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家庭审美教育的具体内容

二、学前儿童家庭审美教育的具体内容

(一)自然美教育

家长应该创造条件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和感受大自然的美,这无论对孩子的身心发育,还是对孩子的审美教育或者其他诸育都是大有裨益的。因为“审美”从根本上说,是人类对大自然中本来就存在的美的一种发现和提炼,脱离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没有生命力的。

1.和孩子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的美

父母带领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和欣赏美丽的景色和好听的声音,在观察常见动植物以及其他物体的过程中,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描述它们美的方面,如颜色、形状、形态等,在倾听和分辨各种声响的过程中,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

2.和孩子一起感悟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

如果可能,家长多带孩子参观园林、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与孩子一起讨论和交流对美的感受,支持孩子收集喜欢的物品并和他一起欣赏。

(二)社会美教育

人是社会的存在,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社会美即人类社会生活的美,是美的具体表现形态之一,它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社会美首先体现于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历史过程中,同时也体现在人类社会实践的成果中。社会实践的主体——作为社会的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比如,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献身精神与行为,乐观进取、吃苦耐劳、助人为乐的生活态度与道德情操等。

1.和孩子一起亲历社会生活,感受人性之美

家长创造机会,和孩子讲讲社会中的人、事、物,带领孩子走进大社会,在与人互动中,看到人性的善良与公正,引导孩子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比如,带孩子出去乘坐公交车,主动为老弱病残孕让座,关爱弱势群体;比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困境,家长要和孩子认真地谈论疫情,认识疫情的来源和危害,说说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学习平凡人的不平凡的举动,在孩子心灵播种下大爱的种子。

2.多和孩子讲讲历史故事和传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或真实或虚拟的民族英雄,无不彰显着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201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的各环节,贯穿于各个学段,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启蒙教育是初始阶段,家庭是最初的场所。像《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彩绘中华传统故事》《彩色连环画中国历史》……这些都是很好的亲子阅读材料,让悦目的画面、优美的文字,带领孩子走进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开启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

(三)艺术美教育

艺术教育的范畴是很广泛的,美术、音乐、舞蹈、表演、戏曲、诗歌、影视欣赏都是艺术教育所涉猎的领域,其中美术和音乐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色彩鲜艳的图片、悦耳动听的歌曲、引人入胜的故事、活泼愉快的舞蹈都能唤起孩子的美感,唤起孩子内在的审美情感,使孩子在美的感受和熏陶下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1.创造条件让儿童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

如果可能,家长经常让孩子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和孩子一起用图画、手工制品等装饰和美化环境;带孩子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如皮影戏、剪纸和捏面人等。有条件的情况下,带孩子去剧院、美术馆、博物馆等欣赏文艺表演和艺术作品。

2.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儿童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

家长提供丰富的便于孩子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孩子进行自主绘画、手工、歌唱、表演等艺术活动。经常和孩子一起唱歌、表演、绘画、制作,共同分享艺术活动的乐趣。在孩子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在孩子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

3.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家长要鼓励孩子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家长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如图书、照片、绘画或音乐作品等,让孩子自主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模仿或创作,家长不做过多要求;家长善于了解并倾听孩子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孩子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智能教育、健康教育和审美教育,且每一项教育任务都有其具体的要求。家庭教育要保证学前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既要注意塑造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孩子多种智力和才能,保护和增进儿童身心健康,培养和提高儿童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能力,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通过本章学习,我们应该把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要点,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思考练习

1.结合自身实际,分别谈谈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智能教育、健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含义和价值。

2.结合社会现状,分别谈谈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智能教育、健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3.结合社会现状,分别谈谈实施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智能教育、健康教育和审美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4.阅读下面材料,试对案例中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教育建议。

恰逢幼儿园家长开放日,心怡的妈妈看到小班里其他小朋友都在操场上尽情地玩耍,而心怡却站在身旁,小手拉着妈妈的衣角,尽管妈妈再三鼓励,她还是不肯跟大家一起游戏,她更喜欢在一旁静静观看。在家里,心怡倒是爱唱爱跳,滔滔不绝,拿起一本图画书,可以一个人编一段很长的故事。

拓展阅读

1.陈鹤琴.家庭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主要内容:本书是陈鹤琴先生多年研究和实践育儿经验的系统著作,全书共12章。陈鹤琴先生将对三岁的儿子一鸣与刚出生的女儿秀霞的教育过程与心得记录下来,结合儿童心理学原理与儿童发展规律,归纳、总结101条教导原则,成为我国最早的现代儿童教育传世经典。内容涉及孩子从醒到睡、从笑到哭、从吃到撒、从健康到生病、从待人到接物的种种问题,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在本书中,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根本性质与目标,应该超越儿童个体的发育、成长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待的实现等狭隘境界,将眼光扩延至社会与人类进步的宏伟理想,现在的儿童就是未来的主人,发展服务精神、合作态度、建设与创造能力等“现代人”应具有的素质。

2.李琴.学前儿童家庭德育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主要内容:论文从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理念出发,涉及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最新家庭德育理念,并结合育儿实践和困惑对各种常见德育方法的优劣和改进方法进行评述,同时对后续的德育衔接性工作展开阐述。从增进亲子关系的角度出发,论文对德育的核心价值观进行了较为具体的阐述分析,包括诚信教育、分享教育、合作教育、爱心教育、责任教育和乐观教育,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集中谈到了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在论文的最后根据以上理论阐述和方法研究,给予了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操作性较强的游戏策略,使家庭德育不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领域中,而是能更生动直接地走入实际家庭活动中。

【注释】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71.

[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88.

[3]张晴晴.学前儿童品德养成教育路径探析——以家庭教育为视角[D].吉林:吉林大学,2017:14.

[4]张晴晴.学前儿童品德养成教育路径探析——以家庭教育为视角[D].吉林:吉林大学,2017:15.

[5]嵇珺,刘晶波.幼儿分享教育的价值与实践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1(12):52.

[6]嵇珺,刘晶波.幼儿分享教育的价值与实践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1(12):55.

[7]嵇珺,刘晶波.幼儿分享教育的价值与实践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1(12):56.

[8]张晴晴.学前儿童品德养成教育路径探析——以家庭教育为视角[D].吉林:吉林大学,2017:18.

[9]黄爽,霍力岩.儿童学习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国外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4(5):41.

[10][美]Rebecca T.Isbeel,Shirley C.Raines.幼儿创造力与艺术教育[M].王懿颖等编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4.

[11]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与活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7.

[12]刘文,齐璐.幼儿的创造性人格结构研究[J].心理研究,2008,1(2):22.

[13]郑益乐.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65-66.

[14]孟繁容.幼儿家庭安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14.

[15]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