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育资源比较匮乏

1.家庭教育总量不足

“衡量家庭教育总量的指标主要包括:父母的关爱程度、家庭教育方法的有效度、家长的投入时间及教育支出费用等几个方面。”[14]在城市生活的流动人口,一般通过出卖廉价劳动力来获得满足温饱的收入。他们通常上有老下有小,并且要应对城市生活的各项高额开支,在生活上必须精打细算。虽然许多流动人口家庭都是在经济许可的情况下,才把孩子带入城市抚养,但是城市教育壁垒对流动儿童的排斥令他们伤透了脑筋。流动人口必须付出两倍甚至多倍的代价,才能让孩子正常入学。他们的经济状况致使他们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生存中,虽然他们对子女的教育的重视度有所提高,但是不得不“为未来做好打算”,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没有能力为子女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子女相处的时间缩短,实施教育和亲子互动的机会少,导致家庭教育的总量不足。

研究论文
学前流动儿童家庭亲子沟通现状调查

2.文化资本薄弱

流动人口从偏远的老家来到城市,为自己的未来奋斗,为了让子女接受更良好的教育,将孩子接到自己的身边进行教育,然而,由于家庭本身收入不高以及自身文化素质方面的限制,根据梁入文(2019)的调研显示:“在家庭教育物质资源方面,流动儿童家庭虽然能获取到图书馆、幼儿园等机构的书籍资源,但流动儿童家庭的图画书平均数量较少且购买和使用了许多不适宜的教育物质资源,例如低质量儿童读物。在亲子互动参与方面,大部分流动家庭的亲子共读频率集中在中低水平,亲子活动参与者的多元性较低,亲子互动质量较低,父亲参与较少,互动时家长占据绝对主导,互动时程式化比较明显。”[15]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进城务工人员为子女营造的精神氛围极为有限,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子女的成长和发展。

(二)教育观念有失偏颇

1.期望过高

无论是对孩子的学历还是职业,流动学前儿童家长的期望都很高,流动学前儿童家长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给自己争口气,希望孩子有较稳定且有声望的职业,改变家庭落后的社会经济地位,甚至改变家庭的命运。出于对孩子的厚望,流动学前儿童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孩子严格要求,无论是家长认为有用的数学、汉字,还是对孩子的未来可能有帮助的艺术才能(钢琴、绘画等),都坚持要求孩子必须学会。然而,期望值过高,会导致产生与期望相反的消极效果。流动学前儿童家长对于孩子的高期望以及伴随的高要求无形中给孩子造成很大压力,使得本应无忧无虑的孩子从小就背负着重担,无法享受童年应有的快乐,甚至会影响孩子身心正常发展。[16]

2.忽视体育和心理健康

在对儿童重要能力的排序中,家长并不重视孩子的体育。流动学前儿童家长也认识到健康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但是他们认为孩子吃得好、不生病就可以,没有意识到需要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条件对孩子进行体育训练,没有意识到需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利用环境条件,开展游戏、体操、球类、田径、游泳、爬山等体育活动,以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17]流动儿童家庭相比较城市本地儿童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礼仪教育上显得不足,流动儿童正处于道德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如果此时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会使孩子难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道德观,片面强调利益,对家人、朋友、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等。不少流动儿童家长不知晓孩子的心理问题,时间越久,流动儿童就越会产生自卑、自闭、孤单、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教育行为偏向消极

1.重言传轻身教

流动学前儿童父母的文化修养、价值观念与家教方式不仅通过日常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也体现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言行模式。流动学前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多采用专制命令式,而民主尊重式较少。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上,流动学前儿童家长多以唠叨、责骂为主,缺乏鼓励;在家庭中很少有意识地树立良好的榜样,家长的言行不一致等不良行为易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18]在与流动学前儿童的交流中,当问及幼儿想对父母说的话时,较多幼儿表达出这样的观点:“我希望爸爸妈妈能够多陪陪我;我不喜欢他们总是那么唠叨,要求我做这个做那个,自己却做不到。”在家庭教育中,流动学前儿童的父母虽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但因自身教育水平和客观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具体教育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方式方法。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无能为力,只能寄希望于学校、老师以及孩子自身的努力。

2.家园合作不紧密

流动学前儿童家长迫于生计,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参加家园合作活动,并且流动学前儿童家长文化水平低,在城市人面前,有一种自卑感,不愿或不好意思与幼儿园教师进行交流和合作,认为进行家园合作是麻烦老师。所以,流动学前儿童家长参与家园合作的频度较低,甚至有些流动学前儿童家长从未参与过家园合作活动。另外,流动学前儿童家长对于自身在家园合作中的角色定位存在误区,大多数流动学前儿童家长认为家园合作中教师是主导者,而家长仅仅是配合者。即使流动学前儿童家长参与到家园合作中,他们也是消极被动的。流动学前儿童家长参与家园合作在内容上多是诸如“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了解幼儿园的课程和教育”等了解层面的,形式上主要是“电话互联网”“家园联系薄”等,而鲜有“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和“参与幼儿园的课程建设”等具有实质性的、比较深入的家园合作。