍。
(二)家庭教育内容失衡,重“物质”淡“内心”
留守儿童的父母及其代理监护人,有的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任务,家庭不需要对孩子进行专门的教育;有的虽然也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但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教孩子数数、认字、背诗。父母及其代理监护人忽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容易对留守儿童造成以下不利影响:(1)面对生活中各种问题不能明辨是非;(2)容易走向道德败坏的深渊;(3)不利于留守儿童形成自尊、自爱的完善人格;(4)不利于留守儿童社会道德定向阶段的完成。[10]父母和代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照顾尚可,但是对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关心是很少的,这就使得留守儿童精神世界空乏,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父母及其代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精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忽视,以及所造成的空缺,极易造成留守儿童:(1)很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2)关于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可行的理想目标;(3)未来的自我同一感混乱而不能得到统一;(4)心理问题走向严重化和病态化。[11]
(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或过于溺爱或过于威严
根据已有的研究(田倩倩,2015)显示,留守儿童的父母以及代理监护人在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时,命令式的方式占很大比重,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是父母及其代理监护人放低自己,多溺爱,正确的平等式教育方式则选择人数最少。由此可见,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及其代理监护人都没有使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在与留守儿童的沟通过程中,父母及其代理监护人要么把自己的位置放得过高,过于威严;要么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太低,过于溺爱孩子。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都不是科学的教育方式,不利于父母及其代理监护人与留守儿童进行良好而又融洽的沟通,从而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四)家庭教育投入较少,教育环境不良
一般所说的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家庭为子女的教育所支付的最低成本,包括交通费、食宿费、园服费、保教费和文具费等,这是必须投入。留守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儿童参加幼儿园学习的费用,几乎没有其他费用。有一些留守儿童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甚至无法入园,相比较城市学前儿童家庭的投入,少之又少。众所周知,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十分重要。而留守学前儿童因为父母长时间外出务工,家庭成员不完整,家庭内部又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家庭之中的互动少,家庭文化氛围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