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3—6岁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皮质抑制机能蓬勃发展

3岁儿童的平均脑重为1011克,7岁儿童的平均脑重为1280克,是成人脑重的90%多。学前儿童神经纤维继续增长,额叶表面积明显加快,神经纤维髓鞘化逐渐完成,神经兴奋的传导更加精确。脑电波α波增多并逐渐占主要地位,大脑结构相对成熟,为幼儿的智力活动迅速发展和形成新的、更复杂的行为提供了生理上的保证。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皮质机能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3岁前儿童的内抑制发展很慢,4岁起,内抑制开始蓬勃发展,幼儿的兴奋过程比以前增强,睡眠时间减少,清醒时间相对延长,也可以安静地坐在位置上听老师的讲课,集中注意力完成一项活动,但相比较而言,抑制机能还是较弱,“因此,对幼儿过高的抑制要求,如要求幼儿长时间保持一种姿态或集中注意于单调乏味的课业,往往会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12]

(二)认识活动以无意性占优势,有意性逐步发展

所谓无意性,是指没有预定的目标,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自然而然进行的活动,比如无意注意、无意记忆、无意想象等,幼儿认识活动的趋势是从无意性向有意性过渡,即逐步发展有目的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心理活动。

幼儿的无意注意已经相当发达,凡是鲜明、生动、直观、形象、活动、多变的事物以及与他们的经验有关,符合他们兴趣的事物,都能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注意的范围更加扩大。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游戏等)能够较长时间保持注意,而且集中的程度很高,被一件事情吸引时甚至对别的都置若罔闻。有意注意是由脑的高级部位,特别是额叶控制的,额叶的发展比脑的其他部位慢。幼儿期,额叶有了一定的发展,这就为有意注意的发展提供了生理条件。3—4岁的幼儿,有意注意的水平仍然很低,即使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一般也只能集中注意3~5分钟。4—5岁的幼儿,有意注意有了一定发展。例如,知道用手指着图书阅读来加强自己的注意,在无干扰情况下,集中注意的时间可达10分钟左右。5—6岁的幼儿,有意注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和自觉性,他们不仅能根据成人提出的比较概括的要求去组织自己的注意,有时也能自己确定任务,自觉地调节(用自言自语或内部言语)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使之服从任务。注意集中的时间可延长到15分钟左右。但总的来说,幼儿有意注意尚处在初步形成时期,其发展水平大大低于无意注意。

3岁以后,由于活动的丰富化、复杂化,以及言语的进一步发展,幼儿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表现在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形象记忆继续发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记忆的意识性、理解性明显提高,记忆的范围更加扩大,记忆保持的时间延长,也逐渐开始采用一定的记忆策略,这表明记忆发生了质的变化。有意识记一般发生在4—5岁,最初是被动的,成人在日常生活和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活动时,经常向他们提出记忆的任务。在讲故事前,预先向幼儿提出复述故事的要求,背诵儿歌时,要求他们尽快记住。这一切,都是促使有意识记发展的手段。以后才能逐步自己确定识记的任务,主动地进行识记。年龄小的幼儿在识记时更多地运用机械识记,但是4岁以后的幼儿在记忆过程中能够对材料进行明显的理解性改造,他们在复述故事的时候,不是一字一句地背的,而是进行一些加工,比如用熟悉的词替换一些不熟悉的词,或者加进去一些情节等,说明幼儿的意义识记发展起来。幼儿记忆一般以形象记忆为主,语词记忆不断发展,直观的形象材料要比抽象的原理和词语的材料容易识记,5—6岁的幼儿语词记忆的发展开始大于形象记忆。

幼儿无意想象占主导,有意想象开始发展。有意想象到了幼儿晚期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进行想象活动之前,已有了预定的目的和确定的主题,并能克服困难,想象活动按主题进行,这时已不满足于想象过程,而更多地关心想象的目的是否能达到,表现在5—6岁的幼儿能够按照成人的要求进行诗歌创编、故事改编,绘画之前、游戏之前,先商量主题,再开展活动等。幼儿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一开始,儿童想象中的形象多是记忆表象的极简单加工,缺乏新异性,会根据外界情景的变化而变化,想象基本上是再现生活中的某些经验或情境。随着言语的发展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幼儿出现了创造性想象,开始时,创造性想象还带有再现性和模仿性,但已经能独立地进行想象了。他们可能提出一些不寻常的问题,如“月亮上能不能荡秋千?”幼儿想象的夸张性占主要地位,现实性开始发展。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幼儿的想象逐渐趋向符合现实的逻辑性,能够把现象与现实分开,并注意想象符合现实的逻辑性。比如,给孩子们提问:“手帕飘到树上了,怎么办?”3—4岁幼儿回答:“坐飞机去拿!”5—6岁幼儿则回答:“爬梯子去拿!”继续问:“有小朋友说坐飞机去拿,可以吗?”“这不可能的,飞机要在天上飞很高的,而且飞机很大的!”

(三)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开始萌芽

幼儿的思维在直觉行动的基础上,展开具体形象思维以及进行初步的抽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就是指幼儿的思维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者表象,而不是凭借对事物本质和内在关系的理解。幼儿还不善于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论证复杂的事物,对于抽象问题往往困惑不解,因此他们往往需要依靠具体事物作为思维的支柱,对于脱离形象的抽象概念较难处理。比如,孩子刚学习喊人时,如果对他说:“宝宝喊人呀!”他会很迷茫,在被家人反复催促后,才不情愿地喊了一声“人!”说明,孩子不理解喊“人”这个抽象的字词的意义,必须具体说“叫爷爷”“叫阿姨”等。孩子是依靠事物在自己头脑中的形象来思维的,他们的小头脑中充满了颜色、形状、声音等生动的形象。比如,说到“大灰狼”,他头脑中就会出现故事书中凶恶的样子,说到“公主”,小女孩就会产生长发、裙子、皇冠的形象。在解答数学题时,“家里现在有你、爷爷、奶奶三个人,等爸爸妈妈下班回到家了,家里一共几个人?”孩子能脱口而出:“5个人。”但问他:“3+2=?”他还要掰手指计算,因为前者在他头脑中形成了直观的形象,后者只是抽象的数概念。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还带有不自觉性,表现为不能自觉地调节、检验和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不能说出自己是如何进行思考与解决问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能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初级的监控,比如,一个小女孩说:“要记住这个谱子,多看几遍,多练几遍,练熟了就能背了!”这个时期的幼儿,思维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自我中心性,即从自我的角度去解释世界,很难想象从别人的观点看事物是怎样的。比如,一个孩子有一个哥哥,当我们问他:“你有哥哥吗?”他很快回答:“有。”接着问:“那你哥哥有弟弟吗?”他也很快回答:“没有。”

(四)语言表达能力迅速发展,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

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先掌握实词,其中最先掌握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然后形容词,虚词如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幼儿掌握得较晚。幼儿所使用句子的结构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3岁前的儿童与成人的言语交流,主要在于向成人提问和回答成人的问题,是一种对话交流性质的,到了幼儿期,幼儿的独立性增加,可以从事更多的活动,获得自己的体会、经验,在与成人交流中,渴望把自己的体验告诉成人,促进了独白语言的发展,同时连贯语言的比重也逐渐上升。幼儿正处于口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进入学校之前掌握95%的口头语言,基本完成口语学习的任务。其实,儿童在出生后就沉浸在书面语言的环境中,墙壁上各种各样的挂图,到处可见的图书、杂志、报纸,外面的标志、广告,电视节目里的字幕等,所以,儿童很早就表现出对阅读的兴趣和前阅读、前识字、前书写行为,婴儿时期喜欢拿本书翻来翻去,甚至撕书、吃书,都是表达对图书的兴趣;幼儿期,拿着书像模像样地读(现编现说),拿着笔画来画去模仿大人写字;学龄前期,已经能够自主阅读、认读和书写简单汉字。

(五)道德认知萌芽,由他律开始向自律转化

幼儿已经能理解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看图书时爱憎分明,并能做出合乎成人要求的道德行为,有初步的同情心、责任感和害羞、羞愧等,这些都说明幼儿有了道德感,遵守社会规范,学会将道德标准转化为自己的需要。在道德判断方面,幼儿的道德判断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受暗示性,依从于成人,在判断行为时,还不能把行为和结果结合起来,常常只看到行为的结果,不注意行为的动机。到了幼儿晚期,儿童开始注意行为的动机和意图,比如,小明去厨房吃饭,厨房的门后有一张板凳,上面放了十个碗,但是小明不知道,他推门进去,把碗都打碎了。小红趁妈妈不在家时自己拿饼干吃,饼干的旁边有一个碗,她拿饼干的时候,把碗给打碎了。幼儿早期的儿童会说小明犯错更重,因为他打碎了10个碗,而幼儿晚期的儿童会说小红犯错更重,因为她是偷吃做了坏事打碎碗的,而小明不是故意的。幼儿在道德认知上总体处于他律阶段,即认为规则是万能的、不变的,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着极端的态度,非黑即白,判断行为的好坏根据后果的大小,而不考虑行为动机,单方面尊重权威,遵守成人标准。幼儿晚期的儿童的道德认知开始向自律阶段转化,即认为规则或法则是经过协商制定的,判断行为考虑动机,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能把自己放在他人位置上考虑,判断不再绝对化。但真正达到自律则是儿童进入小学以后。

(六)社会交往能力增强,由亲子交往向同伴交往扩展

3岁开始,幼儿的社会交往范围不限于亲人之间,不再把家人作为唯一的依靠对象,特别喜欢和小伙伴在一起,乐意同伴交往,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一起阅读,与同伴的交往比以前密切、频繁和持久。同伴交往的目的往往是游戏,为游戏而交往,游戏变得更加有建设性和合作性,社会技能变得重要起来。语言是幼儿交往的主要手段,乐于交往,对于被拒绝,幼儿会感到不安,但此时同伴关系并不稳固,交往对象容易更换,早期的友谊一般是脆弱、易变的,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家住得近,或者在幼儿园位置紧挨着)、有共同的兴趣和喜爱的活动以及拥有有趣的玩具基础上。幼儿表现出和同性伙伴游戏的倾向,已经存在不同的交往类型和同伴关系:受欢迎儿童、受拒绝儿童、受忽视儿童、一般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幼儿与同伴分享快乐,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还获得了领导与被领导的经验。

(七)个性开始形成,性格特征和能力倾向逐步明显

个性是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活动的总和,主要表现在性格和能力倾向上。幼儿时期是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个性有了明显的表现,如有的好动、灵活、反应快,有的文静、沉着,有的活泼、开朗,有的勤快、能干,有的能和小朋友友好相处,有的霸道任性……在兴趣和能力倾向上,也逐渐展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画画、唱歌、舞蹈、乐器、运动、讲故事、计算以及动手操作等方面各有千秋。这一阶段幼儿的荣誉感、自尊心也比以前显露,自我意识更加明确,在自我评价上,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从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从带有主观情绪性的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并开始以道德行为的准则进行评价。当然,总的来说,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还是很差,因此,成人要善于对幼儿做出适当的评价,表扬和批评都要具体,对事不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